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88|回复: 11

1959年主席回到韶山,面对父母遗照,为何只将母亲照片带回北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26 12:07: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杨支埃2022.12.25.12.02编辑

        1959年主席回到韶山,面对父母遗照,
                为何只将母亲照片带回北京

       1927年2月,是毛主席与故乡挥手告别的日子。

        乡亲们来了一茬又一茬,送了一程又一程,邻居家的大娘问“三伢子,你什么时候回来?”

mmexport6c2bf87e5828387eb86bf5ca843e78e3_1672026301032.jpeg
毛主席
毛主席没有立即回答,沉吟片刻后认真的说出一句“我这次出去是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永远不回韶山”。

兑现这句话,毛主席用了32年。

1959年6月25日他荣回故里,身份却从有父母可求庇护的孩子,成为了小家和中国人民的顶梁柱。

活生生的父母双双成为了照片上定格的一抹剪影,毛主席又是为何独独带回了母亲的那一张?

虽有对抗斗争 亦有父子深情
“我想我妈,我的父亲老是打我”。

mmexport6fec00244f87da0c5abad72c36af5dbe_1672026290203.png
毛主席
虽然是笑着说出这句话,但工作人员却在毛主席的脸上看到了苦涩,以及那个不得父亲宠爱的孩子的影子。

对于自己,毛顺生信奉“勤劳本业”,怕过苦日子的他带领全家起早贪黑的勤奋劳动,不仅赎回了祖上典当出去的土地,还在稻谷和猪牛生意中大赚一笔,实现了资金的滚动。

好日子唾手可得,但毛顺生却依旧逼着全家省吃俭用,一根糖葫芦都不舍得给孩子买。

mmexportcf5fe4580119a2276f3666fbb65ff06c_1672026280716.png
毛主席
在教育孩子方面,毛顺生是另辟新招,坚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对毛主席实施“上赶教育法”。

毛主席将将学会识字,父亲就要他学习珠算,要他学会之后给家里记账,如果没有账要记,他就会被逼着去干农活。

即便是上学期间毛主席也逃不掉,早晚都要去拾牛粪,农忙时更是要帮着家里割庄稼。

按照毛家的经济情况,雇佣长工是绰绰有余,可毛顺生却是非要毛主席去做,因为他不喜欢看到自己的儿子看杂书,除却打算盘之外的任何学习,在毛顺生的眼中都是浪费时间。

毛主席不愿意辍学,毛顺生就克扣他的零用钱,心情稍有不如意,就会对自己的儿子非打即骂。

mmexport95f67b84e7e634e4097fada65a13bf6f_1672026265964.png
毛顺生
为了留住想要继续深造学习的儿子,毛顺生更是在毛主席只有14岁的时候就给他包办了一桩婚事。

因为这样的不美好记忆,所以在重回韶山冲的时候,毛主席只带走了母亲的照片,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爱自己的父亲,父子二人的关系也绝非只有对抗和无休止的矛盾,同样也有融合统一、父慈子孝的时候。

文七妹逝世对毛家的打击是巨大的,繁杂的工作在潜移默化消减着毛主席的悲伤,睹物思人的毛顺生却陷入了极度黑暗。

mmexportf0de49cac21af2c151844b4bab76e105_1672026256502.jpeg
合照
知道父亲一人的日子难捱,毛主席不仅请了堂伯父毛福生作陪将父亲接到长沙,在自己的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在父亲50虚岁生日的时候,毛主席还特意摆下一桌丰盛的酒席,邀请自己的挚友与父亲祝寿。

重拾“爱人”的能力,一生专制惯了的毛顺生第一次在自己的儿子面前表现出了顺从,默默跟在儿子的身后,在照相馆留下了一张脸上虽有局促尴尬却难掩幸福的大合照。

这是父子之间的第一张合照,也是最后一张。

1920年1月23日毛顺生因为急性伤寒离世的时候,正在带领湖南代表团在北京参加革命活动的毛主席不能撂挑子不管回家奔丧,但他却在第一时间请毛麓钟为自己献上“血泪虽枯恩莫报”的灵联。

mmexport82a66a3274bf5248262ad3c088d51d61_1672026247819.jpeg
毛主席(左)
对父亲的释怀并非只是因为毛主席身为儿子的“大度”,同样也有毛顺生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他并非是一个冷血到不近人情的人。

