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2-12-5 22:25 编辑
古道轶闻 洪家善 1965年6月的一天,生产队安排了几位年轻力壮的劳力,到泥市区供销社为文化公社供销社挑运一批货物,我父亲也在所安排人员之中。这天,恰逢星期日,我不用上学。于是,父亲决定带我和堂兄去看黄虎港大桥。 吃罢早饭,我们一行人沿着一条宽约一米的石板路蜿蜒直上,翻越大面山,经过约两个小时跋涉便插到石清公路的黄虎港路段,雄伟的黄虎港大桥即刻展现在眼前,我和堂兄都格外兴奋。在大饱眼福,感叹黄虎港大桥工程宏伟、艰辛之余,我好奇地问父亲:我们那里已经通了公路,为什么不走公路上泥市,而要走那条石板路,石板路又是谁修的呢?”父亲告诉我:“走公路有30里,走石板路只有25里,省时省力。小时候听前辈们讲,清朝末年,有位广东商人来到泥市开设泰和合茶号,几年之内就生意红火,远近闻名。运送茶叶的马匹上千,船只过百,员工达数千人。为了运送茶叶方便,茶号老板卢次伦先生出资修建了那条上达湖北鹤峰,下到津市码头,长约700里石板路。据说修路时也有不少社会贤达捐钱捐物,地方官员、开明绅士出面调停各种矛盾。路修好后,茶号的茶叶用马匹运到津市,然后装船到汉口,再销往国外。当年这条路上可是骡马成群结队,行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大约上午11时左右,我们到达泥市。区供销社的仓库,正好设在残存的泰和合茶号的主体建筑里面。从外观看,这座建筑就别具一格,粉墙黛瓦,斗拱翘檐。硕大的大门框和门槛用花岗岩精雕而成,设计精美,线条流畅,足显庄重大气。屋内雕梁画栋,宽敞明亮。因屋的进深太大,还设有天井透光分流,使人不难想象当年茶号的繁华。 这一天的所见所闻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在南坪河乡政府工作,该乡大棚村境内,有一座横跨深溪河的屋桥,据当地人讲也是卢次伦先生为运鲜茶叶而建。屋桥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直到1987年才被一座石拱桥替代。 近年,在水南渡老街,我发现了一块清朝末年的石碑,碑的正反两面刻着300余位当时为修路捐钱人的姓名,曾任山西按察使的黄照临捐钱十千文,排名最前。少者也捐钱四百文。我推测,此碑只是捐钱碑刻中的一块,因为,此碑铭文没有落款,应当还有一块或几块没有被发现。 泰和合茶号的老板卢次伦先生,离开泥市已近百年,当年骡马喧嚣、人声鼎沸的茶马古道近乎荒废,泰和合茶号的荣盛、衰落也随历史远去,渐成记忆,但泰和合老板卢次伦先生架桥修路之功德,却一直被世人称颂,名垂青史。 今年,清明时节我退休回家侍奉老母。闲暇之余,我到周围田间走走,其时正值春茶采摘高峰,漫山遍野的茶叶青翠欲滴,人们都在忙着采运茶叶,只是采茶机取代了手工,农用车替代了骡马。和当年比较,劳动效率不知高了多少倍。如今,茶叶已是我家乡的主导产业,亩平毛收入一般都在四到五千元。据统计,当年泰和合茶号经营的茶区,2011年茶叶产量已达6500余吨。 我寻思:泰和合茶号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又是何等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