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994|回复: 5

刘禹锡对常德文化上的建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0 21: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3-1-10 21:37 编辑

刘禹锡对常德文化上的建树
应国斌


    刘禹锡在常德十年,一直等待着实现自己的理想再展宏图的时机。正如上文说的,这十年他虽然是闲职,在政治上无法直接发挥作用,但是他在文化上有许多堪称伟大的建树。对于常德的直接贡献,我认为首先表现在刘禹锡实地考察后写下的怀古诗,挖掘和保留了大量厚实的文化层积。在当时,刘禹锡从文化的角度宣传了楚蛮之地的进化,促进了它与中原文化的联系,有教化作用;而在今天,则为我们研究地方文化的发展史保留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当然,在刘禹锡之前或之后也有许多文人墨客在常德游览写过怀古诗,但是很少有人像刘禹锡那样写得集中、从容,并且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212006krxppdacrdgflxdd.jpg
善卷让王图    冉茂芹绘

    善卷坛
    善卷是尧舜时代的“得道之士”,《庄子·让王》和《吕氏春秋》记载了他的事迹。相传尧帝和舜帝先后南巡苍梧折回都到枉人山(即今德山),尧帝慕名尊善卷为师,向他求教;舜帝甚至要把帝位让给善卷。隋朝嵩州(即朗州)刺史樊子盖在今德山修善卷祠。德山在常德古城南郊,刘禹锡游览很方便,他的诗作题目是《善卷坛下作》,可见在刘禹锡游览时隋代樊子盖修的善卷祠还在,供人祭祀。全诗如下:
       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
        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显然,刘禹锡不是简单地从遁世的角度去评论善卷,善卷的高尚在于他不争名逐利,治理天下是他的理想;既然舜已经治理好天下了,还用的着我吗?道法自然最宝贵,保持自已与世无争的名节最重要。《庄子·让王》说的是“舜以天下让善卷”,而刘禹锡的诗却说“先生见尧心”,当然可以理解为善卷知道尧的用意,认为“舜言治天下合己之符”,决定将天下让给舜。刘禹锡活用《吕氏春秋·求人》篇中“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的典故的结果。许由推辞帝位的理由,是“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鼹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啁噍,鸟名,俗称桃雀。如果治理天下不是为自己,须知桃雀在树林中筑巢,树木再多,也不过占据一棵树枝;鼹鼠到河里喝水,河水再多,也只不过喝饱肚皮。能道法自然的“得道之士”就能安于“林薮之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刘禹锡笔下的善卷,要比庄子描写的“逍遥于天下之间而心意自得”的善卷的处世态度积极得多,也正是这点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后世所敬仰。
    司马错古城
    刘禹锡诗《登司马错古城》,前有序:“秦昭王命错征五溪蛮,城在武陵沅江南。”全诗:
        将军将秦师,西南奠遐服。故垒清江上,苍烟晦乔木。
        登临直萧辰,周览壮前躅。堑平陈叶满,墉高秋蔓绿。
        废井抽寒菜,毁台生鲁谷。耕人得古器,宿雨多遗镞。
        楚塞郁重叠,蛮溪纷诘曲。留此数仞基,几人伤远目。
    可见,古城的由来及城址等情况,在中唐时期仍然很清楚。刘禹锡亲自登临,昔日作战的堡垒尙立在清江之上,高大的乔木在浓雾之中有些模糊。登上城头,秋风萧瑟;遍览四周,感佩将军统一西南的壮丽业绩。接着,诗人察看城基,堑壕已被落叶填平,城墙上爬满野藤,废井里、毁台上生长着野草。农夫在地里耕作还发现司马错时代的器物;特别是经过大雨冲洗,还有箭簇露出地面。最后诗人感叹:留下的这数丈城基残迹,令多少人既为前人的业绩而生敬意,也为自己的不得志而哀叹呀!
    关于司马错的事迹,《史记》是这样记载的:昭襄王“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黔中,拔之。”昭襄王二十七年为公元前280年,这次司马错是经四川攻楚,并占领了黔中,司马错筑成扼守楚蜀咽喉。城在哪里呢?刘禹锡只说在武陵沅江南。具体地点在哪里?有两说:一是认为在今鼎城区长茅岭乡南阳村古城山一带,与古沅南城一河之隔。一说认为司马错城与张若城紧邻沅水北岸,均位于今常德城区。我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因为第二种说法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因为刘禹锡在一千多年前亲自登临时,明明说“城在武陵沅江之南” ,怎么到了沅水北岸呢?

