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718|回复: 2

中华高氏渤海堂简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6 21: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家协 于 2023-2-27 08:58 编辑

         中华高氏渤海堂简述
                                        高家协



       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一个姓氏的标识,是一个家族的徽号和别称。起源于魏晋,盛行于明清,至今绵延不绝。本义是厅堂、居室的名称。用于祠堂、族谱、店铺、书斋、厅堂及器具上。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诸如:以血缘关系命名以地域命名、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以传统伦理规范、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以祥瑞吉兆、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以良好祝愿、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以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等
       《新唐书·卷七十一·宰相世序下》)载:“(高)洪,后汉渤海太守,因居渤海脩县”。而被后裔尊为渤海开堂始祖。高氏的郡望有史记载为五大郡望:渤海郡,渔阳郡,辽东郡,广陵郡,河南郡。 渤海郡是高姓最大的郡望,也是高姓的主流和高姓五望之首,五望皆出于渤海,故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称。虽不少支族自立堂号不胜枚举,但寻根溯源,当今天下高氏绝大部分属渤海郡的后裔,形成了泱泱大族的主流。



   中华高氏渤海堂号源出有二:
一、郡望堂号。中华渤海高氏,据《新唐书·卷七十一·宰相世系一》:“高氏出自姜姓,齐太公六世孙文公赤,生公子高,孙傒,为齐上卿,与管仲合诸侯有功,桓公命傒以王父字为氏,食采于卢,谥曰敬仲,世为上卿。敬仲生庄子虎,虎生倾子。倾子生宣子固。固生厚。厚生子丽。子丽生止,奔燕。十世孙量,为宋司城,后入楚。十世孙洪,后汉渤海太守,因居渤海蓚县。洪四世孙褒,字宣仁,太子太傅。褒孙承,字文休,国子祭酒、东莞太守。生延,字庆寿,汉中太守。延生纳字孝才,魏尚书郎、东莞太守。纳生达,字式远,吏部郎中、江夏太守。四子:约、乂、隐、汉。隐,晋玄菟太守。生庆,北燕太子詹事、司空。三子:展、敬、泰。展,后魏黄门侍郎、三都大官。二子:谠、颐。谠、冀、青二州中正、沧水康公。二子祚、祐。祐字子集,光禄大夫、建康灵侯。二子:和璧、振。”



二、典故堂号。有诸多高氏后裔被封为渤海王、渤海公、渤海侯的诸多高氏名人,据此,也可为典故堂号。
其典出有三:
(一)、渤海县。唐垂拱四年(688),析蒲台、厌次地置,治今滨州市东。属棣州。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置滨州,治渤海县。明洪武初省渤海县入滨州。民国二年(1913)改滨县。(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二)、渤海国。唐代粟末靺鞨等族所建政权。唐圣历元年(698)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建立震(振)国,有众四十余万。先天二年(713),唐派崔忻封之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此去靺鞨号,改称渤海。立国二百十九年,传十五世。最盛疆域东临今日本海,西坻辽宁省开原一带,南达朝鲜半岛北部,北至黑龙江南与南黑水靺鞨接。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都上京龙泉府,治今黑龙江宁安渤海镇。辽天显元年(926),为辽太祖阿保机攻灭,改称东丹。(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三)渤海郡有三:
①、南朝宋孝武帝侨置,治临济城,即今山东高青县高苑。属冀州。北魏、东魏属青州。(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②、隋开皇六年(586)置棣州,大业二年(606)改沧州,三年改为渤海郡,治阳信县,即今山东阳信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山东滨州市、商河县以北,乐陵市及河北南皮县以东,黄骅市以南,东至海。唐初复改棣州。(见《中国历史大辞典》)
③、西汉高帝五年(前202)置,治浮阳县,即今河北沧县。东汉移治南皮县,即今河北南皮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河闾以东,沧县以西,南至无棣。(见《中华姓氏大辞典》)



       东汉起发轫于渤海郡的高氏郡望。渤海高氏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并形成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等多个支系。南北朝时期,渤海高氏已成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门阀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控制北魏、东魏政治,建立北齐政权。出身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的高欢、高澄父子相继任东魏大丞相、封渤海王,控制东魏军政大权。至高澄弟高洋,以相国、齐王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成为北齐王朝的开国君主,是为北齐显祖文宣皇帝(529-559)。
       渤海郡,是高姓最大的郡望,也是高姓的主流和高姓五望之首,五望皆出于渤海。上起后汉,下至隋唐,渤海高氏即为当时北方的名门望族之一。见于《晋书》《北史》《魏书》《北齐书》《隋书》《新唐书》等史书的记载中,渤海高氏中有官爵者有一百四十多人。北魏至北齐,高氏发展到鼎盛时期,渤海蓚人高洋建立北齐。至隋,继隋开国元勋、左领军大将军、宰相、太常、渤海郡公高颎之后,渤海郡王及以下的爵位多被授予渤海高氏。高傒二十五世孙、高量十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太守,迁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子孙众多。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自称为渤海高氏后裔,尊高洪为开堂始祖。



