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土特产之二:石门蒿子粑粑
石门蒿子粑粑,是由蒿子和大米等食品配伍捣制而成的饼。制成后的石门蒿子粑粑颜色呈深绿色,是石门一带流传历史十分悠久的脍炙人口的特色美食。 蒿子也叫蒿草,属草本植物,俗名粑蒿,叶面呈绿色,叶底微白带绒毛。入春后,石门县境内低岗野地随处可见。蒿叶属菊科,品种繁多,其中用来制作石门蒿子粑粑的蒿叶为香蒿,在野地里采摘时便能闻到其淡淡的清香。 石门所产蒿子中,含有丰富的青蒿素(arteannuin),青蒿甲、乙、丙、丁、戊素,青蒿酸、蒿酸甲酯、青蒿醇,并含挥发油,油中主为蒿酮(artemisia ketone)、异青蒿酮、枯敬醛(cuminal)、1,8-桉油精、丁香烯等。医学实验证明,蒿子具有抗疟、抗菌、抗寄生虫、解热、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同时还具有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流量。静脉注射有降血压、以及防护辐射等作用。《本草图经》也论:青蒿,治骨蒸劳热为最,古方多单用之。《本草新编》:青蒿,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热之火,泄火热而不耗气血,用之以佐气血之药,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可使,无不宜也。 石门蒿子粑粑制作和食用,源于两千多年前石门土家的一种叫“三月三蒿子粑粑蹋蛇眼”的习俗。即农历三月初三日,家家户户做蒿子粑粑吃,以此象征着用蒿子粑粑把蛇眼堵塞,便能将毒蛇堵在洞内不能出洞,人们进山劳作,出门办事,就不会遭遇蛇咬伤,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石门蒿子粑粑的做法比较简单。首先是上山将嫩蒿(俗名“粑粑蒿”,面绿,叶底微白带绒毛)采撷回家,去尖、洗净、焯水、捣碎,同时,将浸泡后的适当比例的籼米和粳米拌和后,与经过处理妥当后的蒿子粉拌和,再放入磓中捣制均匀(或者直接将浸泡后的适当比例的籼米和粳米打成的粉与经过处理妥当后的蒿子粉拌和),然后用手工或专门的模具做成形状各异的粑粑,即成。 石门蒿子粑粑的吃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煎制。即锅中放少许清油,油热后将粑粑置于锅内,加少许清水上盖焖至水干,微火将粑粑两面煎成焦黄状,出锅即可;二是直接将粑粑置于蒸笼中蒸,熟后取出,加如白糖等佐料,然后食用。 石门蒿子粑粑便于携带,冷、热均可食用。无论冷热,吃来均感香甜可口,乃独具地方特色的食品。因此近年来已畅销全国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