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23-3-23 09:14 编辑
皿方罍—从栖凤山村出土的稀世之珍 文/刘小明
近日,随县作家协会一道,近距离观看了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架桥镇及栖凤山村。规范整洁的田园小镇,生机盎然的农业科普中心,醒目大方的特色展示厅,庄严肃穆的英烈教育基地,一望无际的千亩油菜基地,使我加深了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意义和感悟。但使我震撼的是,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皿方罍,也是从这里出土的。 据当地人介绍和史料考证,1919年夏,桃源县水田乡茅山村(即现今架桥镇栖凤山村)艾清宴父子做农田劳动时发现,出土之初,身盖完好保存于艾家。1924年,益阳百乐斋古玩店石瑜璋出重价买走器身,而器盖则被艾清宴充做学资,抵为其子艾心斋在新民学校的学费,从此器盖和器身身首异处,颠沛流离近百年,甚至流落到国外。在这近百年光阴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群众和相关部门为这了件国宝回归竭尽全力,花了不少心血。 1924年,益阳百乐斋石瑜璋购买收藏; 1925年,湖南陆军第二师三旅六团团长周磐重金购买器盖; 1928年,豪绅包尔禄、姚叔来、卢芹斋购买收藏; 1949年,日本收藏家浅野梅吉购买收藏; 1951年,日本收藏家新田栋一购买收藏; 2001年,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法国收藏家购买收藏; 2014年3月,美国纽约佳士得公司再度将皿方罍拍卖,湖南方面得知信息后及时赶赴面谈,并与卖方达成协议,完成洽购。当年6月12日,湖南方面在纽约,完成皿方罍交接,一件稀世国宝在外飘泊近一个世纪,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 据专业人士鉴别,皿方罍属于中国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的大型盛酒礼器,用青铜铸造。器盖高28.9厘米;器身高63厘米。器盖铸有“皿天全作父已尊彝”八字铭文,呈庑殿顶形;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已尊彝”六字铭文。罍身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鏖龙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心均装饰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属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研究和文物价值。 看了、听了皿方罍前世今生的介绍,心中生出了无比骄傲和自豪。骄傲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渊源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各种有价值的文物宝藏星光灿烂,可圈可点;自豪的是,栖凤山村,在祖国地图上它可能是针尖大个点,甚至还小一些,但这商代的稀世之珍,相距3600年的“瑰宝”是从这里出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