         渤海高氏,封王、公、侯爵者绵延史册。封渤海王或渤海郡王者有高欢、高澄、高固、高崇文、高骈、高季兴、高怀德等。择录简介如下:
① 高傒,春秋时齐国大夫。与齐襄公次弟小白相友善。襄公卒,立小白为桓公。与管仲、鲍叔、隰朋共同治理齐国政治,连王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瞻贫穷,录用贤能,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见《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②、高欢(496—547),一名贺六浑,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长而深沉有大度,轻财重士,为豪杰所宗。北魏孝昌元年(525)参加杜洛周起义。继归葛荣,又叛归尔朱荣,率兵镇压各地起义军。孝庄帝立,封铜鞮伯。尔朱荣死,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世族讨尔朱氏,掌握朝权。先后立后废帝、节闵帝,受封渤海王。孝武帝即位,为大丞相,总掌兵事。永熙三年(534),孝武帝集军欲讨欢。欢举兵反,南向洛阳。孝武帝西奔关中,欢另立孝静帝,迁都于邺。其后,握朝政十四年,卒。高洋称帝,谥神武皇帝,庙号高祖。欢性深密高岸,终日俨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至于军国大略,独运环抱。雅尚俭素,少能剧饮,自当大任,不过三爵。(见《北齐书·卷一、二·神武帝纪》《北史·卷六·齐本纪》)
③、高澄(521―549),字子惠,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神武帝高欢长子,北魏孝武帝时立为封渤海王世子。后娶孝静帝妹为妻。东魏初,为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天平三年(536),年十五,入朝辅政。大象元年(538),迁吏部尚书,不用停年之制,选拔才名之士。武定二年(544),除大将军,领中书监,并将门下省职事移归中书省,以重其权。七年,澄进位相国,封齐王,镇晋阳,剪除魏室旧臣,密谋受禅,为膳奴所杀。高洋建北齐,追谥文襄皇帝,庙号世宗。澄美姿容,善言笑,谈谑之际,从容弘雅。性聪慧,多筹策,当朝作相,听断如流。(见《北齐书·卷三·文襄》《北史·卷六·齐本纪上》)
④、高固(?—809),字黄岑,里籍待考。自幼被卖为奴,辗转至浑瑊家,性敏惠,有膂力,善骑射,能读《左氏春秋》,瑊大爱之,养如已子。以齐有高固,因以名固。从瑊守朔方。建中四年(783),德宗避乱至奉天,固随驾保护,击退乱军,以功封渤海郡王。次年,李怀光复叛,并调其旧部邠宁军万人为其援,固寻机杀邠宁留后张昕,其谋遂败。贞元十七年(801),迁邠宁军节度使、邠州刺史。宪宗朝,进检校右仆射。数年在外,入朝,终检校左仆射,兼右羽林统军。卒,赠陕州大都督。(见《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二·高固传》《新唐书·卷一百七十·高固传》)
   ⑤、高崇文,其先渤海人。崇文生幽州,朴厚寡言,少从平卢军。贞元中,随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五年夏,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甲士三千救之,战于佛堂原,大破之,死者过半。韩全义入觐,崇文掌行营节度留务,迁兼御史中丞。十四年,为长武城使,积粟练兵,军声大振。
  永贞元年冬,刘辟阻兵,朝议讨伐,宰臣杜黄裳以为独任崇文,可以成功。元和元年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左神策行营节度使,兼统左右神策、奉天麟游诸镇兵以讨辟。时宿将专征者甚众,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大惊。崇文在长武城,练卒五千,常若寇至。及是,中使至长武,卯时宣命,而辰时出师五千,器用无阙者。军至兴元,军中有折逆旅之匕箸,斩之以徇。西从阆中入,遂却剑门之师,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遁归。屯军梓州,因拜崇文为东川节度使。先是,刘辟攻陷东川,擒节度使李康;及崇文克梓州,乃归康求雪己罪,崇文以康败军失守,遂斩之。
  成都北一百五十里有鹿头山,扼两川之要,辟筑城以守,又连八栅,张掎角之势以拒王师。是日,破贼二万于鹿头城下,大雨如注,不克登,乃止。明日,又破于万胜堆。堆在鹿头之东,使骁将高霞寓亲鼓,士扳缘而上,矢石如雨;又命敢死士连登,夺其堆,烧其栅,栅中之贼歼焉。遂据堆下瞰鹿头城,城中人物可数。凡八大战皆大捷,贼摇心矣。
  八月,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到行营愆一日。惧诛,乃深入以自赎,故军于鹿头西大河之口,以断贼粮道,贼大骇。是日,贼绵江栅将李文悦以三千人归顺,寻而鹿头将仇良辅举城降者众二万。辟之男方叔、子婿苏强,先监良辅军,是日械系送京师,降卒投戈面缚者弥十数里,遂长驱而直指成都。德阳等县城皆镇以重兵,莫不望旗率服,师无留行。辟大惧,以亲兵及逆党卢文若赍重宝西走吐蕃。吐蕃素受其赂,且将启之。崇文遣高霞寓、郦定进倍道追之,至羊灌田及焉。辟自投岷江,擒于涌湍之中。西蜀平,乃槛辟送京师伏法。文若赴水死。王师入成都,介士屯于大逵,军令严肃,珍宝山积,市井不移,无秋毫之犯。
  先是,贼将邢泚以兵二万为鹿头之援,既降又贰,斩之以徇。衣冠陷逆者,皆匍匐衙门请命,崇文条奏全活之。制授崇文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管内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西山八国云南安抚等使。改封南平郡王,食实封三百户,诏刻石纪功于鹿头山下。
  崇文不通文字,厌大府案牍谘禀之繁,且以优富之地,无所陈力,乞居塞上以扞边戍,恳疏累上。二年冬,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州刺史、邠宁庆三州节度观察等使,仍充京西都统。恃其功而侈心大作,帑藏之富,百工之巧,举而自随,蜀都一罄。以不习朝仪,惮于入觐,优诏令便道之镇。居三年,大修戎备。元和四年卒,年六十四,废朝三日,赠司徒,谥曰威武,配享宪宗庙庭。
  
