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26|回复: 2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澧州的状元进士(原创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 10: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15-1-12 10:47 编辑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澧州的状元进士

                                           于乾松







     

(一)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在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即殿试的人,称为进士,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
中国的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宋朝,完备、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在我国1300年的科举制度中,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其制度与考试形式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曾产生过700多名状元、98749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 隋朝始置进士科,开始了“不限资荫、唯在得人”的科举选拔制度。它废弃了门阀世袭特权,重在网罗精英,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其科考制度、内容、门类等都不健全,科考次数也十分有限,现在全国有文字资料可查的进士仅有7人。
唐代继承和发展了隋代的科举制度,但由于进士录取名额很少,平均每科不到三十人,故有“桂树生花三十枝”、“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著名诗人孟郊46岁才考取进士,他曾作《登科后》诗曰:“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整个唐代的289年时间里,举行科举考试约不足20次,进士总数不过三千余人,湖南只产生进士25名。
宋代的科举制度,经过唐代的初步发展,加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基本达到了较为完备的程度。这个时期,一是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皆允许应举入仕;二是废除了荐举制度的残余,最大限度地防止考场的徇私舞弊活动;三是考试内容趋向多样化,进士科由以诗赋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四是诏令科场取士,皆由学校升贡,实行三舍考选之法。把学校与科举紧密结合作为选才取士的最重要形式,加上统治者把功名利禄作为引诱读书人的手段,科举便成为两宋社会对士人乃至黎民百姓影响最大、最具吸引力的事业,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宋代共举行过118次科举考试,进士总数达41579人,湖南考中进士908名。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自1271年忽必烈建立国号“大元”,至1368年灭亡,存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共进行过16次进士科考试,总共录取1135名进士,湖南进士数量在100人左右。元朝选举制度,凡中选的进士分两榜:蒙古、色目人一榜,列崇天门右侧,称右榜;汉人、南人一榜列左侧,称左榜。这是明显抬高蒙古、色目人的地位,汉人、南人不仅位列低等,即使考中进士,其地位也不如蒙古进士。元政府规定:“蒙古人,御试第一名赐进士及第,授从六品官;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进士,授正七品官;第三甲进士,授正八品官。其他人种,递降一级授官。” 不仅如此,在考试场数和科目上,对蒙古、色目人要求较宽,对汉人、南人则甚为严格。因此,汉族儒生通过科举当官十分困难,读书人地位低微,元代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读书人仅比乞丐的地位高一点。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科举考试尤其重视。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复设科举,十七年(1384年)令礼部颁科举程式,规定每三年开一科,遇子、午、卯、酉年为乡试期,乡试的次年,即逢辰、戊、丑、未年为会试期。同时规定以《四书》义、《五经》义为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考试文体;又发展和完善武举制度,选拔军事人才。明代共开科90次,共录取进士24814名。平均每科约录进士276人,湖南共考中556名进士。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人关后,鉴于当时民族矛盾激化,采纳了以科举取士笼络知识分子,消减广大民众对其统治的抵触情绪。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举行乡试,顺治三年(1646年)春举行会试,沿袭明制,规定“嗣后以子、卯、午、酉年乡试,丑、辰、未、戌年会试。奉特旨开科,则随时定期”。同时清政府宣布承认明朝的举人、秀才的身份,允许他们继续参加各级科考。以此争取民心,维护其统治基础。清代共举行过112次殿试,共录进士27446人,平均每科约为245人,湖南计进士762名。
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尤其是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群玉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我国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五分之三,以及中国到目前为止人们所认为的五千年文明史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在较长的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 17: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主任不愧是文史研究专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1: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是先生太抬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8:51 , Processed in 0.0318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