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51|回复: 2

朗州司马刘禹锡(28) 救沉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4 20: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3-1-14 20:42 编辑

朗州司马刘禹锡(28)
救沉志(1)
刘禹锡

203820n9cifimawlm3lm53.jpg
救虎反被老虎伤


    按 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那年,常德大水,时间在夏天。刘禹锡到达常德是冬天,大水已经过去,但灾情仍然严重。刘禹锡的常德朋友董侹对这次水灾有记载,见他写的《修阳山庙碑》:“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沅水泛滥,坏及庐舍,几盈千室生人禽畜,随流逝止。”刘禹锡关心百姓疾苦,到常德后听到许多关于灾情的故事,成了他创作的素材,他写的《救沉志》就是其中一篇很有影响的散文。文章最后发的议论,虽然原文出自《晋语》引的文子的话,但已经成为刘禹锡的千古名言,特别是刘禹锡讲的那个要不要拯救这只落难的老虎引起争议的故事,被明朝的刘伯温吸收,改写进他的著作《郁离子》。

【原文】
    贞元季年(2)夏,大水。熊武五溪(3)斗,泆于沅(4),突旧防,毁民家。跻高望之,溟涬葩华(5)。山腹为坻,林端如莎(6)。湍道驶悍, 不风而怒。崱嶷(7)前迈, 浸淫旁掩。柔者靡之, 固者脱之, 规者旋环之, 矩者倒颠之, 轻而泛浮者硠磕(8)之,重而高大者前却之。生者力音(9),殪者驰形, 蔽流而东, 若木柹(10)然。
【注释】
(1)元和元年作于朗州。
(2)贞元季年:谓贞元二十一年,即永贞元年。《新唐书·五行志三》:“永贞元年夏,朗州之熊、武五溪溢。秋,武陵、龙阳二县江水溢,漂万余家。”
(3)熊武五溪:即是武陵五溪,包括雄溪、辰溪等,因雄溪又叫熊溪,故武陵五溪又称熊武五溪,它们都是沅江的支源。
(4)泆:同溢,水满流出。
(5)溟涬(ming xing):水浩大貌,《淮南子·本经》:“共工振滔洪水……四海冥涬,民皆上丘陵,赴树上。”葩(pa)华:分散的样子。《文选》木华《海赋》:。踧  (cù nǜ ),水纹集聚。踧,通"蹙"。
(6) chí):水中的小洲。:草名。
(7)崱嶷:山高峻貌。此状波浪。
(8)硠磕 láng kē):水石相击声。司马相如《子虚赋》:“礧石相击,磕磕硠硠。”
(9)力音:尽力呼救。
(10)木柹:木片。《晋书·王濬传》:“濬造船于蜀,其木柹蔽江而下。”
【试译】
    贞元末年的夏天,发大水。熊溪、武溪、樠溪、酉溪、辰溪等五溪,河水暴涨,汇入沅江,洪水漫溢,冲破旧的堤防,毁坏百姓房屋。登上高处向沅江一带望去,汪洋一片,渺无边际; 山的腹部成为水中高地,树的顶端有如莎草。湍急的水道飞快奔驰,势头凶猛,虽然没有刮风,急流的水还像在发怒一样。巨大的水流翻滚着往前流去,淹没两岸的一切杂物。柔软的东西被水冲倒,坚固的东西被水冲断,圆的物品水就使它旋转,方的物件水让它翻转颠倒,轻而浮在水面的就使它们相互撞击,重而高大的则让它们忽进忽退。活着的人和动物在水中拼命叫喊,死去的浮在水面,形体松弛,顺流而东,如同木柹削下的碎木片一般。

【原文】
    有僧愀焉(1),誓于路曰: “浮图之慈悲,救生最大。能援被于溺,我当为魁。”(2)里中儿愿从四三辈, 皆狎川勇游者。相与乘坚舟, 挟善器, 维以修䋏,杙(3)于崇丘。水当洄洑(4),人易置力。凝矑执用(5),俟可而拯。大凡室处之类, 穴居之汇(6) 在牧之群, 在豢之驯, 上罗黔首, 下逮毛物(7) 拔乎洪澜, 致诸生地者数十百焉。
【注释】
(1)qiǎo):悲伤。
(2)浮图:一作浮屠,即佛。魁:首领。
(3)(yi):小木桩,这里指钉小木桩。
(4)洄洑(fu):水的回流。
(5)凝矑níng lú ):注视;注目,瞳人。用:工具。
(6)汇:同类。
(7)黔首:指人类。毛物:兽类。
【试译】
    有一个和尚因此忧心如焚,在路上发誓道:“佛教的慈悲,以救生为最重要。如果能帮助那些溺水的,我该跑在最前面。”里中有三、四个愿意跟从和尚的少年,都是一些熟悉水性、勇于游泳的人,相约乘坐坚固的船只,带了性能良好的救生器具, 系好长的竹绳,钉了小木桩,将船停在高耸的土堆旁。那里凭借水的回流,人容易使劲。他们拿着救人的器具,注目凝视水面,等到有可能去救助的时候便去拯救落水者。大致人、穴居的野兽,牛羊之类,家禽之类,上包括老百姓,下及长毛的动物,从大水里救出来置诸生地的有数百以上。

