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76|回复: 7

李泌修新城与嘉山孟姜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 18:29: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杨翠秀 于 2023-3-1 18:32 编辑

            李泌修新城与嘉山孟姜女

原创 :王 泸

mmexport1677666254416.jpg

        湖南澧州(今津市)孟姜女故事是怎么从北方山东、陕西传过来的?研究孟姜女故事的众多学者,特别是湖南学者基本上都倾向于从中国历史上几次较大移民迁徒来进行推论,与顾颉刚先生“就历代的文化中心上看这样故事的迁流的地域”的论点,把孟姜女故事传播与历代文化中心转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立论达成共识。笔者作为澧州(今津市)孟姜女家乡的一名文化工作者,经过三十余年的收集、考察、研究也很同意这个立论。这里,笔者还想提一个研究角度,就是文人迁移的传播。说到文人传播,就必须说到唐大历年(767),李泌修新城的历史事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新州镇收集民间传说故事,编纂《津市民间故事》资料本,收集了几十个有关孟姜女的故事、传说。在些讲故事的老人大都说到新州嘉山孟姜女传说应从唐代李泌修新城开始流传,但老人们却说不出哪些史料记载,只是上几辈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听到这个话题,使我很感兴趣,于是我查了《孟姜山志》,《直隶澧州志》、《澧州调查笔记》、《新唐书》等一些史料志书,也没有查到李泌把孟姜女故事从京城长安带到了澧州新州嘉山来的记载。但是,如用顾颉刚先生的文化中心迁移的推论,引申到文人学士迁移的传播,那么,李泌从京城被唐代宗李豫派到澧州任刺史修新城一事,就有把长安流传的孟姜女故事带到新州嘉山来的因素。要阐明这个因素的存在可能,就要分析一下李泌的生平事迹,兴趣爱好;李泌所在的京都长安那个时代孟姜女故事传播的氛围,以及新州有关的历史文化。

     《新唐书·李泌传》对李泌有较详细记载。李泌出身在京都长安,字长源,七岁就能吟诗作赋,唐玄宗召试禁中,称李泌为奇童。李泌博学多才,喜欢游历华山、嵩山,终南山,访仙道,神女,民间奇人。唐天宝年,李泌已是才高学饱,腹藏万言,为翰林学士,又极喜散乐,变文,唐玄宗李隆基便委派他供奉东宫,做太子李亨的老师。“安史之乱”后,李泌隐居颖阳(今河南登封县一带)。太子李亨即位,称唐肃宗,重用李泌,而李泌却喜名山大川访神求仙,慕民间传奇人物,独自到湖南衡山又隐居起来。唐代宗李豫继位,慕李泌才学,召李泌朝中为官。因遭同僚排挤,唐大历年要求来到湖南澧州任刺史,唐德宗李适继位后,因感劝谏废太子,德宗感激,封郯县候。以上就是李泌一生的简历。从李泌的简历中,我们可以得出李泌的性格特征、喜好,首先,李泌是一位博学的文人,第二,李泌喜欢名山大川,求神拜佛,特别对名山的人文景观感兴趣。第三,李泌也喜欢民间流传的奇人奇事,喜爱民间艺术,这与他生长在艺术氛围最浓的唐开元、天宝年的玄宗时代有直接关联。那么,下面,再分析一下,唐开元、天宝年的艺术气氛,及孟姜女故事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和影响。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兴旺的朝代,立国约三百年。由于唐太宗“贞观之治”,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和科举制,用人和纳谏制等等,经济、军事逐渐强盛,因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也空前繁荣,同时,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到了唐代也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三个崇佛高潮,相继流行净土宗、弹宗,密宗等。到了开元年唐玄宗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顶峰,唐玄宗李隆基本身就是一位艺术家,他亲自创办梨园,编制宫廷舞乐,教梨园子弟在宫中表演,他编制的《霓裳羽衣舞》,精美绝伦,晚唐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记载:



