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025|回复: 13

澧水流域屈原文化在澧县六中的传承与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2 20:41: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屈原与澧水”征文(六):
       澧水流域屈原文化在澧县六中的传承与发展
                                     汪云清

      澧县六中人有一种精神来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屈原遗脉……
      澧县六中东眺洞庭,南倚嘉山,西临涔水,北接洪湖,携碧波之灵动,揽群山之巍峨。学校创建于1956年,66年来,六中人筚路蓝缕,风雨兼程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在中华城祖、世界稻源之腹地,乐观向上、敬业奉献、执着坚守、创新自强的六中精神赓续绵延历久弥新。
      为什么说澧县六中精神是对澧水屈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理由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从六中所处的地域范围看,澧县六中坐落于澧水北岸,学校西临涔水,距楚国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纪南城)不过138公里,所处位置正属古代屈原流放行吟之地。湖南境内四条大江,澧水最北,紧靠长江。它发源于武陵山脉,蜿蜒东去,注入洞庭湖。《尚书》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其名始见。澧水干流加支流,有九澧之称,郦道元《水经注》载:“澧九水,曰温、曰渫、曰黄、曰茹、曰道、曰溇、曰澹、曰涔,总名曰澧。”屈原在《九歌·湘君》中写道:“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又有:“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在《九歌·湘夫人》中更有:“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又有:“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由此可见,屈原是将涔澧大地作为《湘君》、《湘夫人》这两幕爱情剧的表演舞台来展示的。屈原对澧水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底蕴有十分深入的了解。正是屈原在《湘君》、《湘夫人》中对涔澧大地这番赞美和向往,谱写了涔澧流域屈原文化的新篇章。现阶段,澧水流域内有纪念屈原的屈原祠、三贤祠、三闾大夫祠、忠清祠、屈原路、屈原广场、屈原公园、渚天阁等场所,这些都已成为澧水流域的重要文化符号。
      二、从精神、文化、地域三者的关系看,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精神,都是一定文化的结晶,而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六中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屈原文化,更离不开澧水流域。澧水的万古文脉是屈原文化的来脉,澧州先民的人文精神是屈原文化的基因。澧水虽然在湘资沅澧四大水系中长度最短,但澧水文化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考古发现,澧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源地,是长江文明的源头之一。澧水流域地形地貌非常复杂,从武陵山区开始,往东经丘陵过渡到平原、沼泽。尤其是在约700平方公里的澧阳平原上,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0.9个史前至商周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其密集程度在湖南乃至全国都实属罕见。与中原文化不同,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是败于“逐鹿中原”的部落回归江南后发展起来的,因家族部落受中原诸侯驱离影响,以及屈原本人受权贵驱离影响,所以家国情怀特别突出,“忠君爱国”、“除弊匡正”的宗旨尤为明确,是以执着、奋争、坚韧为主要特征的斗争“哲学”。以澧水澧州、澧阳平原为土壤的屈原文化,虽然经受了来自中原的风雨,但其根脉在澧水,繁茂在荆楚大地,发芬芳于整个中华。六中地处云梦泽国,地势低洼,环境艰险,但六中人从丰饶厚重的屈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在如何推动学校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实践中锤炼出了六中精神。
      三、从六中精神和屈原文化的具体内涵看,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乐观向上”。屈原所处的战国中晚期,楚国统治集团已腐败到极点。“世溷浊而嫉贤兮,好弊美而称恶。”信谗弃贤是当时政治腐败的重要标志,即使在那种大环境中,屈原依然积极向上、坚持真理、充满理想。他诗人气质很重,多愁善感,富于激情,既清醒理智,又感性迷狂。他的生活、为人都是诗化的。他爱穿奇装异服,服饰新潮前卫,年既老而不衰。在他的诗中,他能上天入地,能向神女表白感情,能请来上古神巫。这一切当然只是象征和隐喻,并非写实,但这样的奇思幻想竟出自一位曾担任左徒的高官笔下,却实在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要知道他在位时每天都有繁重琐碎的政务,周围又有那么多奸佞小人影响心情,可他仍然有着天真孩童般的满脑子奇想,有着花季少女般的梦幻追求,这是多么难得的灵性和诗情啊!六中地处农村,办学条件艰苦,但老师们能秉承屈原文化中的乐观主义精神去克服困难、以苦为乐、努力工作。
      其次是“敬业奉献”。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壮岁入仕,任楚怀王左徒,其职相当于副宰相兼外务大臣,“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后遭人谗言,降为三闾大夫,掌管公族屈、景、昭三姓子弟的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无论身居何职,屈原都能尽职敬业。任左徒时,他对内主张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任三闾大夫时,他在《离骚》中记述了自己为国育才的盛况:“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即使是在先后两次被流放期间,屈原也是赤子痴心、忧国忧民、与国同命。屈原身上还具备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故曰:“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受屈原精神影响,六中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我是亲眼目睹感受颇深。老师们在校内都有简易住所,鲜有老师跑通学,真正做到了以校为家。学校食堂吃饭方便,老师自己起锅火的也不多,一般都是住所——教学楼——食堂三点一线。平时老师们和学生经常粘在一起,每天的“六到”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办公室很多同事都坚持非公事不请假不调课,严格按学校规定上下班,这种工作作风也深深影响到我。2011年至2018年,我主持学生处日常工作,每个寒暑假,我都坚持在学校值班,大年三十和初一也会抽空去学校巡查安全和卫生。
