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黄南林 于 2023-4-16 15:54 编辑
慈善痴--胡绍荣
( 连载 19)
“傅绍荣修建”的公益厕所
1996年,傅绍荣的母亲仍然在农科老家帮着养猪,傅绍荣每天早晚依然到湖桥将张兰英收到的潲水驮到农科去,后来搬到城北区后,除了驮潲水,暑天里,傅绍荣每天晚上还骑着三轮车到街头巷尾捡西瓜皮拉回去当猪食.....忙碌的生意并没有打乱原有的生活轨迹。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手头也逐渐活络起来。手头一活络,傅绍荣的公益心就像树一样长出了枝枝叶叶,这些枝枝叶叶不受局限地四处伸展,为那些贫瘠的地方带去春的颜色和希望。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天,住在傅绍荣隔壁的一位小学老师在唠嗑时忽然叹道:“大旗村小学的学生好造孽呢,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傅绍荣马上抓住这个问题不放,顺藤摸瓜地仔细了解情况。原来,由于教育系统经费紧张,大旗村新建的小学教学楼修好后,因无钱结算工程款,工程队拒不修厕所。为解决学校师生的如厕问题,学校只能用一些碎砖块圈了个简易的露天厕所,类似于农村的露天茅坑,既不方便也不安全。遇到下雨天,还要打伞上厕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啊!”了解情况后,傅绍荣心疼不已。他马上到大旗村去查看,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进一步了解情况。最后,他决定出资为学校修建一所厕所,解决师生们的如厕问题。他买来砖和瓦,又请来泥瓦工,短短几天功夫,一所漂亮的厕所就修好了。有了厕所,师生们再也不用蹲露天厕所了,下雨天也不用打伞上厕所了。多好的一件事啊。学校为纪念傅绍荣,特意在厕所门口书写“傅绍荣修建”几个大字。这个厕所花了傅绍荣一万多元,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津市报》《常德日报》相继对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傅绍荣热心公益的事迹也渐渐被市民所熟知。可惜的是,由于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那所教学楼后来被拆掉了,那所公益厕所也随之不存在了。厕所不在了,但傅绍荣无私奉献的精神却依然在那块土地上闪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