自1917年之后,毛家好像按下了“倒霉”的开关,文七妹的病痛日益加剧,败兵勒索和强盗抢劫也是纷纷找上了门,面对这些,毛顺生逐一克服,支撑家业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那是1919年韶山打算修筑石拱桥,毛顺生不仅积极参加修桥义务劳动,还以4元的捐款居于个人捐款的第三名。

mmexport27bde70d0e4426a1fe9a6f78aa99c4af_1672026235831.jpeg
图片源自网络
如此看来,毛顺生绝非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只是这些被他过度的专制掩盖住了光芒。

每个孩子的品格都是由父母共同塑造,毛顺生的棱角和强硬给了毛主席阳刚之气和面对挫折时的勇气,那么他性格中的温柔一面,定是来自自己的母亲文素勤。

认巨石为干娘 只盼儿子好好活着
毛主席并非是文素勤所生的第一个孩子,而是第三胎。

mmexport639fb6b63abfefbab0769d3dfce17b33_1672026225642.png
文素勤
只不过前两个孩子都在襁褓中夭折,文素勤为了毛主席能够平平安安的长大,就回到湘乡娘家,在一座观音庙里叩拜一块巨石给毛主席认了个干娘,并取下“石三伢子”这个“轻贱”的名字。

文素勤不管迷信不迷信,她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的活着。

谁知道这一拜真有用,文素勤就开始信佛,毛主席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为了自己的母亲,在他15岁文素勤病重的时候,毛主席做了一件破天荒的事。

他几步一拜地,整整几百里,毛主席一直坚持到南岳,他寄希望于自己的诚心能够换来母亲的尽早康复,在信仰和坚持面前,毛主席选择了自己的母亲。

mmexportbb2c71f3f253591f90241ca07145cbd0_1672026214472.png
毛主席
相较于文素勤对自己做的,毛主席觉得这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因为文素勤既像巍峨高山又像辽阔大海,包容着毛主席的一切。

毛主席到私塾读书提出要自己带午饭到学校里去吃的时候,即便折腾的是自己,但文素勤以为毛主席是想要利用往返时间多读点书,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

可很快,怪事就出现了。

mmexporte742bcb2c7c88e017eaca1edf88af898_1672026205209.jpeg
文素勤
她发现毛主席带的午餐量一次比一次多,晚上放学回家却依旧显得饥肠辘辘,文素勤以为是自己的儿子得了什么怪病,细细盘问得知毛主席竟是为着和穷苦同学分享午餐才带饭的时候,文素勤只是欣慰的摸了摸毛主席的头,然后第二天准备了两份一模一样的午饭。

作为一个仁爱慈祥的妇人,毛主席印象中的母亲始终是慷慨的。

mmexportf8e76840cbe3d3281924776a30983929_1672026195895.jpeg
图片源自网络
荒年之时处处都是乞讨的人,怜惜穷人的文素勤便常常给那些人施米,担心被毛顺生发现,她总会自己少吃一些。

她对毛主席说“我只是少吃一顿,可他们却不知道饿了多少天”。

有一年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在田地里收割谷物,可谁知天气突变,忽然间就下起了暴雨。

这下稻谷也不割了,所有人又都纷纷跑到谷场收稻子,毛顺生是一边收拾一边咒骂,因为他始终没有看到毛主席。

mmexportbfd6e34a7fbda75b1c7b224f52d6fbf4_1672026185381.png
毛主席
“这三伢子,下雨了也不知道帮忙回家收拾”,好不容易收好了稻子,浑身湿漉漉的毛主席也正好到了家。

心有不满的毛顺生自是破口大骂,得知自家儿子迟迟未归竟是因为帮别人家收稻子更是气不打一出来,可毛主席却并不觉得自己有错。

“咱们家种的是自己的田,他们却是佃的,要交租,一旦临时发霉就连吃的都没有了”,浑身气到发抖的毛顺生扬起手来就要教育吃里扒外的儿子,文素勤拉住了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专门跑到毛主席的屋子,手中端着的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姜茶。

旧时私塾学费是用粮食抵的,有一次毛主席挑着一担稻谷去交学费的时候,意外听见本家一对夫妇正在因为断粮吵架,毛主席门口听了半天,心中也就纠结了半天,最终还是推门而入。

mmexport1464c54823aa2cb123528f6bd38921b2_1672026175085.jpeg
毛主席
“哥哥嫂嫂,你们不要吵了”,转身就把自己的“学费”倒进了人家的米缸。

