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398|回复: 14

新洲,文化古镇今何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 16:32: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杨翠秀 于 2023-4-2 16:35 编辑

             新洲,文化古镇今何在?

原创 王泸

mmexport1680423949121.jpg
      (晚清新洲镇古民居)

        津市的新洲镇是一座千年文化古镇,笔者从1962年就开始探寻这座古镇的历史文化,从每个朝代的发展轨迹来看,可探知历史变迁中文化兴衰的状况。
        古镇新洲的起源应追溯到晋代。西晋末年,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元年(308),位于西北方称为五胡之一的羯人逐渐强大,同年大举南侵,西晋都城洛阳一片火海,中原百姓大举南迁,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向南迁徙,历史上称“永嘉之乱”。司马睿在南方建东晋王朝,称元帝,年号建武,定都建康(今南京),西晋置南平郡不变,现在的新洲隶属南平郡。太守王胡之手下的主薄车育是澧阴人氏。《直隶澧州志人物志·车允传》“按语”载:“况《世说》载:‘南平守王胡之避司马无忌之难,置郡澧阴,见允于幼童中。’”这段记载,说明,主薄车育的儿子车胤在澧阴,王太守还看见幼年的车胤。澧阴就是新洲的前身。“按语”又载:“其囊萤渚,车城门,武子墓遗迹流传已久。”此载说车胤“囊萤照读”,功成名就,当了朝廷宰相,澧阴郡的城墙上,被当地百姓刻有“车城”二字,于是澧阴又名车城。那么,从新洲镇诞生的那时起,就出了一位名贯九州的“囊萤照读”的文化名人车胤,古车城(新洲)就沉浸在浓浓读书的文化氛围之中。
        唐代,立国约30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兴旺、文化最盛的朝代。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到了唐代也达鼎盛时期。唐大历年间(766),曾做过唐肃宗李亨的老师李泌,来到澧州任刺史,在澧水入洞庭湖的咽喉之地,秀美的嘉山下古车城修新城,一座繁华兴旺的古城屹立在澧水之滨。明代澧州进士刘宣作《澧州新城市碑记》记载了当时新城的繁华:“昔为城郭,冠盖车马往来之冲。”唐景龙年(708),新城嘉山下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朱垣碧瓦的《大德寺》,又名《观音殿》,殿内大小观音菩萨塑像七七四十九尊,神态各异,异彩纷呈,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传世杰作《罗汉图》,就藏于新洲《大德寺》中。《大德寺》旁修有《关帝庙》。清末洞氏初撰《大德寺碑文》载:“武庙(关帝庙)大德寺皆新洲福神香火也,两庙仅相隔一墙,庙后余皆一块,相传系武庙旧址先代石磉尚存。寺中有十里洪钟、石磨,佛殿及吴道子阿罗仙画……”此碑记载了当时《大德寺》的繁华、兴旺。而且仅离新洲十里之遥的西北大同山,唐懿宗咸通年(860)修佛寺《古大同寺》,距新洲三十余里的药山,唐文宗大和年(828)修佛寺《药山寺》等,均为当时全国颇有名气的佛寺。唐大中年,著名诗人李商隐慕《药山寺》惟俨大师之名,赴《药山寺》拜谒,不料大师圆寂,李商隐伤心吟诗:“岩花涧草西林路,未见高师且见猿。”唐开元年,诗仙李白从巴蜀入洞庭湖至新城,写下“洞庭破秋月,纵酒开愁容”的诗句。而且,笔者考证,发源于山东淄博的孟姜女传说,由李泌从京师带到嘉山新城,并在新城,结合当地文化、民俗开始流传。李泌崇尚车胤“囊萤照读”之精神,于770年在嘉山下修建车胤祠,祠内供车胤塑像,并在祠外修囊萤台、车胤墓。现在新洲镇的萤台村就是当年的囊萤台。

mmexport1680423953323.jpg
     (新洲护城河石拱桥)

