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028|回复: 7

一生的回忆(节选)·求学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5 15: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3-1-5 15:13 编辑

一生的回忆(节选)
应雨田


应雨田兄.jpg
应雨田(1937—2022)


    3—3   小学毕业后,心里当然想到县城上中学。在三岔河读五年级时,校门口的一户人家门前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比我大不了很多的男孩拿着一本书哇啦哇啦地读,我听不懂他读的什么, 一脸的茫然,他就读得更神气了。后来打听,才知他是安乡县中一年级的学生,因病休学在家,他读的是英语。那时我就萌发了也要上中学的愿望。不过这时家圃哥的二叔王子维在家办起了私塾,家圃哥也不知为什么没继续教小学了,而是在家里当他二叔的助手。收了十几个学生,大多是亲友的子弟,家里也要我在这里继续学习。我祖父和父亲都只读过几年私塾,没什么新知识,想到的无非就是多认识几个字后回家种田或做生意。我也懵里懵懂,没加思索就依从了。
    先生王子维,中等个头,白皙脸皮,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很有学问的样子。我读的是《左传》、《古文观止》。教学方法有点新旧结合的意思,先生也进行一点讲解,但只讲大概意思,不作逐字逐句的串讲,更没有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要想深入理解,就得靠自己去细细体味。也写作文,主要是家圃哥批改,子维先生偶尔也看看。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小游记,回忆黄山岗小学踏青的事,其中用了“游兴”一词,子维先生居然大加赞赏。这个词现在看来太平常了,但当时我并非从书报中学来,私塾里根本没订什么新式报刊,有的只是一些古董。我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来的,用得倒也贴切。得到先生的夸奖,以后作文也就越发用心了。半年下来,我的文章的确有不少长进。由于生活单调,知识面窄,内容当然很空洞,仅在切合题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用心而已。先生家里有些藏书,但多为线装古董,据说是安乡知名文人王晓岚先生的部分藏书。我读不大懂,没有耐心看下去。有一天我突然翻出了一本《中国名人大辞典》,查到王氏家族,名人多达数百人,而应氏家族却只有寥寥的四十九人。我自言自语地大发感慨:“应家的名人太少了,我得努力,凑足五十人。”没想到子维先生在后面听到了,他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有志气,今后一定大有出息。”我的那句狂言一经传开,至今还成为亲友茶余饭后的美谈,我也把它作为锲而不舍的追求目标。1950年下半年,土地改革和镇反运动相继开展,子维先生预感大祸即将来临,便闭馆了。土改时,他家果然被划成地主,他本人也以历史反革命罪而被捕入狱。
    我的邻居胡紫庭有一个亲戚尹耕耘先生在南县乌嘴办起了私塾,他想去那儿读书,父亲也要我去。于是我又随胡紫庭来到了离家二十余里的乌嘴上学了。校舍先设在尹先生隔壁的一座小庙里。这是农村很一般的小庙,只有一间大殿约五十来平方米,供的是观世音。解放后,进香的人很少,尹先生便借来办起了私塾。学生不多,仅十多人,基本上都是当地的走读生,寄宿的只有我和胡紫庭,吃就在先生家,住就在小庙的一个角落搭个铺。白天有 十多个小伙伴,倒也不感到寂寞,一到晚上,大殿里就只有神龛前一盏青荧荧的小油灯伴着我们,虽有观世音菩萨保佑,也难免有阴森森的恐怖感觉。幸好两个月后我们就搬迁到附近的一个同学家里,吃、住、学习都在这个农家,房主十分热情,我们感到特别温馨。尹先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子维先生大体相同,无需赘述。
   3—4   1951年春节,我到大姐家去拜年,正好遇上家圃哥的堂弟王名经,他是安乡简易师范三年级的学生,顺便聊起安乡县中马上要招收新生了,问我想不想考。我一听就高兴得跳起来,马上要他带我去报名。正月十五刚过,我就参加了招生考试。考后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担心考不上,因为报考的有两百多,而只招收一百人。好不容易等到发榜那天,我起了个大早,从沙湖口大姐 家出发,赶到县中,才八点多,红榜刚贴出,墨迹尚未干透。我在榜上从后到前仔细搜索自己的名字,竟然是排在第二名,第一名是袁鹤龄。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仔细看了两遍,果然还是第二名。安乡县城离我家有三十多里,还要过四道河,我是一路小跑回家的,想把这天大的喜讯赶快告诉家里。谁知父亲的反应却是淡淡的。他问我什么时候去考的,为什么不给家里说一声。我说:“一怕考不上,二怕家里不同意。”他说:“既然考上了,就去读吧。”凑足了学费,不几天,我便成了安乡县中十八班的一名学生。