(摘自《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0一》)
⑥、高骈(?—887),字千里。幽州(今北京市)人。其家世仕禁军。先率禁军万人御西蕃有功,继而为安南都护,镇抚绩著,又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防御南诏,位至检校司空、润州剌吏、静海军节度使、浙江西道观察等使。进封燕国公。中和二年(882),晋侍中,赐爵渤海郡王。讨王仙芝时,心怀怨望,拥兵自保。晚年重用术士吕用之、张守一等,后为部将毕师铎所杀。骈幼而朗拔,好为文,多与儒者游;喜言理道,两军中贵,翕然称重。少曾一发贯二雕,号“落雁侍御”。(见《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二·高骈传》
⑦、高季兴,字贻孙,陕州硖石人也。本名季昌,及后唐庄宗即位,避其庙讳改焉。幼隶于汴之贾人李七郎,梁祖以李七郎为子,赐姓,名友让。梁祖尝见季兴于仆隶中,其耳面稍异,命友让养之为子。梁祖以季兴为牙将,渐能骑射。唐天复中,昭宗在岐下,梁祖围凤翔日久,众议欲班师,独季兴谏止之,语在《梁祖纪》中。既而竟迎昭宗归京,以季兴为迎銮毅勇功臣、检校大司空、行宋州刺史。从梁祖平青州,改知宿州事,迁颍州防御使,梁祖令复姓高氏,擢为荆南兵马留后。荆州自唐乾符之后,兵火互集,井邑不完,季兴招辑离散,流民归复,梁祖嘉之,乃授节钺。梁开平中,破雷彦恭于朗州,加平章事。荆南旧无外垒,季兴始城之,遂厚敛于民,招聚亡命,自后僣臣于吴、蜀,梁氏稍不能制焉,因就封渤海王。尝攻襄州,为孔勍所败。
  及庄宗定天下,季兴来朝于洛阳,加兼中书令,时论多请留之,郭崇韬以方推信义于华夏,请放归藩,季兴促程而去。至襄州,酒酣,谓孔勍曰:“是行有二错:来朝一错,放回二错。”洎至荆南,谓宾佐曰:“新主百战方得河南,对勋臣夸手抄《春秋》;又竖手指云:‘我于指头上得天下。’如此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无忧矣。”乃增筑西面罗城,备御敌之具。时梁朝旧军多为季兴所诱,由是兵众渐多,跋扈之志坚矣。明年,册拜南平王。魏王继岌平蜀,尽选其宝货浮江而下,船至峡口,会庄宗遇祸,季兴尽邀取之。明宗即位,复请夔、峡为属郡,初俞其请,后朝廷除刺史,季兴上言,称已令子弟权知郡事,请不除刺史。不臣之状既形,诏削夺其官爵。天成初,命西方邺兴师收复三州,又遣襄州节度使刘训总兵围荆南,以问其罪,属霖潦,班师。三年冬,季兴病脚气而卒。其子从诲嗣立,累表谢罪,请修职贡。由是复季兴官爵,谥曰武信。
              
