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津市澹津女校(二)
樊生龙
1937年学校进入发展阶段,学生达到560余名,并开设幼儿园。幼儿园设备除桌椅由学校备置外,其余均由私人捐助,我首先捐购留声机及唱片一套。此年开始创办《澹津校刊》,选登学生作品,兼作学校与家长联系之用,一学期发行4期。学校随时召开教学会议,研讨教学方法,坚持学生晨读制度,每日清晨6时至7时半为晨读时间,由教师在场督导,虽严寒酷暑,亦无间断,读书风气较为浓厚。课外活动为适应女生要求,组织口琴队、乒乓球队。图书室、文艺演出等活动,均为学生所喜爱,在地区运动会上,学校多次夺魁,在当时津巾各学校中成为规模最大、设备较好的单位。教职员工长期稳定,很少调动,如杨诗科、毛懿青、周用让、章祖裔、何步云、朱务道,陈叔兰、韩克珍、左钰明等老师,均终身献身教育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历届毕业学生中,不少考上大中院校以至留学国外者。1949年以后,津市教育战线以及工商各界均有本校出身者。
1937年上期学校在较好的形势下,决定再图发展,拟于幼儿园小学班级之外,增设女子职业班级,首谋校舍的扩建。当时津市周围旧碉堡系用城砖修造,修后并无作用,日久残缺散失,实属可惜。经学校呈请国民党区保安司令王育瑛批准,由学校拆除,作为建修校舍之用。但拆卸搬运,需费甚多,经私人借贷数百元,作为拆运费,计得城砖十数万块,有些基础。正准备校舍设计施工之际,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当头,一切计划遂成泡影。自后战事日趋紧张,学校为维持学生学业,在艰难环境下勉强支持,而幼儿园因之停办。
1939年下期,学校发展暂无希望。个人正当盛年,丞思投入抗日洪流,决定辞去校长职务。在校务会议上,经我力争,废除了过去校长人选为大成会员的限制,自后继任校长樊凡介、孟体仁、杨诗科等,均以非大成会员当选,这对学校的发展较为有利。
我于1934一1939年担任该校校长,历时5年,虽竭尽心力,亦无所建树。今日目睹国家振兴教育事业,莘莘学子在良好环境中,享受教育之权利,昔日澹津女校已成为津市第一小学,校舍设备均已焕然一新。回首当年,新旧对比,感触无已,旧社会地方学校校长常以筹集经费为苦,捉襟见肘,不能专力主办校务,欲求发展,动輒为经费所限;现今政府为学校统筹经费,建修校舍,使教职员工得以安心发展教育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是蒸蒸日上,教师享有崇高荣誉,比之旧社会教师待遇弱薄、地位低下,实不可同日而语。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