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燕儿洞,位于石门县皂市水库大坝附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赫赫有名。 其二:赋予神性:巴民族的图腾信仰
眼前的这尊造型精致的青铜虎钮錞于,是常德博物馆馆藏珍品之一。其主体呈圆柱形,中间空阔,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一只张口露齿、尾巴微翘的老虎盘距顶端,尽显威仪之态。
作为我国最早的青铜打击乐器,錞于属“六鼓四金”之一,出现于商周时期,盛行于春秋汉代,起初为军用,后衍生为祭祀、宴乐之用。
1983年,15尊以虎为钮的战国青铜錞于出土于新关镇安乐村熊家岗河滩之中,大小轻重不一,最重的达14.2公斤,整体数量为全国之最,一时间引发考古界轰动。
“当年,暴涨的渫水河冲断了一处堤坝,几位捞河渣的农民看到了地面露出的铜器,便将其击碎后带回家中。”时任石门县博物馆馆长的龙西斌还记得,那年他骑着单车,在农户家逐一走访,终于将碎片收集完整。
那么,石门出土的虎钮錞于从何而来?
据考证,在商周早期,巴民族是和楚民族并列发展的南方民族。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巴人的活动地域逐渐归入楚境,巴民族的一部分留居楚国,并与楚民族不断融合;另一部分逐渐向四川盆地迁移,慢慢与那里的蜀民族融合。战国时期,巴民族是楚国境内的主要民族之一,历史上称为巴楚。现在湘、鄂、川、黔、贵等地的土家族、苗族中,仍然还留存着许多巴文化和巴音的历史遗迹,湘鄂边陲的石门同样也不例外。
就在前不久,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在官微对其馆藏之宝金箔虎解说时称:虎在巴蜀文化中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元素,传说巴族将白虎视为部族首领的化身进行供奉。
在常德博物馆的展厅里,一柄饰有抽象龙虎争斗纹的巴式青铜戈也从另一个角度也表明了,在巴地青铜文化兴盛的战国时期,“巴人尚虎”一说确有其事。
1980年,在临澧九里一座战国中期、相当于封君级的大墓中,出土了一座虎座凤鸟架鼓。鼓架以双虎为座,相背匍匐,虎尾相连。虎身以黑漆为身,绘红黄虎斑纹。双凤鸟为鼓架,相背立于虎身之上,红冠黄喙,傲然生姿。其制作之精美,从常德博物馆如今陈列的仿制品中可窥一斑。
类似的虎座凤鸟架鼓并不罕见,常常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大型楚墓中。因此,考古专家认为,虎座凤鸟悬鼓是一件实用的乐器,是楚人在巫术仪式中充当交流的一类道具。据说,楚人奉火神祝融为祖先,以浴火凤凰为图腾信仰,架鼓以凤鸟降伏白虎之姿出现,或许更多地寓示着楚人与巴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包含着以虎为崇拜的族群最终被楚人降服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