再次是“执着坚守”。这一点在屈原的性格和作品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开篇两句,诗人便以十分庄重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同祖,意在说明自己对楚国的存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至死都忧国忧民埋下伏笔。为了内心的执着和坚守,屈原明知是刀山火海也敢闯,明知是陷阱泥坑也敢跳。故曰:“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抽思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力挽狂澜,救国救君救民,屈原一生奋斗,一生探索,从不满足现状,更不放弃追求。六中老师的执着和坚守那也是出了名的。最近几年城区学校扩容,在农村工作的老师想办法进城的很多,但六中也许是一个例外,很多老师都说自己有“六中情节”,不愿意进城。他们执着于农村普高教育,努力坚守六中岗位。其实现在六中很多老师进城的门槛很低,只要报个名就可以。县政府和教育局出台了新政策,在农村工作满20年的教师,在教育局人事股填个报名申请单基本上就可以进城。六中符合进城条件的老师很多,可报名者寥寥无几。他们不想离开自己奋斗过的这片热土,也不想离开自己心心挂念的学生,更不想抛弃自己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最后是“创新自强”。屈原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对楚辞新诗体的创新以及对楚国政治和法律的创新等方面。自从伟大的诗人屈原象巨星一般出现于诗坛,楚辞这种地方色彩特别浓厚且具有浓郁浪漫主义的诗歌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周南》、《召南》到《九歌》,屈原就是在学习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接受并创新了楚辞这一新的诗体,写出了大量光辉的诗篇。屈原及其追随者所取得的创作成就,代表了他们那个时代艺术文学的最高水平。不论在战国后期还是在整个秦王朝统治时期,都没有什么人在艺术文学的创作上达到这么高的水平。所以,在汉王朝建立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中,艺术文学创作的主要表现也仍然是用楚辞这种形式来写诗歌,直到汉武帝时代才出现典型的汉赋,而汉赋这种文学形式也是和楚辞一脉相承的。屈原在政治变革上的创新实质上是想改变楚国的上层建筑(主要是政治和法律),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经济基础。《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楚怀王让屈原制订“宪令”,还没有定稿,代表旧贵族势力的上官大夫就想把它夺过来,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向怀王进谗,屈原便遭到疏远。尽管屈原主张的政治变革一直没有被楚怀王、楚顷襄王采纳,但他那种勇于变革、创新自强的精神即使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六中人更是将屈原文化中的这种创新自强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作为农村高中,六中的生存环境一直很艰难。硬件设施、地理位置、师资力量、财政拨款等各方面都无法和城区学校相比。但六中人艰苦奋斗、创新自强,硬是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学生文化基础差,学校就本着家长、学生自愿的原则,大力发展小专业。湖南省第二届中小学生建制班合唱比赛,澧县六中参赛节目荣获省级一等奖。2021年县中小学生艺术节,我校选送节目《薪传》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近些年来,我校的小专业生每年考入一二本高等院校人数均在200人以上,先后有嘉禾一中、衡阳二中、湘乡四中、衡南九中、淮阳教育集团等30多所外县市教育考察团来校参观学习。我校的艺术教育发展成就和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经验,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中国青年报》、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教育》等媒体推介。六中硬件条件不行,学校领导就主动作为另辟新径。找县委政府反映求助,找私企老板化缘,找六中校友赞助,号召全校教职工勒紧裤带节衣缩食自筹资金搞建设。近两年,塑胶运动场竣工、信息技术2.0建设智慧黑板所有教室全覆盖、新校门落成、录播室建设动工、潜能激发室(原心理咨询室)升级……无一不显示澧县六中在创新自强中的蒸蒸日上。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穿越2300多年的历史时空,在六中所处的澧水河畔,我仿佛又看见行吟中的屈原。他头戴高帽,身着华服,耳缀明珠,腰佩长剑,遍体鲜艳,华美芬芳,走起路来还有佩玉叮当作响……

作者 汪云清 系澧县第六中学办公室主任
230F1EAC-C987-4BFC-8468-FB97ABF76042.jpeg
732AB0E1-69DF-46E7-85DC-F4C44769C226.jpeg
F3B37A43-0725-449E-9804-AE7A545342EB.jpeg
AACF2D60-FE84-45BB-A544-3FACA34E9A41.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2 20:47: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2 21:22: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師佳作点赞!
mmexport05e5d704d58ea7d25ad9fbf6bbb44c79_1669987413583.jpeg
mmexport9fd02f54a60a03fa068a9d04186baec5_1669987411328.jpeg
mmexport5c697dee0f82eb0b1b649c61b55110e6_1669987409083.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2 21:38: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2 22:09: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2 22:13: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学习点赞
DFAFB73F-AA82-47A0-86F2-F11D91682175.jpeg
102A5419-ADCF-4134-8002-E1A217B00692.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2 22:30: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 23:41: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3 09: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澧水流域屈原文化在澧县六中的传承与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3 09: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庚搞得好!点个大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1 03:58 , Processed in 0.03752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