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3-8 16:44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一)
《序一》
把灿烂的津市文化永续传承弘扬下去
【傅 勇】
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与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津市因傍津设市而得名。在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之下,大美津市,遍地是美景,处处皆风雅,历史悠久,文脉源长。在这里,澧水携八条支流,漫卷九水泥沙,来了个雄奇的大拐弯,直奔洞庭,通江达海,也激荡出厚重的湘楚风韵和璀璨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屈原行吟“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千古名句,跻身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的孟姜女感动今古,最为契合“学习强国”精神的车胤囊萤照读的典故光耀史册。在这里,九澧之水浩浩荡荡,汇聚 13 省移民,仿佛文化的熔炉,将鄂、赣、川、皖、湘、粤等文化融铸成神奇独特的移民商埠文化。在这里,澧水静水深流,滋养着自强不息的坚韧基因,嘉山峰峦耸翠,展示出敢为人先的雄健气魄。矗立在澧水河畔的望江楼上,曾经有一副气吞山河的楹联:“饮武陵酒,品鹤峰茶,望皇姑秀色。听江水涛声,九澧名楼今胜昔;吟太白诗,诵东坡赋,招屈子忠魂,忆贺龙壮举,千秋佳话慨而慷。”写尽了城市繁华与荣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的不屈奋斗,为我们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自建市以来,一届接一届的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率领优秀的津市儿女,高扬光荣与梦想,力擎艰难与挫折,励精图治,前仆后继,书写了“九澧门户”“工业重镇”“北有沙市,南有津市’的壮丽华章。现如今,津市人民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传承厚重的人文精神,激发蓬勃的发展潜力,大笔擘画新的发展蓝图。
如今的津市,已然是一座创新之城。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国家新型城镇化、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水系连通与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市、全省海绵城市试点单位、美丽乡村建设整域推进试点县市,“绿色存折”垃圾分类减量机制获湖南首届创新奖一等奖,一张张城市名片就是生动写照。
如今的津市,已然是一座水运之城。因水而兴,也必将因水而复兴。津市港拥有澧水流域唯一的县级公共保税仓和海关工作站。随着深圳盐田港集团战略合作深度推进,推动“水铁公”多式联运,打造海关监管场所和二类口岸,势必成为全国内河港口的运营标杆。
如今的津市,已然是一座工业之城。逾400家工业企业,近400亿元工业总产值,生物医药、健康食品、装备制造、盐化工等“三主一特”产业强劲支撑,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酶制剂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甾体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社会化汽车车桥生产基地。
如今的津市,已然是一座文化之城。距今约 50 万年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爪山旧石器遗址,是湖南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哭长城”“车胤囊萤照读”故事广为流传。始建于唐代的佛教曹洞宗祖庭药山寺闻名遐迩。忆往昔,津市人民用强劲足音讲述着“湘北明珠”的辉煌故事;看今朝,津市人民用新锐脚步丈量着“澧水流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全新坐标。
把灿烂的津市文化永续传承弘扬下去,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战略工程。当前,在“十四五开启新篇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津市正按照省委“三高四新”战略和常德市委“开放强市、产业立市”部署,全面开启建设现代化强市的新征程。铭记历史,继往开来,编集出版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反映津市历史文化的丛书,既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全市人民群众的共同夙愿,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具体行动。津市要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找到属于津市人民自己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增强对津市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积蓄力量,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的成功出版,可以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件喜事盛事,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好事。它不仅丰富了津市历史文献,为广大人民群众筑造了阅读城市历史的画廊,也为树立和弘扬新时代的津市精神找到了新图景和新样本。在洋洋洒洒的百万文字方阵当中,时间的大幅跨越,场景的真实还原,人物的音容笑貌,那些似曾相识的优美字句和影像,一定能触碰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激起广泛而美好的共鸣,打捞起了文化记忆,梳理顺了文化乡愁。我们有理由坚信,无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津市人,曾在津市工作过的“津市人”,还是漂泊异乡的津市游子,都能从这套丛书中找到美好隽永的记忆与乡愁。我们应该感谢市政协、市文旅广体局高水平的策划执行,感谢编纂老师高强度的辛勤付出,正是由于他们,打造出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的地方文化经典,使得传播津市文化有了最优质的载体,使得宣传津市形象有了最通透的窗口。