213418zdb3b4p7fw46adx3.jpg
古索县城遗址
刘禹锡写《汉寿城春望》,诗前有序:
“古荆州刺史亭,其下有子胥庙兼楚王坟”。

    古汉寿城
    刘禹锡写《汉寿城春望》,诗前有序:“古荆州刺史亭,其下有子胥庙兼楚王坟”。全诗: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序里提及的是这座古城最辉煌时期的情形,而诗中展示的却是古城久被废置后的荒凉景象,虽然名为“春望”,笔下的一切却毫无生机,令人有凄凉之感。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永贞革新”失败之后的悲苦情绪。但是这首诗的尾联,“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汉寿城位于今常德市鼎城区断港头乡城址村。明嘉靖《常德府志》记载“索县城,武陵郡治焉。汉顺帝更名汉寿,荆州刺史治于此,俗名崆垅城”。据载,西汉初年建置为索县,那么索县城当建于此时;汉顺帝阳嘉三年(134),更名汉寿成,并将荆州刺史的治所迁移至此。汉代荆州,管辖范围约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可见古汉寿城的地位比当今的省城还高。
    时隔670年,刘禹锡游览时见到了荆州刺史治所附近的亭子,以及亭子下面伍子胥庙和楚平王坟墓。墓前的石头雕刻的麒麟还存在,任人观赏;祠前的华表却已经半毁,上面的碑文若拂去蒙尘尚能辨认。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大夫,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了伍员的父亲,伍员逃到吴国,后来率领吴兵攻入楚国都城,报了父仇。无论子胥、平王之间有多么深的过节,现在面对的都是荆榛和野草。
    时间又过了一千多年,现在城垣和遗迹犹存,据文物部门的考察报告:该城大小二城,坐北朝南,东为大城,西为小城,中间有城垣相隔。大城南北、东西长均为600米;小城南北长600米,东西长300米。两城总面积54万平方米。有东西南北四门,四角有瞭望台,残高7—8米。城四周有明显的护城河遗迹,宽30米左右。城东是崆峒观,观宇虽毁,遗址尚存,汉砖秦瓦,遍地皆是。从城内遗存看,出土有大量灰陶罐、豆等东周出国遗物,据此可以推知此城在东周时就已修建。

经伏波神祠.jpg
(宋)黄庭坚书法:经伏波神祠

    伏波神祠
    刘禹锡写有《经伏波神祠》诗。“伏波神祠”,是纪念东汉名将马援征五溪蛮兵困壶头染疫身亡的庙宇。据《后汉书》:建武二十三年(47)冬爆发以相单程为首的武陵五溪蛮治乱。东汉朝廷先后派遣刘尚、李嵩、马成等领兵征讨,均告失败。相单程乘胜沿沅水攻临沅(常德)。时年62岁的马援向光武帝请战,“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战耳!”建武二十五年(49)春,马援在临沅县南,即临乡与敌人遭遇打了一仗,斩获敌人二千余人。尔后,马援经临沅走桃源入湘西,在桃源壶头山,沅水湍急,船逆流难上;加上水土不服,天气炎热,患流行病,主帅马援也染疾去世,史称“兵困壶头”。
    马援此行,留下许多传说和遗迹。在桃源县的马石乡二印村的沅江边上有马援石室,亦称伏波洞。洞内有二室,雕琢精致,相传是马援避暑的地方。石山顶有伏波宫,宫内有马援夫妇像,据说毁于清末。沿江再上行十里至“穿石”,古称“松梁山”,伏波将军渡军处。继续上行,经经新湘溪、兴隆街抵水星岩即夷望山。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昔有蛮民避寇居之,故曰‘夷望’也。”由夷望山往南行十多里就到了马援被困的壶头山。
    依据刘禹锡的游览诗,伏波神祠又似乎不在长茅岭的沅南古城。是开头两句是“蒙蒙篁竹下,有路上壶头。”这就是说在伏波神祠的竹林下面,有通壶头的路,很可能伏波神祠就在水心岩附近。
    刘禹锡《经伏波神祠》全诗如下:
        蒙蒙篁竹下,有路上壶头。汉垒麏鼯斗,蛮溪雾雨愁。
        怀人敬遗像,阅世指东流。自负霸王略,安知恩泽侯。
        乡园辞石柱,筋力尽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马少游。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壶头山麓马援驻兵营地和做指挥室用的石室,现在或荒芜,或供人凭吊,天亦有情,回顾往昔,“蛮溪雾雨”,象征着此时的游者也愁肠百结。后半部分写马援的功德,他只凭自己的本领报效祖国,取得功名,从来就不寄希望于与帝王有什么私恩而谋取封侯。《汉书》有“外戚恩泽侯表”,如帝舅、后父等,都不是以功受爵,而出于皇帝的私恩,故称为“恩泽侯”。最后刘禹锡的评论:马援一生只希望建立功名,而最终还是为功名所累,他此时也许想起了堂弟马少游说的话!据《后汉书·马援传》:建武十九年(43)马援击败并斩杀了交趾反叛的“二徵”,被朝廷封为新息侯。在庆功宴上,他给部属们回忆了马少游对他说的话:“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马少游为哥哥胸怀大志担忧,认为人生在世只求衣食足,对长辈尽孝,被乡人称好就行了。马援在取得大的成功时回忆堂弟的话,肯定自己的奋斗是正确的。那么现在终究为功名所累,“翻思”少游的话又作何感想呢?诗人设问,令人深思!
    这里还要提到宋代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他书写的刘禹锡的《伏波神祠》诗,是古代书法的瑰宝。有题记:“靖国元年(1101)五月乙亥,荆州沙屋水涨一丈,堤上泥深一尺,山谷老人病起,须发尽白。”黄庭坚滞留江陵,面对水患,同情堤上躲水的灾民,祈求伏波将军降魔,抱病书写刘禹锡的诗。黄书原为墨迹本,书后还有张孝祥、范成大、文征明的跋文。张孝祥云:“信一代奇笔也。”范成大评论说“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毫发无遗恨矣。心手和调,笔墨又如人意。”文征明评价很高“雄伟绝伦,真得折钗屋漏之妙。”真迹现在存日本。