这件事,毛主席也同样没有瞒着自己的母亲。

“三伢子,不用自责,你做的没错”,文素勤没有半分埋怨,而是瞒着自己的丈夫在米缸里重新量了一担,让毛主席重新挑着到私塾交学费去了。

mmexport25076c3a8d7920f67c09f9f75857dfa7_1672026164040.jpeg
毛主席
毛家最早照片 死后方尽孝之遗憾
对于儿子的教育和成才,文素勤可谓是拼尽全力。毛主席跌跌撞撞的长大,在1918年的6月,母子二人也迎来了最大的告别。

毛主席想要去比长沙更远的北京投奔杨昌济,文素勤再一次选择了放手,她从没有想过用亲情捆住儿子腾飞的翅膀,但是病魔给了这个母亲一次特权。

mmexport99d372eed600d6cf8c9af79c47c8f4aa_1672026155355.png
杨昌济
文七妹生病了,她的颈上长了一个包,看了很多医生病情都没有好转。

游子在外飘荡,慈母却卧病在床,毛主席的心中很是纠结,但在8月初的时候,他还是回乡匆匆探望了病重的母亲。

文素勤的心情因为与儿子的重逢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病情却没有,因此在临行的时候,毛主席才写下“病情若无好转,秋收之后可以护送来省”的家书给舅舅文玉瑞和文玉钦。

mmexport2227ce8ec7bc6fddd321f5af02553892_1672026145897.png
毛主席
家书上没有明确的落款时间,但不过是一介书生的毛主席,日子也并没有好过到哪去。

他在李大钊的手下谋得一份助理员的差事,每月的工资只有八块大洋,因为职位低,很多人都不愿与毛主席来往,冷嘲热讽自然是没少受的,但毛主席根本就不在乎。

mmexport22b6eda358a8934c8f287f15019e9f46_1672026136168.png
李大钊
为了照顾母亲,毛主席放弃了准备已久的出国留学机会,在教书和组织爱国运动已经让他忙到连喝口水空闲都没有的时候,毛主席依旧尽力抽出时间陪同母亲去看病,四处求医问药。

20多天的时间花光了毛主席所有的储蓄,可是看着情况稍有好转的母亲,毛主席还是觉得一切都值得。

正巧这时小弟毛泽覃和二弟毛泽民都在长沙,母亲也好不容易来长沙一趟,毛主席便带着母亲和弟弟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

mmexport0f6aa0fe3e901516dd83cc284a0b3b02_1672026124553.png
合照
这是文素勤第一次照相,面对镜头的时候,她的脸上有拘谨,可坐在三个儿子的身边,她看起来却并不像一个正在生病的人,完全是一个幸福的母亲。

这是毛主席一家最早的一张照片,也是1959年毛主席带走的那一张。

10月5日文素勤病逝的时候,毛主席并未陪在身边,他第一时间停止手中的一切活动赶回家奔丧,还是未能赶上母亲的入殓,听到弟弟说母亲临终还在呼喊自己的名字,毛主席心如刀绞,跪守在慈母的灵前,就着昏黄暗淡的油灯,写下《祭母文》以慰慈母的在天之灵。

横溢的才华第一次迟迟难以落笔,雕刻的每一字都是毛主席的情真意切,可即便是这个时候,毛主席也并没有忽视自己的父亲,而是将其接到长沙小住。

mmexport3fa07080933442495df4ca31bb520f47_1672026114208.jpeg

父母的接连去世让毛主席成为了家中新的顶梁柱,可如果是医疗条件好的二十一世纪,他们的病情都不至于恶化成急症,直接被带走生命。

这是毛主席1959年6月25日重回故土,说出“前人辛苦、后人幸福”的原因,韶山是他的故乡,他却在这里彻底没有了家。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毛主席殚精竭虑一生,1925年点燃的革命火种融入进了中国的沃土,一个昂扬生机的新中国也从磨难坎坷走向了伟大复兴。

mmexport5226949779f3024e8099d91ca4c306c3_1672026105792.png
毛主席
对于父母双亲,毛主席持以敬重和怀念,对于为革命贡献一切的毛家人,中国人民也永远怀揣不减的感恩。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26 12:15: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杨老师佳帖美文,分享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26 12: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主席真伟大!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26 12:33: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毛主席致敬!
mmexport2c1136565f6b5c7c1086f7ffbafeabbe_1672029228073.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26 14: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帖,学习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26 16:15: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点赞!我们永远怀念毛主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26 17: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26 17:30: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伟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26 19: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6 19:07: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李老师首赞和陈版主、各位老师的评语及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9 08:29 , Processed in 0.03992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