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44|回复: 13

新春之际话“过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8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春之际话“过年”     
                                                             高家协
      

        ‘过年,是农历的岁首,过年的雅称叫春节,始自西汉。过年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说,相隔十里,风俗不一。在新春之际,和亲们说说我们当地过年的习俗。
      

         ●过小年。腊月廿三 、廿四祭灶日,也称过小年。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也称过小年。一般北方过廿三,南方过廿四。
     

          ●除尘日。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间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接玉皇。腊月二十五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洗福禄。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三大贴。门神、春联、挂千必不可少。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春联(含剪纸、窗花、贴福字、贴年画)表达人们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而且从风格不同、内容丰富的春联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淳厚的乡风民俗和浓郁的年味,感受到万家团圆、和和美美、喜气洋洋的春节欢欣。挂千是借助绳索、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高处或连到另一物体上:悬挂。挂图。挂牌。挂锄。挂镰。挂帅(掌帅印,喻居于领导、统帅地位)。披红挂绿。挂一漏万。
     
          送灯亮。后人分别在大年三十晚上,正月初一上午,十五晚上到祖坟烧香,点焟,放编炮祭拜。
      

           ● 团圆饭。又称团年饭。进入小年至除夕前都可举行。邀集一家或同宗亲人聚餐。并集中敬祭祖宗。也有除夕夜餐,与团圆饭合一的。团年饭开始,关上自家大门,一般“出信”前,不再开门。
        
         
          ●守岁。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慷《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出信。午夜燃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哗哗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后,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各地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拜年。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前来拜年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谱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逛庙会。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板凳灯。湖南桃源芭茅洲、慈利一带的高姓人,他们舞板凳灯。每年的正月初六日,是他们舞板凳灯的日子。相传,高骈在战争之中,一次有一座城久攻不下,转眼已将近年关。他便想出了一个计谋。他发动大小三军,做起灯来。这种灯用丁字形的木板合成,形似板凳。灯做好后,要武士们佯装农民百姓模样在城外耍弄。城里的人见了很觉稀奇,逐渐引起了守城官兵的兴趣。除夕夜,干脆城门大开,请玩灯的进城去要。进城后武士们边耍灯,边拨开里面暗藏的武器,里应外合,把城攻破了。正月初六,是高骈犒赏三军,欢庆攻城告捷的纪念日。多年来,桃源县黄石水库一带的宗亲们,用这些形式,纪念本族先人,传布高氏文化,活跃传统的节日气氛,为创建和谐社会,争做贡献。


‘       ●观社火。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耍龙灯。舞龙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
         

          ●舞狮。舞狮,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过初一。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不远行。
         
         ●过初二。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过初三。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过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过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过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过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
            

          ●过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歌。
           

          ●过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台湾新竹不少信众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商、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
         

          ●过初十。初十早晨,用绳系住装满石头的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


         元宵节。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家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8 20: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传统意义上的过年实际上也是包括这段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8 20: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包括这些年俗和节日,年才裹得尤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9 17: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就是过这些习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9 22:26: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老师佳作!为您点赞!遥祝冬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9 22:28: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压岁钱,不仅仅只是长辈给晚辈发吧!成年子女也能给年老父母等长辈发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9 22:2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压岁钱,不仅仅只是长辈给晚辈发吧!成年子女也能给年老父母等长辈发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0 11: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家协 于 2023-1-20 11:09 编辑

谢谢邱渭波老师添加图章。谢谢寒儒、渭波、山松老师点赞,向各位老师学习、致敬!老师说的对:现在,也有晚辈给长辈给的。他们表示孝心,祝长辈养好身体,健康长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20 21: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22 11: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宵节。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9 08:05 , Processed in 0.03807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