皿方罍的前世今生 前些日子,作协采风到架桥镇,来到湖南省镇馆之宝皿方罍的出土地,近距离地了解了这件国宝的前世今生。 1919年,湖南省桃源县出土了一件迄今所见最大、最精美的青铜方罍,据其铭文称为“皿方罍”。皿方罍器盖高28、9厘米,器身高63、9厘米。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呈庑殿顶形;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已尊彝”六字铭文。罍身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共装饰八条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 据当地老人追溯,皿方罍是经艾清宴父子发现、挖出,出土之初,身盖完好保存于艾家。1924年,益阳百乐斋古玩店石瑜璋出重价买走器身,而器盖被艾清宴充做学资,抵为其子艾心斋在新民学校的学费。由此,皿方罍的器身与器盖开始了各自的流离颠沛命运。 皿方罍器盖送到新民学校之后,被辨识出铭文,确认为商代器物,引起该校校长钟逢雨的重视,并开始追索皿方罍器身。钟校长在《长沙大公报》(1925年6月11日)刊登了关于皿方罍器身事宜,引起教育总长章士钊的注意,章要求省长追查。当时的政府部门长沙内务司发出了第二十三号训令,要求益阳县查办此事,7月26日的《长沙大公报》报道益阳县长回复了长沙内务司,指出该器身在长沙杨克昌古玩店,无法查扣,已责令石瑜璋五日内归案,将器物缴呈。之后不了了之,皿方罍器身也已不知所踪。 值得庆幸的是,皿方罍器盖一直线索清晰,自艾清宴父子将其转到新民学校校长钟逢雨之手之后,不久便到了周磬之手,周磬给予钟逢雨5000块银元5000元期票换得。1952年周磬交出皿方罍器盖,同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金明将皿方罍器盖交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6年省文管会与省博物馆合并,器盖也移交给了湖南省博物馆保存至今。 然而,自皿方罍器身被益阳百乐斋古玩店石瑜璋买走之后,便开始了辗转流离的历程。皿方罍器身的再度现身,是在1928年法国学者乔治、苏利耶德莫朗所著《中国艺术史》一书,书中有皿方罍照片,并介绍为卢芹斋、姚叔来、包尔禄等收藏。1933年日本学者梅原末治出版的《支那古铜精华彝器部》亦著录此器,称为巴黎卢氏藏,20世纪50年代,皿方罍为日本收藏家新田栋一收藏,据新田栋一自述,于1950年见到此器,当时以重金购买。一直收藏到2001年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2001年,美国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皿方罍器身,得到这个信息,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联手筹集了一笔巨资,赴美参加竞买,最终被一位法国买家以924万美元的高价拍得。 2014年得知纽约佳士得将再次上拍“皿方罍”,湖南省委、省政府运筹帷幄,文博界、企业界和收藏界代表组团赴纽约进行洽购。湖南省博物馆于3月15日致信佳士得拍卖公司亚洲区总裁,表达了收藏意愿。经过艰苦谈判,2014年3月19日达成了洽购协议,皿方罍器身回归家乡。 皿方罍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堪称“方鼎之王”。 皿方罍出土地点为湖南省桃源县水田乡茅山峪(其地名多次变更,2011年之后称为架桥镇栖凤山村毛山峪组),具体地点为杉窝山。 皿方罍归国的那一年,电视里 铺天盖地的宣扬这则消息,作为一名故乡人,秉着追根溯源的信念,我先后来到湖南省博物馆,亲眼目睹了这件精美华贵的“青铜之王”,后又寻找它的出生地,完成了一系列对它追随瞻仰的心心念念。 以下是我在湖南省博物馆参观拍摄的图片以及来到它的出土地所拍摄的画面。谨以此作为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