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骡马古道的《驿道行》
清末(清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广东巨商卢次伦在石门西北泥沙古镇办起了“秦和合”茶号,主要生产“宜红”茶。并在湖北鹤峰、五峰、长阳设立分号,收购、加工当地茶叶,专门出口英国。当时的“宜红”茶占全国出口的40%,辅以矿山开采等行业。 因当时道路、水路都不畅通,为使茶、矿销出山外,卢次伦撤资修建了三条骡马道以便运输。一条向北达湖北的鹤峰、长阳;一条向东以利船行,从宜沙(泥市)顺渫而下,进入澧水,到达津市,再上轮船远。但由于枯水季节,船只无法航行。 另一条是陆路运输向南达津澧。陆路运输分为;从澧水新安上码头,经新铺,下喜晏、到白沙渡,在这儿分为几条;是过白沙渡——镇水—桅市—朱坪---皂市---贾嘎铺儿—枧桥—雷公嘴—发源桥—分水岭—竹巷—望羊桥—歇气垭—黄厂---雷打岩—国台桥—龚家沟—残破—长湾---湖塔—木马蹬—金竹坑—木瓜—九里坡—横铺—磨市—小河口—坪场垭—盛家溶——榔树垭—古市(开办了古市饭铺(雁池))—辛家台—中军渡—福坪—麻纳口—寨坪—水南渡(文化)--黄虎港—宜沙(泥市)这是南线路。 一条是北线,一路北上,从石门码头出发,到闫家溶—马家溶—银珠岩—芭茅塔—白沙渡—皂市—骡子坝--桐梓溪—阳泉坪—油榨滩--青鱼脑—十里长潭(三望坡)——樟树阁---鱼儿溪—张毒嘴—两叉溪—贾家村--缸银泡---九折坡—仙人桩—拖柴峪—冷风垭—卢茅冲—一碗水—思苦溪—鱼潭—珠宝街—道场垭—栋胶树—磨香坪—黄虎峪—铜锅寨—水南渡—黄虎港—宜沙。这一线路是陆路的主要线路,桐梓溪、在三望坡、热水溪、冷风垭、珠宝街、所市等均设有歇铺和饭铺、骡马店等。 假日我与同事赴维新采风,收得见证骡马茶道的诗一首,这一首诗完整的记述和描绘了整个线路及风景。曰; 龙门水出居上游,泥沙随浪涌潮流。 金银荡碇岩长在,乱石横生黄虎港。 大米山头日暮烟,水南渡口望归船。 台前莫问谁家柳,马走岩边稳着边。 寨中军火烧铜锅,煮尽所市米几多。 马前路高烟户少,莫从黄虎下山来。 岭上箭棚号歇凉,磨香坪处近山岗。 栋青老树千年在,鹅池古庙地钟灵。 道场垭上朝仙佛,珠宝街头尽客厅。 水绕鹅池与雁池,鱼潭风浪静何时。 上行思古溪欲隐,苦竹钓杆垂柳丝。 山溪断处一桥高,碗水难消口渴焦。 冲倒芦茅来暴雨,冷风刺面快如刀。 峪下拖船路一条,隔河渡水把手招。 青山不老重阳树,垭上梨儿早已凋。 热水溪开鼎沸烫,仙人已去空留桩。 九折坡前回首望,河口泡起金银缸。 贾家村里枝凋残,口出两河潭变滩。 小小蛇头张毒嘴,鱼儿吃尽一溪干。 樟树阁边倒流水,长滩十里尽沙洲。 青鱼摆脑翻波浪,油炸滩头稳做舟。 平流川水下阳泉,桐子溪边唤渡船。 骡子踏翻坝上路,白岩陡壁上青天。 当年皂果种何年,树作桅杆插路边。 满塔芭茅皆芨草,银珠岩下乱流川。 五里新关十里冲,马家溶出阎家溶。 波上百步不手等,方顶山高路几重。 荒顶山头放眼望,天门月色广寒深。 江河日下翻波浪,远望钟楼映朱栏。 全诗七言60句,作者盛春江。字文波,又蓉舫,生于1857年,卒于1933年。他重孙盛芳泮提供,该诗由盛芳泮题名为《渫水行》。从字面上看,上到渫水的龙门出口,下到澧水,一句一个地名,句句写实写真,沿骡马驿道顺序而成,但有10多处并不是渫水边景点,全是骡马茶道景点,此诗见证了当年骡马古道,并非渫水行,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景连一景,便于记忆。故此我和同事将此命为《驿道行》为宜。 卢次伦在宜沙建立泰和合茶号已过去了100多年,昔日的宜沙古镇因为被当时列入中国三大功夫红茶宜红茶的兴盛成为“湘北小香港”。 卢次伦为了疏通交通,耗巨资,以宜市为中心,向北至鹤峰,向东到津市,长达400公里的山道,全部改铺成青石板路,轿、马可以并行,这就是至今还残存的湘西北有名的“茶马古道”。谁也不知道骡马古道上铺有多少岩板。卢次伦为了疏通水上交通,经过炮炸疏竣,把泥沙至新关约100余公里的险滩危礁炸通,使运输的船只畅通无阻。 陆路运茶的骡马队,可说是一道风景,有时一来就是五六十匹马。在沿途还流传下来很多有趣赶骡马的山歌。水上运输茶船,沿途的码头一停就是二、三十条。岸上的纤夫们光着膀子、喊着调子,拉着行船,使整个航线充满了生机。 每当我们看到茶马古道沿途遗留下来的马鞍、茶箱、马鞭、马灯等,就会在耳边回响着“嘟嘟”的马蹄声和“叮叮”的马铃声。 ( 覃 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