【原文】
    适有挚兽(1),如鸱夷(2)而前,攫持流枿(3),首用不陷。隅目旁倪(4),其姿弭然(5),甚如六扰(6)之附人者。其徒将取焉, 僧趣诃之曰: “第无济是为!”(7) 目之可里所,而不能有所持矣。舟中之人曰:“吾闻浮图之教贵空,空生普,普生慈。不求报施之谓空,不择善恶之谓普,不逆困穷之谓慈。向也生必救;而今也穷见废无乃计善恶而忘普与慈乎?”
【注释】
(1)挚兽:猛兽,此指老虎。,通“鸷”。《礼记·曲礼上》:“前有挚兽,则载貔貅。”疏:“挚兽猛而能击,谓虎狼之属也”。
(2)鸱夷:皮袋。《礼记·邹阳传》:“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索隐引韦昭注:“以皮作鸱鸟形,名曰鸱夷。”
(3)niè):树木根株。
(4))隅目:有棱角锐利的眼。《文选》张衡《西京赋》:“隅目高匡,威慑兕虎”薛综注“隅目,角眼视也。”倪(ni):同“睨”,斜视。
(5)弭然:安顺貌。
(6)六扰:六畜。《周礼·夏官·职方氏》:“其畜宜六扰。”注:“六扰,马、牛、羊、豕、犬、鸡。”
(7)第:但,且。济:救。
【试译】
    恰好有一只老虎像皮袋子那样往前面流去,它抓住浮在水中树木的根株,头因此没有沉没,睁了眼睛向岸边斜视,样子看起来十分驯服,很像依附人时的六畜。有人想把它救起来,和尚吆喝道:“只是不要救这家伙!”远望去,大约又飘浮了一里路,老虎就抓不住东西沉没下去了。船上的人说:“我们听说佛教的教义以空为贵,空生普,普生慈。施恩不求报叫做空, 不选择善恶称作普,不拒绝穷困即是慈。刚才看见有生命的东西都必去拯救;现在呢,看到有困难到极点的却不去救助,莫不是计较善恶而忘掉了普与慈吗?”

204035yawhk5ntcahnaknm.jpg
慈航普度

【原文】
   僧曰:“甚矣,问之迷且妄也!吾之教恶乎无善恶哉?六尘(1)者,在身之不善也,佛以贼视之。末伽声闻(2)者,在彼之未寤也,佛以邪目之。恶乎无善恶邪?吾向也所援而出死地者众矣。形干气还,各复本状。足者踯躅然,羽者翘萧(3)然,而言者諓諓(4)然,随其所之,吾不尸其施也。不德吾则已,乌能害为?彼形之干,髬髵(5)之姿也;彼气之还,暴悖之用也,心足反噬,而齿甘最灵(6),是必肉吾属矣(7),庸能踯躅諓諓之比欤!夫虎之不可使知恩,犹人之不可使为虎也。非吾自贻患焉尔,且将贻患于众多,吾罪大矣。”
子刘子曰:“余闻善人在患,不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8),僧之言远矣,故志之。
【注释】
(1)六尘:即六贼,佛经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总称,认为它们是导致各种烦恼的根源。
(2)末伽声闻末伽,指有志于道的人;声闻,指初学入门者。均佛教用语
(3)踯躅zhí zhú):意思是以足击地,顿足;徘徊不进貌翘萧:舒展羽毛的样子。
(4)諓諓 (jian jian):巧于言辞的样子。
(5) (pi) 髵 (er): 猛兽鬃毛竖起的样子。
(6)最灵:谓人。《汉书·刑法志》:“夫人,……有生之最灵者也。
(7)肉吾属:以我辈为食,意即噬人。
(8)“善人在位”四句:《国语·晋语八》有载:虢之会,鲁人食言背盟,楚令尹欲杀鲁国与盟的叔孙穆子,赵文子叔孙逃,叔孙以为死可以安君利国不逃。文子曰:吾闻之曰:‘善人在患,弗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必免叔孙。”固请于楚而免之。
【试译】
    和尚道:“你问得太糊涂太荒谬了!我的教义怎么会不分善恶呢?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是人身上不好的东西,佛教将它们看作贼;有志于道与初学入门者,在他们尚未悟道之时,佛教是以 ‘邪恶’ 去看待他们的,怎么说不分善恶呢?刚才经我援助而逃出死地的为数甚众。他们都已整治干湿的身体,恢复元气,回到原来的样子。长蹄子的悠闲徘徊,长羽毛的在那里自由舒展羽毛,说话的在那儿高谈阔论,各随他们的性之所近,性之所之,我并不自居施恩的功劳。他们不来报德我也就罢了,怎么会有所危害呢?那老虎形体干了之后,便是鬃毛怒竖凶猛的样子;元气恢复过来,就会做出残暴的伤天害理的事情,它会恩将仇报,而最喜欢吃的是人,这样必定会来吞噬我们!怎么能与那些踯躅徘徊、高谈阔论的相比呢?老虎不可能让它知道报恩,就同人不可能变成老虎那样。而要是那样的话,不仅是给我自己留下灾祸,也将给大家带来危害,我的罪就太大了。”
    刘先生道:“我听古人有言:好人有灾难,不去拯救那是不吉祥的;坏人占居了美位,不除去同样也是不吉祥的。和尚的话意味深长,因此将它记了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4 20:56: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笔耕不辍的笔者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7 16: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应该善恶有辨,不可一概慈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9 08:01 , Processed in 0.0369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