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案桌上的是一叠厚厚的采访笔记。其中有一部分是当年采访曾居住在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老人的记录。2014年初,我接受市政协交办的采访河街老人口述历史的任务,我与二位教授和一位老师,对全市曾经在河街生活过的一万多名市民中的80余人进行走进家庭式的采访。其中年龄最大的97岁,最小的有67岁。市政协将我们记录的口述历史选取其中一部分有价值的编纂成《常德河街》一书出版发行了。记得那时候,许多曾住在河街的老人自告奋勇地说,他们知道河街的许多许多,可当我们提着礼品拜访他时,他们的口述内容却千篇一律,十分贫乏。 其后不久,市政协又要求我们各写各的常德河街项目设计建议,我按照工程师的设计规范要求和模式,写了一部《穿紫河风光带河街项目设计建议书》递交上去,想不到市规划局很快通知我,我的项目设计建议书被采纳了,但我漏掉了沈从文曾住在平安客栈的情节需要补上。后来我又与市规划设计院的设计师们进行沟通,他们按照市规划局的要求完成了穿紫河常德河街的设计。当年我采访的鸳鸯走马楼、麻阳会馆、万寿宫、洋行、粮行、油号、船家、土地庙等和地下停车场全都在重建的河街中再现出来,唯独屙屎巷不便再现。 在常德河街的建设实施中,我被聘为该项目的顾问之一。我尽心尽力地完成了交办的任务,10月17号晚,常德河街将闪亮开街。由此可见,我确实经历了重建常德河街的全部过程。 值此之际,许多师长和朋友们纷纷建议我写篇关于重建常德河街的学术论文,我却感到很忧虑,因为我已71岁退休多年了,一篇学术论文不是随便能写成的,也不是可以随便到处发表的。它不仅要花费时间去写,还要支付评审费。从前我发表论文是为了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技木鉴定,要成果奖,要职称。我现在这把年纪发表论文又为了什么呢?毕竟要花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大几千元去支付评审。难到我这把年纪写论文还要去当博士?当教授?当高工吗?岂不笑掉牙。想来想去,总是徘徊不定,今天发给各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们,是很想听取老干部的意见。我的初步考虑是写篇疑似论文的文章发表,让它弘扬常德城市水文化的传承,讴歌常德城市的建设成果。但如果真要写好这样的文章,也只有12月以后才有时间了。 注:本文是发给老干部请求指点迷径的。未经本人许可,不得在其他网站转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