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大跃进时,我在常德城区开始接受初中教育,三年的初中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激情岁月里的常德青少年,是多么渴望获取知识和增长才干。…… 大跃进时期的读书生涯 1958年夏季,……我向往独立自主生活,渴望尽快摆脱家庭束缚,于是报考了离家比较远的常德市第三中学学习。 当时的常德市三中校址,是1946年迁到城郊乌龙港的清代翰林杨彝珍(别号移芝)开办的私立移芝中学,该校于1953年3月与解放后成立的私立求知中学合并后改名为常德市第三初级中学。…… 记得每天早晨天麻麻亮,吃碗“现饭”后我就背起书包去上学。我沿着现在的人民路一直朝西走,经过大西街、双忠街、育婴街、万寿街、莫公桥、城西街到达西郊供销社旁边的路口,再转弯走进龙港巷(现龙港巷农贸市场),它的巷尾就是常德市第三中学。…… 记得一年一期语文课本的第一课是一首民歌《我来了》:“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1958年“大跃进”高潮到来之时,…… 7月份全校停课一个月到德山劈山修路,我们班负责修筑德山大道的一段。每天我们在现在的金健米业德山油厂门前挖山不止,食宿都在常德市二中的校园里。…… 当年的9月份,全市人民投入“大炼钢铁”运动,高年级的同学在校园内建起数座土高炉采用土法炼钢,如今想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啼笑皆非。到了下学期开学时,我跳糟转入常德市四中就读。 常德市四中的前生今世 我是1959年初春进入常德市四中就读一年二期的,那时的常德市四中校门设在永安巷的巷尾,正好对着现在的常德市政务中心,它的前身是私立明义初级中学。校址系明清两代的常德府城隍庙。 …… 常德市四中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改革开放后,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不断地创新,为实现快速进步持续地发展,其教学工作连创佳绩。其中2004年、2005年、2007年综合素质、升学成绩均居市直中学的第一名,其它多项工作也名列市直中学的前列。 学制、课程、学籍管理 ……那时常德城区的中学均采取校长责任制,我进校的时候是曾帼君校长,毕业时是刘芝倩校长。 学制 ……1958年下学期,常德市四中还扩招了高中班。 课程 …… 我被编入初33班学习,语文课先后为郑吟先、彭蔚老师授课; 数学课先后是陈道瑜老师和刘宏芳老师; 英语老师是罗钧,他是从抗美援朝归来的志愿军翻译官,所以他的英语口语带有标准的美国口音; 物理老师是邓代元; 化学老师是杨正英; 历史老师是施贤源; 地理老师先后是马万寿、张国能(归国华侨); 生物老师是杨仕美; 体育老师是刘诚, 音乐老师是李宗勤; 化工实验园老师是张真如; 农业基础课老师是施贤源。 …… 学籍管理 …… 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 当我第一次走进常德市四中的时候,留给我的印象是,学校的校门内侧遗留有几座土高炉,它告诉我,这所学校大跃进时师生们也大炼过钢铁。我入校后,学校已经开始了一场教育革命运动。 …… 我所在的初33班首任班主任是教语文的郑吟仙老师,后来是教数学的刘宏芳老师。那时学校兴办了好几家校办工厂,……还在三闾港设有校办农场种菜、养猪什么的,我们每周只上5天课,另外参加1天劳动生产。…… 氨水制作车间是学校的实验园地。这所实验园犹如一所大型的化学实验室。……我每次来实验园参加实习劳动时,从厕所的小便池里挑担尿液运到车间,再掺入石灰经过加热、蒸馏等程序制作成氨水,成品拿到市轻化公司去卖钱。 记得在1959年暑假期间,常德市四中和市三中的学生安排到桃源县双溪口参加“双抢”。 ……我们每天天还没亮就来到田里扯秧插秧,有时劳作了二个多小时天都没有亮,加上田里的蚂蟥总是爬上大腿,吸出的血水常不知不觉流到脚跟。 …… 三年的初中学习,让我获取了知识和增长了才干。那时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式磨砺锋刃了我的生理、心理,也锤炼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每当我回顾和启迪这段激情岁月里的初中教育历史时,我的心情仍然十分复杂。我会吟唱彭丽媛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那首歌:“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