虹裳霞帔步摇冠,

细璎累累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

顾听乐悬行复止。

磬箫筝笛带相挽,

击擫弹吹声逦迤。

        这一时期,为满足皇宫帝王将相、文武大臣快乐升平,皇室宫中设置了乐户、乐伎、乐工,权贵府衙设有官伎、家伎,军宫设有营伎。这些乐伎大部分来自民间,受过专业训练。他们从宫廷回到民间后,将所学乐艺在民间传播,因而推动了民间文艺的传播。到了唐玄宗开元年,唐玄宗成立了内外教坊,三个梨园。据史料记载,仅长安外教坊和梨园就有几千乐工,唐玄宗已把京都长安打造成了一个艺术城,这是李泌生长年代及环境的艺术氛围。

mmexport1677666258548.jpg

        再来,从先秦《左传》史籍中记述的杞梁妻一直到唐以前,众多史籍还是记载的是杞梁妻的故事。可是到了唐朝,全国流传的杞梁妻故事出现了一个转折,不仅故事已十分成熟、完整,而且杞梁妻也成了孟姜女,故事情节有后园相遇,结缡,抓丁,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等丰富内容。首先从典籍《琱玉集》来看,《琱玉集》曾被日本到大唐取佛经的僧人带到日本去,并为此书写本记,时为天平十九年。天平是当时日本圣武天皇,称之为天平。天平十九年为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就是说《琱玉集》是唐天宝年间写的,书中写道:“杞良,秦始皇时北筑长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后园树上,超女仲姿浴于池中,仰见杞良而唤之。问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对曰:‘吾姓杞,名良,是燕人也,但以从役而筑长城,不甚辛苦,遂逃于此。’仲姿曰:‘请为君妻。’良曰:‘娘子生于长者,处在深宫,容貌艳丽,焉为役人之匹?’仲姿曰:‘女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君勿辞也。’遂以状陈父而父许子。夫妇礼节,良往所作,主典怒其逃走,乃打煞之,并筑城内,超不知死,遗仆欲往代之。闻良已死,并筑城中。仲姿既知,悲哽而往,向城号哭!其城当而一时崩倒,死人白骨交横,莫知孰是。仲姿引刺指血以滴白骨,云:‘若是杞良骨,血可流入。’即沥血,果至良骸,血径流入。便将归葬之也。”此乃《    玉集》记载的很完整的故事,一直到今天,山东、陕西、江苏、湖南流传的孟姜女故事,基本与《    玉集》中记载大同小异。故事中杞梁成了杞良,杞良妻成了孟仲姿,与先秦以来史籍记载的杞梁妻故事大有改变。这个时期,还是李泌才高学饱,给太子李亨当老师的时期。

        约在唐代宗、唐德宗时期,又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僧贯休,乃浙江兰溪县(今浙江金华市)人,字德隐,俗姓姜氏,七岁出家为僧,后称“宝月禅师”,卒年八十一岁。贯休生在诗国唐朝,会吟诗作赋,不足为奇,但贯休的一首《赋杞梁妻》却颇有名气。诗中写道:


