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11-2 19:09 编辑
刘禹锡
开元大衍历
按 刘禹锡的诗《送惟良上人并引》写于长庆四年,时任和州刺史。惟良和尚在一个冬雨的夜晚一个人独自造访梦得先生,两个人谈天说地,主要内容围绕《周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谈到“复卦”,复卦的九六爻,是一切变化的基础;如同黄钟的宫调,是角、商、徵、羽的基础一样。用今天的话说,僧俗两界不同志趣的朋友,探讨宇宙奥秘找到了共同话题,而且非常投机,如同文殊师利和维摩诘问答,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虽然前面我已经将这诗并引编入上一期读刘禹锡两篇研究《易经》的著作,但当时来不及翻译,我自己也不是完全理解。性格使然,老是放心不下。这里,经过反复阅读,试着翻译出来,请行家批评指导。
以貌窥天者曰:“乾然健,单于然而高。”(2)以数迎天者曰:其用四十有九(3),天果以有形而不能脱乎数,立象以推筴,既成而遗之,古所谓神交造物者,非空言耳(4)。轩皇受天命(5),其佐皆圣人,故得之。惟唐继天,德如皇帝,有外臣一行(6),亦圣之徒与。刊历考元,书成化去。今丹徒人惟良,生而能知,非自外求,以乾坤之筴,当十期之数,凝神运指,上感躔次(7)。视玄皇溟涬,无倪有常,绝机泯知,独以神会(8)。数起于复之初九,音生于黄钟之宫,积微本隐,言与化合(9)。夫天人之数,极而含变,变而靡不通(10),神趋鬼慑,不足骇也。惟良得一行之道,故亦慕其为外臣,谬谓余为世间聪明,孑孑来访。初以说合,至于不言。言息而理冥,复申之以嗟叹,曰: 师其庶几乎!信神与之而不能测神之所以付,信术通之而不能知术之所以至(11)。浅哉余闻乎,曾井蛙醯鸡之不若也(12)。长庆四年冬十一甲子,语至夜艾(13),遂为诗以志焉。
(1)诗长庆四年(824)十一月在和州作。惟良:润州丹徒僧人。 (2)貌:外形。窥:观察。乾然:健康貌。单于然:广大貌。《汉书·匈奴传》:“单然,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 (3)以数迎天:以数学推算天体的运行。四十有九:《易·系辞》:“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疏:“京房云: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来实,故用四十九焉。” (4)脱乎数:次数指事物间某种联系或规律。象:易象。筴:同策,算筹。遗:抛弃。“神交造物者”:谓能制定历法,与天象契合的人。 (5)轩皇:黄帝轩辕氏。相传我国古代历法,自黄帝始。 (6)外臣:指僧人。 (7)十期:十年。躔次(chán cì):是指日月星辰在运行轨道上的位次。 (8)玄黄:指天地。《易·坤》“天玄而地黄。”冥涬:宇宙清静寂寞的状态。此指宇宙。无倪:无端倪,无边际。又有常:有一定规律。“绝机”二句:谓惟良摒弃一切人为的技巧智慧,精神却与天相相合。 (9)复:《周易》卦名。复之初九:复卦最下面的阳爻。复卦是阴极阳生的象征(第一爻为阳,其余五爻都为阴)。古人造历,必先确定冬至时间。冬至一阳生,此后日渐长夜渐短,符合复卦卦象。《易·复》朱熹本义:“复,阳复生于下也。剥尽则为纯坤十月之卦。南而阳气已生于下矣,积之逾月,然后一阳之体始成而来复,故十有一月,其卦为复。”黄钟:十二乐律之首。蔡邕《月令章句》:“黄钟之管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其余十一律管长度可据黄钟管长确定。宫: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的第一级音。黄钟宫,即以黄钟律管所定的宫音。积微本隐:谓积微知著,本隐使显。 (10)变、通:指制历法、置闰朔等。《易·系辞上》:“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又《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汉书·历律志》:“易穷则变,故为闰发。” (11)庶几:接近,指贤者。与:参与。 (12)井蛙:井底之蛙。醯鸡:一种小虫,古人以为酒上白霉所变。二者均以比喻见识褊浅者。《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庄子·田子方》:“丘之为道也,其犹醯鸡与。” (13)夜艾:夜尽。
高斋洒寒水(1),是夕山僧至。
玄牝无关锁(2),琼书舍文字(3)。
灯明香满室,月午霜凝地。
语到不言时(4),世间人尽睡。
(1)寒水:寒雨。 (2)玄牝( xuán pìn ):道家指孳生万物的本源,比喻道;指女性外生殖器。无关锁:无障碍。关锁,关键。 (3)琼书:宝书,指佛经。 (4)不言:神交心会,不须语言。《晋书·阮修传》:“意有所思,卒尔褰裳,不避晨夕,但欣然相对。”
【译文】 以外貌观察天体的人说:“天体以乾为健,自行不息,广大辽阔”;以数理推算天体的运行的人说:“被运用的数四十九。天果然其形状不能脱离这些数的规范,这就是通过易象进行测算,规律找到后,过程就抛弃了,得意忘象。自古传说‘神交造物者’,即有能制定历法、与天象契合的人,这不是空话。”轩辕皇帝承受天命,与他的同为圣人的辅佐下,得到天机(即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大唐接着研究,德行不亚于黄帝。有高僧一行,也是圣徒一类人物,推大衍之数,改撰《开元大衍历经》,书成后去世。今苏州丹徒人惟良,算得上生而知之的聪明人,他不向外求助,只靠乾坤两卦中的策数,花费上十年时间,凝神运指计算,从上面感悟到星宿的运行,观察宇宙清静寂寞的状态,无边无际,但有运行规律。摒弃一切人为的技巧智慧,精神却与天象相合。天数、法则,都开始于复卦最下面的阳爻即初九(复卦六爻,其余五爻均为阴爻,复卦是阴极阳生的卦。古人造历,必先确定一个冬至日的时间。冬至,阳生,此后时日日渐长夜渐短,符合复卦卦象。)音乐乐律都产生于黄钟宫音(即黄钟律管所定的宫音),在此基础上积微知著,本隐使显,发生一系列变化。天人之数,极致处蕴含着变化,变则通,通则久(指制历法,置闰朔)。以至神鬼趋附震慑,世人惊骇。惟良深得一行禅师的道行,所以也羡慕一行是一位“外臣”,并承错爱,称赞我对《易》及天人关系研究有素。他形单影只,来寓舍造访。开始,我们说话很投合,后来竟然可以无语意会,没有言语,理会也在冥冥中了。接着,是他的喟叹:“您真是贤人啊!我深信所有知识都是神给予的,但我没有领会神给与的一切;我深信所有术数都能贯通但我还做不到。我的闻知太简陋了,还不及井蛙、醯鸡!”长庆四年(824)冬十一月十九日,谈话至夜深,遂赋诗言志: 高斋外面下着寒雨,山僧造访孤伶而至。 天地奥秘已被打开,宝书探幽舍去文字。 灯光明亮香溢满室,月挂中天霜凝大地。 话到不要言语程度,世人都已酣然入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