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10-6 17:30 编辑
刘禹锡在朗州的故事·哭吕衡州 吕八梦得的唱和诗 按 原标题为《早晨读书》,编辑我为写《刘禹锡在朗州的故事》收集的资料,包括适当研究。现在看来不合适了,写《哭吕衡州》故事,我已经编写了三期资料,即将编发第四篇,这样显得有些庞杂。从本篇(《早晨读书(20)》)起,干脆以拟写的故事题目为主标题,收集的资料另设副标题。 ——笔者 2022年10月6日
吕温(772—811)
按 常德朋友提供的编写《刘禹锡在朗州的故事》的选题中,有“与吕温交往”,我选择为我将编写的第三个故事,题目也想好了,就叫《哭吕衡州》。吕温英年早逝,他和刘禹锡、柳宗元都积极参与了永贞革新,只是因为“出差”躲过了惩罚。吕温与刘禹锡同岁,柳宗元小一岁。三人感情很好。吕温去世,刘禹锡写了《哭吕衡州时予方谪居》;柳宗元写也写了《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还写了《祭吕衡州温文》。十年后,刘禹锡应吕温儿子之请,编辑吕温文集……故事素材丰富,我在汇集梳理。我把它当作自己学习提高的过程。首先编辑的吕温生前和朗州司马刘禹锡诗文唱和,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诗交”!
郡内书怀寄刘连洲窦夔州(1) 吕温(2)
朱邑(3)何为者,桐乡有古祠(4)。 我心常所慕,二郡(5)老人知。 注释: (1)见《全唐诗》卷三七一。试题中的“刘连洲窦夔州”当指刘禹锡与窦常,但刘禹锡于元和十年才任连州刺史,窦常为夔州刺史的时间也在元和八年他任朗州刺史之后,而吕温早在元和六年夏就已经去世,可知题目有误,但是此诗是寄给同时在朗州任职的刘禹锡和窦常没有错,只是一个任朗州司马,一个任朗州刺史。窦常(756~825),字中行,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郡望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大历十四年,登进士第。贞元十四年,为淮南节度使杜佑节度参谋,后历泉州府从事,由协律郎迁监察御史里行。元和中,佐薛苹、李众湖南幕,为团练判官、副使。入朝为侍御史、水部员外郎。八年出为朗州刺史,转夔、江、抚三州刺史,后除国子祭酒致仕。 (2)吕温(772年~811年),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3)朱邑(?―公元前61年),字仲卿,庐江舒县(今安徽西南)人 ,西汉官员。朱邑初任桐乡(今安徽桐城)啬(sè)夫,掌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等事务,他处处秉公办事、不贪钱财,以仁义之心广施于民,深受吏民的爱戴和尊敬。数年后升任卒史(官署中的属吏),朱邑兢兢业业协助太守发展生产,处理日常事务,显示出卓越的才干。汉昭帝时,朱邑被举荐担任大司农丞。汉宣帝时,升任北海太守。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朱邑因政绩、品行第一,入任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收支,可谓是朝廷重臣。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朱邑去世。 (4)朱邑墓位于安徽省桐城西南9公里处。据《汉书》记载,朱邑去世后,朱邑的儿子依照朱邑的临终遗愿,将朱邑安葬在桐乡(今安徽省桐城县)城西。百姓为朱邑立墓修祠堂,年年在祠堂祭拜朱邑。唐元和八年(813年),重修朱邑墓,所立之碑的碑文是著名书法家李邕所写。明末桐城诗人方文《朱司农墓》诗云:“汉朝陵墓有谁存?丞相通侯不足论。底事啬夫茔尚在,年年父老荐鸡豚。” (5)二郡:指道、衡二州(郡),吕温先后在这里任职,熟悉吕温的“老人”都能知道吕温的施政和为政。《全唐诗》采编者误以为这里是写刘禹锡和窦常,他们对吕温的了解。
吕八见寄郡内书怀因而戏和(1) 刘禹锡
文苑振金声(2),循良冠百城(3)。 不知今史氏(4),何处列君名(5)。
注释:(1)元和五年末、六年初,刘禹锡作于朗州。 (2)文苑:犹文坛。《后汉书》有《文苑列传》。金声:编钟之声。振金声,谓声名远播。 (3)循良:官吏遵礼守法而有治绩。冠百城:治绩为各县之冠。
(4)史氏:史官。
(5)史官为难,不知把吕温列入史书的何传之中。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记》:吕君“始以文学震三川,三川守以为贡士之冠,名声四驰,速如羽檄”,及贬为道州刺史,亦“以政闻”。所以刘禹锡的诗谓将使史官为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