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庐山风云 (精彩图片待新浪网解锁) ——赣湘九日(1) 2010年9月
(百度搜索图片)
扑朔迷离的庐山,神秘兮兮的,过客只能触摸。
在云雾中度过良宵,然后冒着细雨,感受云蒸雾腾或日现光隐,体会着庐山的秉性,既是件幸事,也是件憾事。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毕竟五十年了。五十年前的庐山一路走到今天,我想大半的精彩看点,可能被这长年的朝云暮雾,蒸腾甚至蒸发得所剩无几了。面对陌生而神秘的庐山,我真有些“丈二和尚”了。
8月27日上午7时,自驾凯美瑞出发常德,跨越荆州、军山、黄石和九江四座长江大桥,风行六百三十公里,一路频频凯歌。下午4时,眼前耸立的庐山清清朗朗,只要再经半个小时,爬山二十公里即达目的地牯岭镇。习习凉风迎面,心情格外爽朗。
云雾牯岭镇
其实,我们高兴得太早。小车依山委蛇盘旋,清秀的林间忽然散发出云雾,随着行进的推进和海拔的升高,云雾也逐渐浓烈,可见度由百米、五十米、十米,直到五米、三米……。云里雾中,不知身处何地,不见树木,不见道路,不见屋宇,不见行人,只有前面车辆闪烁的尾灯,告诉你脚下还是一条上山的路。
横看无岭侧无峰,远近高低均相同。 不识庐山牯岭路,只缘身在此雾中。 在迷茫中摸进购票处,幸遇尹导小姐钻进车中,又经她滔滔不绝地煽情般的解说,死盯前车尾光终于摸上了牯岭镇。两旁发晕的霓虹灯没有尽头,印证此处是一座相当规模的街市,我们感觉到了玉皇大帝的南天门。此去预约酒店还需雾里爬行四公里,伙伴们早已没有耐心,五点零八分总算泊车于天山酒店。我们不在乎酒店的简陋和破旧,只在乎庐山的的那张蒙紧面纱的脸,巴望她给我们一个浅谈的笑靥,至少明天雾散日出。但小雨偏偏在浓雾中飘洒着、淅沥着,没完没了整个通宵。
千秋别墅群
早上八时,大雾依旧,举手可拂。也许庐山就是这个秉性。
好在雾雨中也有无雨的去处。走出尚不清醒的牯岭街,穿过一条不长的隧道,路过一溜似乎疗养所或宾馆,车至庐山东谷老别墅。吝啬的庐山,将大雾铺天盖地地笼罩着别墅老爷,我们无法领略其群体的恢弘和异国风采。只得乖乖地依着导游,先后在四座风格千秋的老别墅游览、体验、徜徉。
老别墅是既庐山的骄傲,也是庐山的屈辱。但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回避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一个人改变了一座山的历史”。一八九六年冬天,常为汉口酷热所困的李德立为寻避暑胜地,看准了地势平坦、林木茂盛的庐山东谷,用尽各种手段拿到了庐山东谷约4500亩地的永久租约。于是,在中国耐不住夏季高温的洋人们纷至沓来,将此块地皮购买一空,李德立也日近斗金。随后,各路洋人也纷纷效仿李德立,庐山的地皮被一点点地瓜分。最终,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葡萄牙、比利时、丹麦等二十多个国家的别墅就陆续出现在庐山顶上,形成“世界别墅建筑艺术博物馆”。李德立在华三十三年,一直掌控着庐山,创造着“世界避暑胜地”的梦想。他离开庐山的时候,已有各种风格的别墅560多栋,庐山也因此名满天下。
我们理所当然地走进了李德立的别墅。这栋别墅只有一层,三面彩色玻璃窗代墙。别墅隐匿于三面峰峦之中,东面则有长冲河缓缓流过,周围遍植松树,幽静异常。李德立在《牯岭开辟记》说:“……古庙遗迹,隐约可见。在这寂寞荒凉之中,只有古刹一所,傲然独立。孤寥景象,更添上一点隐遁之风。”
不到十时,庐山终于灿烂地笑了。云消雾散,万里晴空。
放眼东谷,老别墅依山而造,风格迥异,个性张扬地次第展开,相间于绿树、幽谷、溪漳、峭岩,造型幽雅并且富有独特魅力。而眼前则是陈旧的深红色或青绿色的铁皮瓦屋顶,黯谈了的石墙和扶壁,面目全非的欧式老虎窗,以及青山翠谷中隐约露出的充满异国情调的一根根烟囱。
云开日出,站立牯岭远眺,数不清的山峰如插花般的耸立着,撑天蔽日的乔木,把庐山装扮得如此郁葱。山路转弯处,深山锁在眉尖上的皱褶被被人工慢慢抚平,眼前豁然开朗,好一座藏在深山里的街市!牯岭顺山依势,演绎出弯月状似的半边街道。三面高峰几乎能够撞到我的头额,另一面则是万长深谷,谁也不敢向前跨越半步。静下心来,你会发现牯岭最大的风景是那些掩映在绿树深处的别墅,绿肥红瘦、形状各异的别墅。与这座深山并不协调的水泥公路,牵引着游人的脚步走遍整山城及其整座庐山。我们走进东谷、走进芦林,在别墅群中感受定格几十年的历史,触摸那依然欢快跳动的政治脉搏。
政治风云变幻莫测
庐山的政治属性,是任何名山都望尘莫及的。
我向往庐山,是因为她那香炉紫烟般的朦胧景致,那飞流三千尺、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那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神秘秀峰,那葱茏四百旋的蜿蜒山路。但最终震撼我的,却是风云变幻的政治。四十年前毛主席《我的一点意见》,作为当时的语文教材,我们曾经背得滚瓜烂熟。其中“采取突然袭击,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和“杞国无事忧天倾”的言辞以及对天才论的批评,至今记忆犹新。