(摘自《旧五代史卷一三三(新六九),列传第二,南平世家第九,P111(新5497) 》)
⑧、高怀德(926—982),字藏用,真定常山(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后晋末,为东京留守,时郡盗大起,遂行坚壁清野,敌不能入。从周世宗征淮南、北讨,克瓦桥关,功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建隆元年(960),拜殿前副都点检,尚太祖妹长公主。与石守信先后平李筠、李重进叛乱,迁忠武军节度使。从征北汉,后镇曹州,封冀国公。卒,追封渤海郡王,谥武穆。怀德将家子,习戎事,性简率,善音律,度曲极精妙。(见《宋史·卷二百五十·高怀德传》)
⑨、高由禧(1920.—2001),福建福清人。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历任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山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我国台风、季风天气候学和高原气象学等研究领域的倡导者和开创者。             (见《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传承篇》)
      《滇录》卷八载姚郡实录《高氏源流总派图》记高氏54代事迹中,有高光自高子进,5世即到唐代。下有高崇文——高承简——高骈——高方——的世系图表。有祖籍江西吉安府芦陵县井岗乡,随军征南中入云南,随后定居并渐成大姓豪门。传至第28世高方时,正是南诏末期。公元973年,通海节度段思平起兵讨伐杨干贞。时任鄯据守高方借乌蛮37部兵马助之,使段思平得国称帝,国号大理。封高氏为岳侯,其领地遍及云南大部地区。姚安高氏一脉,到宋代大理国时期空前强盛。当然,期间不乏联宗合族。又有所说,大理国第十二代传至段廉义,为权臣杨义贞所害。当大理国危亡之际,岳候高智升泰起兵诛杀杨氏,挽救大理国政权于不倒。但段氏历此重创,国运式微,人心归附高氏,群臣拥戴高升泰为国君,改国号为“大中国”。两年后高升泰病危,招亲属于床前,遗嘱归还国政于段氏,世称高升泰为“国让公”。其子高泰明尊父遗训,还帝位于段正淳。段氏复兴,高氏世为相国。位高权重的高泰明生育三个儿子,推长子高明顺为相国,封次子高明量于威楚(楚雄),封三子高明清于姚安。从高明清开始,高氏家族世袭领辖姚安二十余世,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可谓显要滇中,尊荣之极。故有“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之家史政绩。一帝:高升泰。三王:高智升、高升泰、高泰明。五侯:高方、高智升、高升素、高升祥、高泰运。此后直至54世高厚德于清雍正七年,朝廷实行“改土归流”,被劾迁移江南。自此,沿袭了26世,历经700余年的高氏世职方告终结。在江西、湖南及周边省县的高姓渤海支族祠堂大门上,见得最多的对联是:“三朝五宰相,七代九节度”也是对以崇文公为主的高姓家族的高度赞扬!
        据《新唐书·卷七十一·宰相世序下》和其他史料高洪渤海开堂世系可列为:{表格编排挪动,以图4为准}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高洪——高茂——高年——高褒——高韦——高承——高延——高纳
                                                                                ——高瑞

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 世   十二 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   十六世
高纳——高达——高约——高瞻——高开
                   ——高乂——高顾
                           ——高抚
                  ——高隱——高庆——高展——高谠——高祚
                                                  ——高祐 ——高和壁
                                                           ——高振
                                                  ——高钦——法永
                                          ——高頤
                                  ——高敬
                                 ——高泰——高韬
                                   -     ——高湖
                                         ——高恒
                                 ——〇〇——高轨
                                 ——〇〇——高暠
                ——高汉
高瑞——〇〇——悝(晋陵高氏)



    《高氏堂号举要》集地望、典故、通用、待考、复姓五个类别,共收录495个堂号。以地望堂号为例:28个堂号,共涉及相关支族311个。其中,使用渤海堂号的支族261个,占比百分之84。尤以重庆、湖南、贵州、福建、江苏、四川、湖北、广东居多。重庆80多支,湖南有60多支、贵州50多支、福建含泰国缅甸共40多支。真可谓族兴人旺、贤哲济济,为国家、为民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渤海高氏后裔的主要居地.png
1677413661(1).png
渤海堂澧州四修高氏谱.png
渤海开堂世系表.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26 23:02: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2-28 16: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族兴人旺、贤哲济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03:32 , Processed in 0.03789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