秦之无道兮四海桔,

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

杞梁贞妇啼呜呜。



        诗僧贯休为何要写杞梁妻的故事?而且把杞梁妻拒之郊吊的礼法故事写成反抗秦筑长城施暴政的故事?这就要从中唐敦煌变文说起。什么叫变文?变文是唐代僧侣用以演绎佛经故事,以及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一种演唱文体。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最兴隆的时期,全国各地大兴修建寺观庙宇;而且寺观大多都设有斋会,又叫乐招会,变场,戏场,对信教的百姓宣讲经文,讲教经中的故事,甚至还讲历史话本,民间传说故事,有的还用民间小调说唱。《北里志》记载:“南街保唐寺有讲席……每三,八日,士子极多。”赵璘在《因话录》记载了晚唐寺观讲唱经文的盛况:“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这种寺观讲唱经文的传播,便出现了许多民间故事的话本和变文。晚唐诗人王建观看了《看蜀女转昭君变》的变文,兴奋写下了:“欲说昭君敛翠娥,清声委曲怨于歌”的诗句。当时寺观庙宇讲唱话本,变文还有《伍子胥变文》、《王陵变文》、《怯义潮变文》,取材佛教故事的有《目莲救母变文》,《八相成道变文》等等。据当时一些史籍载,这些变文中,听众最多的是《孟姜女变文》。孟姜女与范杞良的生死爱情,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悲欢离合故事,打动了众多百姓,在民间广为流传。

        李泌生长的时代,长安城及全国各地各寺观庙宇大兴讲唱变文,特别是《孟姜女变文》,是由中唐甘肃敦煌石窟内藏经洞内发现的。据敦煌石窟内唐代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有位僧人名叫乐    ,行到此山,忽见金光照耀,状似千佛,于是在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窟龛。后经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北魏、西魏、北周、隋等朝代不断开凿。特别是唐代一批雕塑家、壁画家在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炳灵寺、天龙山等全国各地都留下了珍贵的壁画、雕塑作品,并留下了无计其数的经文,佛经、变文、话本。敦煌石窟中就藏有孟姜女的变文《捣练子》。



孟姜女  杞梁妻,

一云燕山更不归,

造得寒衣无人送,

不免自家送征衣。

长城路,实难行,

乳酪山下雪雰雰,

吃酒则为隔饭病,

愿身强健早回归。



      《捣练子》变文小曲,已把孟姜女故事唱得十分完整,同时,也为李泌生长的唐玄宗开元,天宝时代,寺庙僧人讲唱《孟姜女变文》打下了基础,以至由民间艺人演唱到后朝的金院本《孟姜女》,元代戏剧家郑廷玉根据民间艺人传播的孟姜女故事,编写的杂剧《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明代《永乐大典》中《孟姜女送寒衣》的戏文及清代全国各地兴起的“花部”即地方杂戏,都是演唱的是孟姜女的戏文。那么,晚唐的僧人贯休,在寺观庙宇讲唱经文,变文时,势必会唱到杞良杞良妻孟姜女的故事,所以,诗僧贯休便写了一首千古传颂的《赋杞良妻》的诗篇。综上所述,我们便可得知唐玄宗,肃宗、代宗这三个皇帝时期,正是京都长安及全国各地寺观庙宇讲唱经文、变文,特别是《孟姜女变文》的高潮时期,而且也是李泌从幼年到青少年、成年的时期。从李泌的文人风骨,喜到奇山奇水求访神仙,仰慕民间传奇人物的喜好、个性,完全可以推论李泌喜爱这个令人心动的民间奇女孟姜女。

mmexport1677666263627.jpg

      《直隶澧州志·地志》载:“州治东四十里晋车允读书处。唐大历间(766),李泌筑新城。元设新州镇,至正间徒路治于此。刘福通之乱,城遂废,今门额犹有石镌‘车城’二字”。此载说李泌大历年在州治东四十里晋车允读书处修新城。李泌被唐代宗李豫派到澧州任刺史,为什么要到澧州东四十里处修一座新城?这里,我们从明代澧州人·崇庚辰进士刘宣撰写的《澧州新城市碑记》中,可略知一二。碑记写道:“古之公卿大夫以天下之重自任,凡其事之艰巨烦碎,有裨益于朝廷,宁便其百姓,及一切形胜游览惊怪可喜之处,莫不竭蹶从事,力行不倦,至于即安而后已,此贤者之所为也。……吾澧郭枕江流,兰洳合派进出龙口,此州治之大观也。自州而下可三十里许,名曰新州,为州治之旧址云,是车武子囊萤照读处也……武子学笃而挥廊,桓温引为博士,卒为吏部尚书,是必有奇山大水,笃生斯人,故至唐而李泌城之。”此碑记真实记录了李泌去晋代车允(胤)囊萤照读处修新城的动机。首先,碑记说“及一切形胜游览惊怪可喜之处,莫不竭蹶从事,力行不倦”,这正说明了李泌喜到奇山奇水求访神仙的喜好和个性特色。李泌来到澧州任刺史,偶到晋代吏部尚书车胤少年时代囊萤照读的嘉山脚下,见此地一座孤峰拔地而起,苍翠秀美,层岩雄丽,登山眺望,东临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气象万千,自湘西十万大山而来的澧水,似玉带围绕嘉山,注入波滔万顷的洞庭湖,如此“形胜游览”,真有“惊怪可喜之处。”如此“奇山大水”,必“笃生斯人”。于是,李泌受车胤囊萤照读的感动,在此“奇山大水”之处,“故……李泌城之”。这就是李泌修新城的动机。

