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31|回复: 0

重振石门中药材绿色生产的思考与建议(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8 09: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振石门中药材绿色生产的思考与建议(之一)

作者/马攸君 易先全 熊鹏辉 杨年荣
        『内容提要:石门县本是野生中药材的宝库,也是人工种植的宝地,有过辉煌的中药材生产历史,由于经济体制变革、经济结构调整,科技指导、人力资源的弱化,市场的萎缩,导致规模种植和野生资源的严重下滑。但是,现在迎来了中药材发展的新机遇,有法律和政策的保障,有市场需求的拉动,有优良的绿色环境,有成功的实践榜样。因此,正确定位,科学规划,大力扶持,开拓创新,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人工选种布种,以林下自然生长为主体,以人工丘块栽培为补充,生产出符合绿色农产品标准的优质中药材,探索出一条重振石门中药材绿色生产的新途径。』
     石门县是天然的野生中药材宝库,也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曾有过辉煌的种植盛期,更有令人惋惜的低谷。但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内外市场的复苏,政府的高度重视,中药材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特别是绿色环保中药材需求的巨大空间,有待石门去占领。因此,我们主张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人工选种布种,以林下自然生长为主体,以人工丘块栽培为补充,生产出符合绿色农产品标准的优质中药材,探索出一条重振石门中药材生产的新途径。

一、石门县近三十年中药材生产的现状分析
     1、经济体制变革,专业药场解体,规模化生产严重萎缩。新中国成立后,石门药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至1989年,植物药材生产累计播种面积达7.3万亩,累计产量8500多吨,产值达1200多万元,且1989年底全县保留集体专业药场18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变革速度的加快,致使全县专业药场逐渐消失,至2010年,全县已没有一个成规模的专业药场,只有少量的由农民自发种植的小规模药材生产丘块,原农林场中遗存的中药材也处于自生自灭、无人看管的状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调查了栽培品种6个,黄柏:主产罗坪乡,栽培面积近20亩、白云山林场栽培面积近百亩;厚朴:主产白云山林场、新关升子峪,总栽培面积近百亩;白术:主产大同山林场、天鹅山等,总栽培面积近10亩;白及:主产罗坪安溪、维新官坟山、新关茅山等,总栽培面积近10亩;杜仲:主产白云山林场、大同山林场、夹山东竹、蒙泉两合口等,总栽培面积近千亩;山茱萸:主产石门白云山林场、新铺大柳村等,总栽培面积近20亩。以上数据说明,规模化种植已经荡然无存。
    2、经济结构调整,中药材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药积极性严重下滑。1995年石门柑橘产量达5.3万吨,2009年产量突破40万吨,综合产值超6亿元。2017年达到 11 亿元。柑橘单产效益稳定在3500~4000元左右,高产园可达8000~10000元。全县茶园总面积15.6万亩,综合产值10亿元。主产茶叶的乡、镇、村茶园,年亩平鲜叶收入超过4000元;特别是无性系良种茶园,鲜叶收入达到8000元/亩,白云山国有林场的茶园达15000元/亩,经济效益极为显。石门的烤烟产业不断壮大,亩平效益在3000~6000元左右。蔬菜产业也一度兴旺红火。但中药材在结构调整中逐渐被农民淘汰,低廉的价格成了直接的推手。
     2012年普查数据表明,过于低廉的收购价格,使农民几乎收不回劳动成本。如黄柏、杜仲、厚朴、百部平均收购价20元/公斤。山茱萸、黄精、前胡40元/公斤。麦冬、钩藤、山银花60/公斤。白及300/公斤。黄连120元/公斤。天麻150元/公斤。半夏90元/公斤。南沙参80元/公斤。当时粮价上涨,花生、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价格亦大幅度上涨,特别是柑橘、茶叶、烤烟的价格与中药材价格形成巨大差异,因而,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3、缺少全程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型劳动力,造成药材质量和产量严重偏低。当时中药材种质混杂,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较普遍。随着种质变异,品种的退化等诸多问题不断出现,导致中药材的质量下降 。此外,中药材种子种苗比较混乱,多数为农民自留自用,没有专业的种子种苗生产和供应商,种子的混乱导致中药材品质和产量下降。化肥、农药使用不当,导致中药材产品重金属、农药残留量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采收及产地加工粗放、不规范,导致中药材黄曲霉素和微生物等超标。连作方式也成为制约中药材基地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因为大多数根类药材忌连作,连作的结果使药材品质和产量大幅度下降。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务工,农村青壮年难以寻觅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农村劳动力缺乏及劳动成本过高成为药材种植的大难题。例如穿心莲生产,2007年请农民工除草是25元,2008年4月份提高至40元,2012年涨到100多元,而且不易找到人。所以,当时的技术和人力因素也是造成中药材严重下滑的原因之一。
    4、药材加工企业和销售龙头企业带动不力,农民的经济收益没有保障。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石门的西北乡地区建了中药材生产基地。据记载,当时建百亩以上的连片种植基地150多个。“湖南省中药材GAP天麻种植基地”、“沱源中药材研究所”、“石门黄姜科研基地”等基地,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南北镇就有8位省内外老板投资种植中药材,使该镇药材种植面达万亩以上。湖北八峰药业集团投资1500万,在石门工业园区开办了“石门宜仁堂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但是,由于以上龙头企业经验不足,管理不善,技术落后,营运滞涩、资金缺乏等多方面的原因,短短几年,昙花一现,以失败告终。特别是天麻、黄姜的种植留下了后遗症,给政府和药农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农民几乎谈“药”色变。
    5、急功近利,杀鸡取卵,野生中药材资源消耗巨大。2010年以后,中药材市场逐渐回暖,尤其对野生中药材十分青睐,种植的中药材消耗殆尽,于是人们把目光转向了采挖野生药材。据不完全统计,野生植物药材每年采挖量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2年大约120 吨,2016年已达到 200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7:41 , Processed in 0.0310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