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23-6-6 15:25 编辑
乡村振兴访架桥 文/刘小明
仲春的一天,桃源县作家协会一行38人,沐浴着温馨的春风,慕名来到架桥镇,采访当地乡村振兴工作,镇党委办主任小曹热情给我们当向导并进行了重点介绍。 该镇位于桃源县东北部, 辖12个村(居),面积90.18平方公里,人口3.2万。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以来,镇党委政府认真研究,确立了以栖凤山为主的5个示范村,紧紧围绕“田园综合体、农文旅新高地”建设定位,以栖凤山田园综合体为核心,石陬公路架桥段和栖凤旅游公路为轴线,多种特色产业带和“一核两轴多带”布局,统筹推进组织、产业、生态、文化、人才“五大振兴”,走出了一条“组织强、产业旺、人才兴、乡村美、民风淳”的乡村振兴之路。其具体措施是:一是突出党建引领,筑牢组织振兴“底色”。二是激发市场活力,赋能产业振兴“特色”。目前已重点引进栖凤山文旅公司、湖南天惟农业科技、金阳茶叶等10家企业,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62家,着力打造千亩富硒水果产业带、千亩富硒茶叶产业带、千亩富硒中药材产业带、万亩富硒油茶产业带、万亩富硒油菜产业带、万亩富硒水稻产业带。三是发挥头雁作用,擦亮人才振兴“成色”。培育年轻后备干部72名,示范片村支两委干部35岁以下占比达到28.57%,累计培训高素质新型农民2000人次。四是聚焦环境治理,增绘生态振兴“靓色”。开展“最美田园”、“最美风景走廊”、“最美农家庭院”、“最美山涧溪流”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76万亩、机耕路26公里、改造渠道27.15公里、整治库塘55口。五是推进文明创建,提升文化振兴“亮色”。充分挖掘创建湘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徐溶熙苏维埃政权红色文化、皿方罍历史文化,打造了栖凤山“一站一馆三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随后,我们首先观看了农业科普中心,即生态植物园。该园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全封闭的植物园内,栽培了56个特色植物品种,大部分我们是第一次看到。园内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其次我们观看了千亩油菜基地,领略了千亩金花的“仙境”;再次我们参观了栖凤山田园小镇,实地感受了新农村特色;最后我们参观了栖凤山村历史变迁和特色展示馆,看到了湖南文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皿方罍的前世今生。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该村的特色“三面墙”:第一面墙是“英烈墙”。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共产党人徐才益、徐才英为首的英烈,不屈服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欺压,奋起抗争,在此地带领当地贫苦农民开展多次武装斗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铮铮铁骨唤醒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当地栖凤山人不懈奋斗。第二面墙是百姓墙。当地120名村民,用手机自拍的形式,拍摄了120张不同形式的头像,并用电脑喷绘形式,整洁美观地张贴在一面墙上。仔细端详,每张面孔都面带笑容,神态生动。这一张张笑脸,生动展现了广大农民对当今和谐社会、当前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自豪,看后感慨很深;第三面墙是“学子墙”。墙上张贴着该村改革开放后走出去的65个大学生,均是本科毕业,其中清华、北大毕业的有4个,留学国外的3个,绝大部分均取得了可喜的业绩。一面学子墙,激励了当地无数农家子弟以他(她)们为榜样,发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报效家乡。 采访完架桥,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深感当今乡村振兴伟业方兴未艾,坚信一定能够取得辉煌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