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阳呈祥 于 2023-1-3 13:08 编辑
戏说中国的元旦
蔡发祥
我不是专家学者,对“元旦”的谈论,自然不便以正论入题。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有学者考证,“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经考证,有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也有人考证,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在林林总总的节日祝福卡中,阳历的元旦,却错误的把阴历纪年混用到阳历纪年中,令人啼笑皆非!
在我国,阴历纪年仍用天干地支干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又由于12地支对应了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人们习惯地将含有某生肖的年份简称某生肖年。那么,问题就来了,公元纪年与天干地支纪年(生肖年)就有大约一个月误差。就拿2023年元旦来说,在阴历上,还属于壬寅年腊月初十日,也就是虎年。而真正的癸卯年(兔年)是在2023年1月22日(癸卯年正月初一)。所以,我们不能说2023年元旦说成是癸卯年(兔年)元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