太阳山.jpg
常德太阳山

    阳山庙
    刘禹锡到过常德城郊的太阳山,有《阳山庙赛神》诗传世。诗前有短序:“梁松南征至此,遂为其神。在朗州。”上文介绍了公元49年马援兵困壶头,耿舒告状光武帝派中郎将梁松到桃源来问罪和监军,刘禹锡诗序说的“梁松南征至此”,就是这次。全诗如下:
        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
        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
        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起醉颜。
        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
    刘禹锡的诗侧重写赛神。首联交待山名、庙名来历,人们纪念他是因为“征蛮”有功。接着写赛神,先从设坛环境,吹奏的洞箫声音给人的感受进行描写,再抓住“荆巫”、“野老”的不同特征直接勾画赛神场景:“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起醉颜”,前者是神汉,可能嘴里念念有词地吟唱;后者参与舞蹈的山民,步履蹒跚,脸色通红,一副醉态。结尾两句写赛神结束,这时太阳已经落山了,诗人感觉到了从庙外吹来的凉风;最后离场的人踏着竹歌(边敲竹板边唱歌)回家去了。这是一幅何等惬意的民俗风景画!
    刘禹锡所记赛神民俗,常德不见流传。但是,刘禹锡在《武陵书怀五十韵》一诗中说的“俗尚东皇祀”,意思是当时朗州这个地方崇尚祭祀东皇,即屈原《九歌》中的“东皇太一”,闻一多先生考证,就是伏羲。《汉书郊祀表》说:“天神贵者太一,太一转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刘禹锡在太阳山上看到的赛神活动是在秋天,祭祀的是东皇太一,即五帝中的伏羲。这在当时仍为蛮荒之地的朗州,不仅是赛神,而且是一种丰收之后的娱乐活动。
    阳山,即太阳山,也称梁山,位于常德城区东北郊,在古代梁山是著名的宗教圣地。梁王庙在阳山南峰,始建于晋。后经唐、清两朝重建。梁王庙前方有一高峰,称“玄天一峰”,峰顶有“祖师庙”,俗称“金顶”。常有云气,乡民借此预测云雨。“玄天一峰”西北麓有一股清泉,长流不断,人称“龙泉”。阳山东麓有观音寺,西麓有洞泉寺,南麓有白鹿寺,并建有鹿苑。相传西晋时有高僧妙音驻锡于此,训白鹿,乘骑出入。明朝荣庄王曾经在此建“怀园”。
    阳山究竟祭祀的神是谁呢?在明嘉靖以前一直是比较明确的,认为祭祀的是梁松。说他在马援病逝以后留下镇守武陵郡,从此蛮夷远遁,边境安宁,黎民受惠。梁松死后,百姓立庙血食祀之。在元朝,甚至加封“汉征南将军梁松之神”,规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由地方官率领百姓设坛祭祀。祭祀词曰:“惟神肇由中郎克贪蛮邦,论功封谥,自侯而王。累朝血食,神德昭彰。恪遵祀典,致祭庙堂。”
    但是,明嘉靖时,武陵郡守陆垹以梁松曾经因私怨诬陷新息侯即伏波将军马援,而主张毁掉梁王庙。同时,传颂的梁松的政绩也被认为不实,说他并未镇守过武陵,谈不上有何业绩。但是,当时也有人辩证说,“梁松乃唐状元,治武陵,曾减郡税。母病归养,郡人归之,及渡,留所乘白马,因以名渡。所祀者此人,以为汉梁松误也。”不过我坚持认为刘禹锡写的《阳山庙观赛神》诗,写的阳山庙祭祀的神就是梁松,“诗”和“序”说的明明白白,历代老百姓没有顾及梁松和马援在政治上的恩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 01:07: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好文了解刘司马十年的常德功德,谢谢分享历史真缔奌赞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 15: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德的古文化,就是由这些古人创造发展起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 19: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 21: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老师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 19:42: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9 08:39 , Processed in 0.03873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