        这里,还有必要说一说嘉山的《大德寺》。史料和志书虽没有记载李泌游览《大德寺》,但作为唐代澧州一座极有名望的寺院,又在嘉山,李泌不可能不游。《大德寺》建于唐景龙年(708),位于新城嘉山。《大德寺》又名观音殿,殿内有大小观音菩萨塑像、十七四十九尊,神态各异,异彩纷呈。寺内藏有唐代画圣吴道子真迹——十八罗汉图,当地百姓及官府把藏画的四月八日定为一年一度的观仙画节。寺内还有特大吊钟,纯铜制成,钟声宏亮悠远,方圆几十里都能听到。《大德寺》旁又修有《关帝庙》,亦称武庙,两庙相距只有一墙之隔俗称“一步两庙堂”。清末洞初氏撰有《大德寺碑文》,载:“武庙大德寺皆新州福神香火也,两庙仅相隔一墙,庙后余皆一块,相传系武庙旧址先代石磉尚存。寺中有十里洪钟,石磨,佛殿及吴道子阿罗仙画……。”清乾隆年宛平举人何瞵,由宝庆府同知调补澧州牧,游览嘉山《大德寺》,撰写《大德寺罗汉图辨》云:“澧阳旧志载大德寺有吴道子所遗罗汉像。余不能绘事,而性至笃好,尝念古人笔迹多亡兵焚,惟名山古刹,或存一二千百。大德寺所藏,疑必近真……”此载可证实新州嘉山《大德寺》一直到清末,寺院完好,经文、古画保存完整,且香火颇旺。这里为何要着重提及嘉山《大德寺》?因为嘉山《大德寺》是在唐中宗景龙年修的,距玄宗开元年(714)仅6年时间,正是全国上下大修寺院,僧侣大讲唱佛经,变文的鼎盛时期。史料虽没有嘉山《大德寺》僧侣讲唱经文,变文的记载,但距嘉山仅二十公里的南麓,唐初建有的《慈云寺》(又称药山寺)内,有史料记载住持惟俨大师讲唱经文,变文的盛况。《直隶澧州志》载:惟俨俗姓韩,山西绛州(今山西绛县)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出生。唐天宝十一年(752)依潮阳西山慈照禅师出家,后从衡山希迁禅师受法,唐贞元年(785)来澧州药山寺任住持。惟俨大师宗风甚高,名扬澧州,朗州(今常德市)。当时韩愈的大弟子朗州刺史李翱闻惟俨大师的大名,曾多次邀请惟俨大师到州府讲经文,甚至讲唱变文。李翱还亲临药山寺聆听经文,惟俨笑吟“云在青天水在瓶”之句,李翱忙揣惟俨大师之意,作诗曰:



