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津市窑坡渡,古渡千载梦悠悠(一)
文/韩川
窑坡古渡,始于何时,无人知晓。弘治《岳州府志》是我所见记载窑坡渡最早的史籍。志曰:“窑坡渡,在州东三十里,通安乡、桃源。” 五十年前的窑坡,标志性建筑就是街口的那座贞节牌坊,上有蟠龙浮雕,中刻“圣旨”二字,柱雕有狮、象、麒麟等物,造型之生动、工艺之精湛,令人称奇。康熙年间,杨期远死后,其妻孙氏终身守寡未嫁,抚养公婆及其年幼的小叔子,《澧州志》称其“延师教读,出所积为奏名成均,娶娣江氏。雍正七年奉旌建坊。”文革期间,为了与“封资修”彻底决裂,人们拆毁了牌坊,去修了闸门,至今谈来尚令人扼腕叹息。 记忆之中还有砖窑和高岭土,高岭土俗称金刚泥巴,是我儿时的喜物,百玩不厌,又是烧制瓷器的原料。据说明初有窑百余座,所产瓷器,胎白细腻,发色深沉,虽比不上官窑,但也曾被列为贡品。如澧州诗人李群玉《石潴》所咏:“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诗人虽说咏的是长沙窑,又何尝不是当时窑坡的写真呢?只是后来高岭土少了,人们改烧陶器和砖瓦,于是窑坡的陶瓷业也就逐渐走向了衰落。 窑坡北临澹津故郡,南接澧州古城,东边沙洲芦叶青青,西边高岗杨树漠漠。丘岗之上多古墓,其中最出名的要数明道的东晋古墓,墓中出土的铜伎俑,曾在香港展出,是国家珍贵文物。著名文史专家林河先生曾撰文《五千年来古黔中“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变迁》,说:“处于古黔中‘海上丝绸之路’的津市,出土了商代的青铜觚和青铜爵,青铜器上缠裹了丝织物,而不是麻布,似说明当时的丝绸已经多到可以作外包装之用的程度了”、“津市东晋墓中出土一件制作精巧铜幻人俑,东晋的胡服幻人出土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城市,应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反映。” 不错,津市出土的铜伎俑、青铜觚、青铜爵和波斯金币,足以说明古代津市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地位。晋墓主人是谁,不得而知。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