安乡一中(六十年代).jpg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安乡一中校园

    安乡县中是安乡当时唯一的一所中学。安乡原本还有一所简易师范(初师),设在书院洲,据说是宋代名相范仲淹读过书的地方。那年已停止招生,前两个年级的学生加起来也不过四五十人,就迁过来附设在县中里面。县中当时还只有初中,二三年级各一个班,一年级新生原招两个班,一百人,后因失学、转学等原因减员不少,就合并成一个班,叫十八九班。我校坐落在县城东北角五总桥东头的龟山坪,已是郊区了。面积不过百多亩。东面、北面全是农田、农舍,西面围墙外就是河堤,南面围墙外还有几户居民。校舍也就六七栋,全是平房,木架结构,青瓦灰墙。操场上有两个排球场,两个篮球场,但没有像样的田径场,只是一块平地,可以做课间操,上体育课。体育课上经常学扭秧歌、打腰鼓。城里的同学在小学就学会了,我们农村来的同学则从头学起。我特羡慕城里同学那协调自如的动作和优美的舞姿。一年级开设了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等课程。政治是周校长兼的,没有教材,主要讲时事。语文老师姓陶,名字忘记了,一个胖胖的中年人,他那高八度的桃源腔调常引起同学们一阵阵笑声。数学老师谢能敏,听说是地下党员,个子矮矮的,但打篮球特别机敏,动作也很潇洒。他讲课通俗易懂,有条有理,我特喜欢。英语老师周存教,说起英语来特洋气,俨然是个英国人。体育老师刘正毕,好像五十多岁了,但声音洪亮,动作干脆有力。音乐老师姓刘,个子矮小,说话带南乡口音,站在讲台上还有点腼腆。有一次回家时,我和他同路,才知道他也是南县北河口人,刚从桃源师范毕业。他讲课胆子太小,常引起同学们的骚动。我却始终认真听他的讲授和教唱,表示一个小同乡对他的支持。城里的小学早就建立了少先队组织,城里的同学大多已入队,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我却没有,觉得很丢人,就去找班主任陶老师。陶老师告诉我,入队要自己先向少先队组织申请。我于是立即递交了申请书,很快就成为了少先队员,并被选为小队副。我刚入队,又没有组织能力,显然是我成绩较好的原因。当时正处于镇反高潮,学校北边不远处就是个刑场,不时传来镇压反革命的枪声。为了防止反革命搞破坏,我们寄宿生还组织了巡逻队,晚上在校园里巡逻。每到僻静处,我还真有点毛骨悚然。五月份,军政学校来我校招生,凡年满十六岁以上者均可报名应检。年龄合格者都欢呼雀跃,踊跃报名。我的心也燃烧起来,跑到班主任那里要求报名,我们的小队长罗才平更为冲动,恳求得都哭鼻子了,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们的年龄差一大截,再坚决也无济于事。带我考县中的王名经却如愿以偿 ,戴着大红花参加了革命队伍。
    1951年暑假,听三岔河的同学说,九澧联中的杨立文来这儿招生了,三岔河已有七个同学被录取了。杨立文的家就在离三岔河只有四里的丁家渡,他刚从九澧联中初中部毕业,而且已考上了长郡中学(后一度改名为长沙市二中)。当时各校生源不足,都在千方百计挖掘生源,他的母校就委托他在安乡招生。九澧联中是澧水流域的名校,还设有高中,这对我自然也有吸引力,何况一道还有这么多同伴呢!于是立即跑到丁家渡杨立文家去报考。他只要我写了一篇作文就立马录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5 15:25: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笔者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5 16: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勤学苦读,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5 18:08: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你的佳作点赞!
mmexportb9d33538a554852bd09d7eef288e6c61_1672913356472.jpeg
mmexportf75b63462be3319ed7fa6d2905742445_1672913359034.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5 21: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5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永志老师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6 16: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学习,为永志老师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6 19: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永志老师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9 08:26 , Processed in 0.03836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