练得身影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径。

我来问道无馀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此诗足以说明惟俨讲唱经文的豁达、情致。以上史料记载虽是李泌离任澧州后的《药山寺》的讲唱经文的盛况,但可证实嘉山《大德寺》及附近唐代修的寺院都在讲唱经文、变文,还包括嘉山之西五公里之遥的大同山唐懿宗咸通年(860)修的《古大同寺》,唐宪宗元和(806)修的《元和宫》(今四完小)等等,都有僧侣讲唱经文的史料记载。新城(大德寺)僧侣讲唱经文一直延续下来,明清依然较盛。明代万历年丙辰进士,著名公安派诗人袁中道赴新州《大德寺》游玩,十分兴奋,写下《游居柿录》的游记。中间有一段记载:“天甚晴朗,买一小舟往嘉山大德寺。寺有神僧所画罗汉载于志,遂往观之。憩于造舟处,过傩神庙,讯舟人云:‘神甚灵,每日刑鸡求福者数百,土人有小事皆至。’俗信鬼,因其宜也。”此载说明了在明代,《大德寺》,傩神庙(指贞烈祠)的兴旺状况。《直隶澧州志·风俗》载:“冬月冬日合族祭先祖于祠……击鼓铙镯以迎傩神逐疠疫,舞者歌孟姜女故事。”此志书所载迎傩神逐疠疫,歌舞孟姜女故事应该与《大德寺》、《贞烈祠》僧人讲唱孟姜女变文有关系。清代洞初氏撰《大德寺碑文》载:“顺治时,寺僧佛法兴隆,募置水田叁拾六亩,围绕寺之左右,每年按亩收租供僧使用……寺存田地……官立案不许典卖。”也说明清代《大德寺》的兴隆况状。《大德寺》的兴旺主要表现在香客多,香火旺,聆听经文,变文的百姓不计其数,以客观上可看出新州《大德寺》讲唱孟姜女变文的状况。

mmexport1677666267266.jpg

        以上是笔者考究李泌修新城前后方方面面的一些史料,想证实笔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听嘉山周围一些老人说唐李泌把京兆长安的孟姜女故事带到嘉山来的说法。从治学严谨的要求出发,没有唐李泌直接把京都长安的孟姜女故事带到嘉山的史籍证实,就不能同意此说法。但按照民间文学传播的规律,文人迁移传播的特点,及事物的逻辑推理,至少可以作以下推论:李泌生长在唐开元、天宝、德元、宝应等年代京都长字及全国流传孟姜女故事的较盛时代,其特点是由寺院僧侣讲唱经文,孟姜女变文的形式进行传播。李泌喜好民间传奇人物的秉性,极有可能喜爱孟姜女故事。唐代宗大历年,李泌到澧州任刺史,仰慕嘉山脚下晋代车胤囊萤照读,终成国家栋梁的故事,更喜嘉山独特人文景观,奇山大水,浩渺洞庭而修新城,又受嘉山《大德寺》僧侣讲唱经文,变文影响,极有可能将长安《保唐寺》等寺观庙宇唱的孟姜女故事在嘉山传播,这从时序、环境及李泌的性格,喜好等,都是符合李泌传播孟姜女故事的逻辑的。当然,这还是只能说明唐李泌到澧州嘉山修新城传播孟姜女故事的几个因素,供研究澧州(今津市)嘉山孟姜女的读者或学者参考之。

mmexport167766627127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18:37: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王沪在新州镇收集民间传说故事,编纂《津市民间故事》资料本,收集了几十个有关孟姜女的故事、传说。在些讲故事的老人大都说到新州嘉山孟姜女传说应从唐代李泌修新城开始流传,但老人们却说不出哪些史料记载,只是上几辈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mmexport1677666254416.jpg

mmexport1677666263627.jpg

mmexport167766626726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 20: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 21:47: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2 16: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严密的考证,不可轻易画等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 17:28: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林会长的鼓励和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 17:28: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雷局的关注和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 17:29: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邱渭波版主老师的点评!辛苦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02:51 , Processed in 0.0391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