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333|回复: 1

父亲沈克家与石门(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11 18: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2-12-11 22:20 编辑

父亲沈克家与石门(之一)
林泽龙
    我父亲沈克家虽然不是石门人,但他的一生却与石门结下了不解之缘。
少年离家,在石门度过青少年时期
    我父亲的老家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修梅镇赵家巷,祖祖辈辈都靠耕读传家。祖父沈绪铎(1875—1958),字少卿,号道衡,晚清庠生(即秀才),曾随林修梅参加北伐军,任书记官,主管案牍。林修梅逝世后回乡教私塾,兼做郎中。祖父育有三子一女。父亲排行第三,生于辛亥年(1911年)农历9月13,自幼在家放牛、读私塾。
    我母亲林贞淑的老家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夹山镇。曾外公林山新(1854—1914),字可亭,耕读传家,晚清秀才,曾任县学教习。早年与林修梅、林伯渠(林祖涵)过从甚密,林伯渠早期日记曾数次提到“宿可亭家”。外公林承榜(1888—1923),字湘生,早年就读于天津北洋法政学堂,能文能武,才华过人,惜英年早逝,壮志未酬。母亲族名林祖文,与林祖涵同族、同辈。
    除了外出求学,父亲的少年与青年时代大都是在石门度过的。我外公与我祖母是亲兄妹,两家只相隔十多华里,关系十分亲密,走动十分频繁。由于沈家人丁兴旺,而母亲却是独生女,因此父亲经常来到林家,与我母亲青梅竹马,情深义笃。1930年下期,19岁的父亲入赘林家。此后,除了外出求学,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石门。
    1928年,父亲前往常德负笈求学,在省立四中(现常德市一中)就读初中和高中,在武汉补习一年英语后,于1935年以应届考生英文第一名的优异成绩(97.5分)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当年即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父亲从湖南步行到云南昆明西南联大继续求学。1941年上期,父亲从北京大学毕业。他谢绝了同学要他一起去美国留学的邀请,也婉谢了著名国学大师吴宓写亲笔信介绍他到湖南大学执教的推介,直接回到石门夹山,陪伴我那在乡村教小学、供他在外求学的母亲。不久即应几位热心教育的人士邀请,于1941年下期在石门县城参与创办了九澧中学,为校董之一,任教英文和国文。在此期间,九澧中学因日军窜犯石门而西迁慈利,九澧中学原址另创北岳补习班,后更名为湖南私立北岳中学。父亲又参与了北岳中学的创办工作,仍然执教英文和国文,时间不长。抗战胜利后,九澧中学于1946年春迁回石门原址,遂即与北岳中学合并,仍定校名为湖南私立九澧中学。
    继1943年5月日寇侵占石门县城、父母举家暂避石门西北乡之后,同年11月中旬日寇再次进犯石门,父亲又携家带口远赴湘西逃难。一路饥寒交迫,迤逦来到湘西南重镇芷江,直至日军败退后才返回石门。数十年后,父亲与家人回忆起这段颠沛流离的艰苦岁月,对劫后余生仍不胜唏嘘。
    1944年10月,同仁倡办《石门月刊》,父亲任副总编辑。该刊以研究学术、指导青年、讨论问题、提供意见并促进地方各项建设为宗旨。父亲亲自执笔撰写《发刊辞》,针对当时人们对抗日战争所怀的失败主义情绪,慷慨激昂、直抒胸臆,人谓其言鞭辟入里,有振聋发聩、激励士气之效。文中有云:
    自虏骑蹂躏我土,于兹七年。河山人物,多非旧观。扃镢谲荒草,巳歇鸡犬之声;骨委穷尘,难征春闺之梦。危难远甚于昔,困厄莫大于今。忧时之士,有疑事已不可为者,是不然。盖蜕解之后,始获新生;黎明以前,必有长夜。今贼乃难摧之敌,而事属生死之争。一念有差,万劫莫赎,岂可惮百里于九十,弃大功于垂成。
——1944年出版的《石门月刊》创刊号
    父亲在执教九澧中学期间,县三青团经常干扰学校工作,在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组织,拉他们出去参加三青团活动。父亲先向县三青团提出口头意见,继而又在《石门民报》上撰文进行揭露,并两次拒绝县三青团要他当“三青团指导员”的“任命”,与县三青团公开抗争,直到势不两立。恰好此时省立十四中初创于临澧,校长俞劲到处访求名师,亲到石门恳切相聘。迫于盛情,父亲不得不辞去九澧中学教职,于1947年初转赴临澧省立十四中任教。

作者简介:
    林泽龙,男,湖南省石门县夹山镇人,终身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前任海南省教育料学研究所(现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所长,参加全国高中语文数学大纲的制定和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主持或参与数项全国重点课题的研究与实险,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政府特贴专家;1996年8月和1997年9月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分别评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和特级教师。退休后仍活跃在关心下一代工作、社会料学研究以及广播电视评论工作等社会平台上。他勤于创作,尽管现已年近八旬,但至令笔耕不辍。曾主编、参编各类著作20多本,约2000万字。先后审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等各类书籍400多本,约4000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11 18: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3:42 , Processed in 0.0350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