怀古需励志,掩卷当奋发。新时代的 28 万新津市人,当以“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为新的起点,传承和弘扬津市的灿烂文化,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砥砺奋斗,锐意进取,不断创造出新业绩、新辉煌,为建设“澧水流域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是为序。
2020年12月
(傅勇,中共津市市委书记;黄旭峰,津市市人民政府市长)
《序二》
从这里读懂津市
【姜正才】
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以文化复兴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做好“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征编工作,是政协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有益当代、惠及后世的文化事业。打捞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建设美丽津市,是政协文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2018 年元月,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式上,一篇名为“传承城市基因,树立文化自信”的大会发言激起千层浪,市政协文艺教育工作组 16 名委员联名提交了一篇“关于做好城市基因丛书征编工作”的集体提案,引起强烈共鸣。市委书记傅勇、市长黄旭峰同志高度重视,分别签批了重要意见。市政协主席会议专题研究,以当年一号提案的形式,交办市文旅广体局推动落实征编工作。时逾两年,这套“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经过编纂团队的辛勤劳动,终已付梓问世,这是我市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幸事,可喜可贺。在此,我谨向所有为丛书出版做出贡献的编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炫丽图景中,荆楚文化、湖湘文化精彩纷呈,融合荆楚文化与湖湘文化为一体的津市文化,必然有其神秘而颇具魅力的基因密码,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值得我们去破译,去挖掘,去擘画。“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共5卷计 7 册,即《风物卷》、《工商卷》、《文存卷》(上、下 )、《文艺卷》(上、下)、《影像卷》,是一部全面、系统介绍津市历史沿革、社会经济、人文风物的大型系列丛书,其涵盖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印装之精美,在全市地方文史资料的出版史上,应该是前所未有的。《风物卷》意在突出津市“九澧门户”的城市名片。津市素为湘北重镇,百年商埠,名震湘鄂边,编者满怀深情将这座因水而生的城市之街巷、码头、渡口、驿站、会馆、宫庙、方言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戏曲文化与饮食文化等逐一娓娓道来,呈现给我们一幅幅风情万种的津市版之“清明上河图”。《工商卷》是最能彰显津市产业特色的部分,津市工商曾雄踞九澧,声名遐迩,没有津市工商的繁盛就没有津市“大码头”的名声。编著者用浓墨重彩的笔触生动描绘了津市由渔村到工商重镇的发展演变过程,揭示了津市工商业萌芽、兴起、发展、繁荣、式微而又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轨迹,力图为后人留下一部可资镜鉴的信史。《文存卷》则另辟蹊径,在广搜博采的基础上,将散轶在各处的本土文史研究成果收集、整理于一箧,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甄选,分门别类的精心编排,建立起一个小型且实用的文史资料库,让这些珍贵史料既得其所,不致风流云散,也为需要者阅读、使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文艺卷》是我市第一部集中展示本士作者文学、艺术各领域各门类创作成果的综合性选集,同时还选录了部分古人题咏津市的精美诗文。一册在手,尽览风华。津市人对文学艺术的情有独钟,源远流长,在屈子吟咏过的澧水之畔,千年文脉薪火相传,从这本小册中或可管见一斑。《影像卷》是津市近百年影像资料的汇集,遴选了从晚清以迄当代五百余幅具有存史价值的珍贵照片,注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形成以“图说”为特色的另一种版本的津市简志。这些或黄渍漫漶,或色彩鲜明的照无不定格发生在津市某一时刻的生动瞬间,为我们留下了更直观、更真实、更难忘的历史记忆,令人生发沧海桑田之叹。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撰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编写“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是认识过去、服务当前、开创未来、惠及后世的一项立德、立功、立言之举。历史给人们留下永远难忘的启示,破译津市的基因密码,守望津市的精神家园,是走向未来的前提和基点。“让世界了解津市,让津市走向世界”,这套丛书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祈愿今后能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汇聚湘北明珠,谱写崭新的历史篇章。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是对津市历史文化的树立与弘扬,它启发和推动我们触摸远古图景,聆听历史回响,呼吸岁月气息,接通今古,展望未来,励精图治,为创建澧水流域现代化的中心城市而不断前行。
是为序。
2020年11月
(姜正才,津市市政协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