庐山是国民政府的夏都。从一九二七年开始,每至夏季,南京国民政府的要员们纷纷避暑庐山。蒋介石、林森、汪精卫、宋子文、孔祥熙等在山上都有自己的别墅。行政院各部委夏季都来庐山办公。尤其是蒋介石长期坐镇庐山,多次决策政事。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创办,国民党围剿中央红军计划的炮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对日全面抗战的酝酿和决断,“八一三”文告的出台,美国特使马歇尔八上庐山的调处……这些令人瞩目令人回顾的历史事件,无疑将庐山推上了显赫而又迷离的境界。新中国建立后,中央在此召开三次重要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云集庐山,也分别居住老别墅。
沿牌标一路走过去,细细欣赏着蒋介石、宋美龄、毛泽东、周恩来、张学良、邓小平、彭德怀等政治家曾经住过的别墅,以及庐山会议旧址和庐山博物馆,不亚于读了半部中国政治史,而美庐、美林一号、庐山会议旧址,又是这部史书的精粹。
从美庐到芦林一号
蜿蜒而来又蜿蜓而去的长冲河畔,美庐掩隐在一片绿荫深处。美庐曾经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第一夫人的“美房子”。山美,水美,人也美。她建于十九世纪末,石木结构,面积为九百多平方米。两层主楼,三个宽敞的凉台和精美典雅的拱形门窗,构成极为独特的英国风格。美庐庭园依山就势,中外名贵树木郁郁葱葱,一道清泉潺流其中。这座别墅是原主人巴莉女士一九三三年送给好友宋美龄女士的。蒋介石每年上庐山均下榻此处。一九四八年年初秋,预感已无缘庐山的蒋介石,在庭园中的一块卧石上题刻了“美庐”二字。
毛主席是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上午笑容满面地走进美庐的。据说他一进庭园大门,便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大声诙谐地说道:“蒋委员长,我来了!” 他一住就是一百四十二天。尽管后来建了芦林一号,但接下来的两次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晚上仍住美庐。
当我们来到风景秀丽的芦林湖畔的时候,本来十分隐蔽的芦林一号,却突然大雾笼罩,显得更加神秘莫测。走近,方见侧门是“毛泽东同志休息处”,正门乃“庐山博物馆”。一九六零年建成的这栋别墅,是中国古典传统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中间有个矩形天井,四边是内走廊,朝内庭全为大玻璃窗。一九六一年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和一九七零年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毛主席均在此工作和小歇。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在此召开政治局会议。 最具吸引力,最有轰动效应的,非庐山会议旧址莫属。它位于牯岭东谷掷笔峰麓,松柏茂密,溪水潺潺,环境优美。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于一九三七年落成,名庐山大礼堂。解放后改名人民剧院,外表壮观,内饰华丽。毛主席在这里主持召开了这三次重要会议,新中国的历史在这里并通过这里演绎。
迎接我们的是,最后一次会议的原貌会场。
第一次庐山会议,即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毛主席写下《七律·登庐山》,推动了会议前期“神仙会”的祥和氛围。与会者纷纷挥毫,“一时诗风甚盛”。这次会议原拟纠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的偏差,但由于各种原因变成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会,将纠“左”变成了批右,致使“神仙会”开得火星四溅。
第三次庐山会议,即九届二中全会,这是为召开全国四届人大作准备的一次会议。围绕设立国家主席这个问题,毛主席与林彪、陈伯达等人斗争激烈。《我的一点意见》就是毛主席在《天才论语录》上的批示。
首次庐山会议的南辕北撤,责任不全在在毛主席。我也多次查阅过相当的有关资料,也曾想,假如当时把握好了那些不该发生的环节,至少不会反右倾的。五十一年后的今天,当时受到处分的同志仅剩下一位李先生,他人老心红,倚老卖老,经常写点文章,做点讲演。据说看重个人恩怨,又不大客观,极力抹黑人民领袖毛主席,伤害人民特别是工人农民的对毛主席的感情。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不管怎么争论,人民创造历史,人民书写历史。
(待续)
来源: 【博客搬家】赣湘九日(1)日照香炉生紫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