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761|回复: 33

【原创】优良家风扑面而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9 15: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月河南之旅,也是一次难得的优良家风熏陶之旅。
    家风是家族子孙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家族家庭的灵魂,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支撑。家风的核心是家训,保障是家规,家风传承靠家教。
    习近平说:“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我们从开封府一路走过康百万庄园、古隆中武侯祠,最后习家池打止,优良家风扑面而来,无不为清廉质朴、宽厚低调、静俭励志、进取有为的家族道德精神而感动。


包拯“清廉”传家


u=1675054842,4166260987&fm=21&gp=0.jpg
   
    20日上午参观开封府的过程,实际就是被包拯家风震撼的过程。
    包拯家训仅37字,我在前文《开封府领略人间正气》已经录下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u=3804787242,4256268977&fm=21&gp=0.jpg
   
    包拯还嘱家人请工匠,把这则仅仅37字的家训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堂屋东壁,昭德塞违,垂照后世。在众多名宦的家训中,如此简短直白的文字实属罕见。
    虽然包拯是执行家训和践行践行家训的典范,但本文不再赘述。包拯子孙无不恪守家训,自觉传承家风。长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他廉洁自律,英年早逝,留下夫人崔氏和幼子包永年,没有留下家业。次子包绶,包拯过世时刚满5岁,由寡嫂崔氏抚养。崔氏先是替人家洗衣缝补勉强度日,后来变卖了点房产,供养包绶和包永年求学。包绶官至六品,无论身居何职,都能清苦守节,死后箱囊中仅有书籍、著述,衣袋里也仅46枚铜钱。包拯的孙子包永年官至正七品,曾任咸平县主簿、崇阳县令,“凡厥莅官临事,廉清不扰”,死后也“了无遣蓄”,丧葬费用还是两位堂弟资助的。

IMG_20160920_081542_看图王.jpg



康百万“留余”致富


IMG_20160923_091804_看图王.jpg

    23日上午,我们走进巩义市4公里外的康百万庄园。康百万是对康家历代传人的通称,它是明、清时期中国民间三大“活财神”之一、民国时期中原三大巨富之一,康百万庄园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三大庄园之一,其富裕的程度可想而知。俗语说“富不过三代”,而康家却连富十二代,历时四百多年,其密诀就在“留余”二字。

u=2221971837,838632401&fm=21&gp=0.jpg
   
    沿着主宅区的青石板路,穿过一间间清堂瓦舍,抬头看见悬挂在过厅内的一块普通黄杨木雕刻的匾,初看宛如一本翻开的大书,沿着左侧的卷轴造型再看,又像徐徐展开的书法题跋,“留余”两个篆字体大如斗,其后行楷小字多达172个:
    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IMG_20160923_095537_看图王.jpg
   
    这172个字大意为:留耕大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中说:“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以还给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财务占尽以还给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分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大概老天爷反对贪得无厌,做事过份。因为太过份了,没有不留下悔恨的。明朝隐士高景逸说过:“遇事让人一步,自然有周转的余地;遇到财务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铭 》来告谋诫他的后代子孙吧!为你们写这几句话,并取夏峰先生教训他儿子的话,概括起来说:“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之道吗?那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不做尽做绝罢了。”
    几百年来,康家恪守“留余”,无论是经商还是做其他事,都留有余地,不走极端,不说满话,不做绝事,凡事皆留余地。
    “留余”,宽厚低调,平衡共赢,兼济天下,让利于人,协调发展,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现实意义。

IMG_20160925_101249_看图王.jpg

诸葛亮“静俭”诫子


u=3121723380,2962942689&fm=21&gp=0.jpg  
   
     25日上午,在古隆中武侯祠见证了诸葛亮的《诫子书》,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u=3456219834,2989959696&fm=21&gp=0.jpg

    诸葛亮在给兄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说到自己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他担心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也说“志当存高远。”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认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6: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您的佳作一一<<优良家风扑面而来>>,从包拯"清廉"传家到康百万"留余"致富,再到诸葛亮"静俭"诫子,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并把名言摘录,受益非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6: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您的佳作一一<<优良家风扑面而来>>,从包拯"清廉"传家到康百万"留余"致富,再到诸葛亮"静俭"诫子,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并把名言摘录,受益非浅!同感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16: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想起了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袖的家风故事,不写不快。
      毛泽东同志在家风上坚持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毛泽东同志对待子女总是要求他们与老百姓一样,不允许搞特殊化,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女呢?”无论是对待毛岸英的婚姻问题,还是对李讷的上学问题,毛泽东同志都是这一句话。毛泽东投身革命几十年,领导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最大的政党和最多的人口,但他却没有给子孙留下任何家产。他的稿费收入也只用来接济经济困难的亲朋故旧和身边工作人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16: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恩来同志曾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并定下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的“十条家规”: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买饭菜,有工作的自费,没有工作的总理代付伙食费;看电影(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准请客送礼;不准动用公家的车子;个人生活凡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6: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大贤家风应弘扬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7: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优良家风,家训,家教,家规,家法,那是传家之宝!可惜不少家庭丢失也!破坏掉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7: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毛秘佳作,深受教育:家风的核心是家训,保障是家规,家风传承靠家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9 18: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20: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爱玉 发表于 2016-10-19 16:22
拜读了您的佳作一一,从包拯"清廉"传家到康百万"留余"致富,再到诸葛亮"静俭"诫子,从头到尾一口气读 ...

谢谢!
习近平说:“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1 06:40 , Processed in 0.0392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