        宋代,宋太祖赵匡胤改澧州为澧阳军州,新城隶属澧阳军州。由北方流传的孟姜女故事继续在嘉山流传。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0),陕西同官县令宗谔重修《姜女祠》。北宋祥符年间(1008—1012),河北安肃(今徐水县)也修了《姜女庙》。北宋靖康二年(1127)西夏掳去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太子赵构率朝廷大员大举南迁,在浙江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小朝廷,这是中华民族第二次大迁徙。《宋史·食货志》载:“淳熙三年(1176)……今湖北惟鼎、澧接湖南,垦田稍多……扶老携幼,远来请佃”,此载说中原移民多安置在鼎(今常德),澧(今澧县,新洲)一带。许多专家考证,河北、河南、陕西流传的孟姜女故事,随移民,又流传到新洲嘉山一带。而且,新城的《车胤祠》、《车胤墓》也令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拜谒。宋代大诗人王齐舆赴新洲拜谒《车胤墓》写下“只认夜深萤聚处,便应冢下读书人”的千古佳句。还有宋大文豪苏轼经过新洲写下“墨翻彩袖吾方醉,低落云烟子患多”的诗句。宋大词人范成大亦赴新洲,留有“苇岸齐齐似碧城,江船罨岸逆风行”的诗句等。元朝蒙人统治中国后,为巩固蒙古贵族统治地位,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各族分成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包括金统治区的汉、契丹、女真人),四等南人,指南宋汉人。元朝统治者将各州改路,澧阳军州改为澧州路。为加强统治南人,将原州址迁往交通发达的新城,为州治,新城遂改新洲,新洲便成了当时湘西北政治经济中心,城镇建设飞速发展。元代大诗人塔不解游历新洲,吟诗赞颂:“兰浦香涛接澧湘,渔舟数叶泛沧浪。”由于元朝的暴政,立国仅97年,便被农民起义推垮。《直隶澧州志·与地志》载:“元设新城镇,至正间徙路治于此。刘福通之乱,城遂废。今门额犹有石镌‘车城’二字。”此载说明了当时新洲乃路治之地,当地百姓仍崇尚车胤,城墙废后,城门仍有“车城”二字,新洲仍是一座文化名城。
        明代,是古镇新洲的文化最繁荣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实行崇祭政策,《明史·礼》载:“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均可“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由于唐宋以来新洲嘉山流传有孟姜女的传说,明嘉靖年,朝廷工部尚书、澧人李如圭,与湖南巡抚林大辂、澧州知府汪倬三人一拍即合,于嘉靖甲午(1534)年,在新洲嘉山修建震动全国的祭祀孟姜女的《贞烈祠》,一时间,全国的文人骚客、达官贵人纷纷来到新洲嘉山《贞烈祠》祭祀孟姜女。李如圭亲笔提写《贞烈祠记》,并吟诗:“烈女何年失所天?哀号矢死未亡前。”朝廷吏部员外郎何景明,蓬州知府刘崇文,著名诗画家刘嘉善等等朝拜《贞烈祠》,留下了许多烩炙人口的诗篇。随着朝廷、官方对嘉山《贞烈祠》的重视,民间的孟姜女庙会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直隶澧州志·祠庙志》载:“嘉山望夫台庙,二进六间,州民不时朝谒,每岁春秋二仲官亲至祭。”《孟姜山志·风俗》载:“夏历九月初九为孟姜女诞辰,远近人众皆来《贞烈祠》祭祀”等等。孟姜女庙会有《还傩愿》活动,《元宵节庙会》、《仙画节庙会》、《武庙会》、《雷祖庙会》、《中秋节庙会》、《重阳节庙会》、《冬至节庙会》等等。如《中秋节庙会》,数千人夜晚打着灯笼火把上嘉山《贞烈祠》吟唱《孟姜操》:“孟姜山,孟姜山,梦魂不到关山难。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我们知道“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是屈原《少司命》中的唱词。我们仅从此例就可看出,屈原的楚辞在当时古镇新州的民间已相当普及了,古镇的文化已溶入在寻常百姓家。

mmexport1680423959542.jpg
        (1951年孟姜女庙)

         清代和民国时期,古镇文化继续繁荣。嘉山《贞烈祠》的孟姜女庙会一年四季仍然开展得有声有色,并有许多的新的创造,见笔者著的《嘉山傩韵》“孟姜女庙会大观”一文。清康熙辛酉举人、诗画家彭祖训,岁贡王应昌,诗人翟启迪,清雍正芷江教谕孙士远,乾隆宛平举人何瞵,道光两江总督陶澍,晚清朝廷重臣、民族英雄林则徐等等,均到新州嘉山《贞烈祠》拜谒孟姜女,留下诗篇。传说乾隆皇帝也下旨修缮《贞烈祠》,并御驾亲赴嘉山《贞烈祠》,写有“嘉山绣竹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等诗句。不管是否真假,但说明嘉山孟姜女在全国已相当有影响了。清顺治7年(1650),澧州知府汤钧右主持修建《延光书院》,是在以前修的《车渚书院》的基础上重修的。汤知府在《延光书院记》云:“澧之先屈宋尚已读书博雅,又有武子允其人者,能使千年后澧人士犹称囊萤故事不衰。其光可延也,是宜名延光。”《延光书院》的落成,使古镇新洲文化氛围更浓,一批批学子走进书院,为车胤“囊萤照读”精神鼓舞,发奋功读。更有澧人孙承恩、孙士远、刘崇文、何瞵、黄昌泰、汪倬、彭祖训、翟启迪、刘宣等等,均在书院读书后成为饱学之士,做官后告老归故,在澧州、新洲安度晚年,教谕乡民“四书五经”,大大提高镇民文化素养。就连留学法国巴黎美院,回国后与艺术大师徐悲鸿同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的孙世灏先生,也因姐姐在新洲,退休后也回新洲居住,影响了一批书画的追求者。可见清代和民国时期这座文化古镇的繁荣。写到这里,笔者粗略算了一下,自唐代以来,新洲古镇就有大德寺,观音殿,车公祠,古城墙,护城河,武庙,杨幺寨,下马蹬,圆通寺,豆儿佛,听鼓楼,龙王庙,仙人洞,贞烈祠,雷祖庙,三清宫,万寿宫,城隍庙,傩愿坛,镖局,钱庄,商号,青楼,作坊等等古迹,每个朝代或多或少的遗留下来。

mmexport1680423963500.jpg
         (万寿宫)

        21世纪的今天,古镇虽修建了许多仿古建筑,可历史遗留下来的真正古祠,古庙,古街,古楼已不复存在。泱泱华夏大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历史轨迹,街市风俗,传统店铺等,都能从整体上反映这座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风貌,精神追求,价值取向,都是记录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载体。一页一页叠加起来才是一部历史,而一页代替一页,或不断在一页纸上擦掉从来,就不是一部完整的历史,从这个层面上讲,文化古镇何在?

mmexport1680423967480.jpg
       (孟姜女洗衣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6:39: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1世纪的今天,古镇虽修建了许多仿古建筑,可历史遗留下来的真正古祠,古庙,古街,古楼已不复存在。泱泱华夏大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历史轨迹,街市风俗,传统店铺等,都能从整体上反映这座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风貌,精神追求,价值取向,都是记录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载体。

mmexport1680423949121.jpg

mmexport1680423963500.jpg

mmexport168042395332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2 17: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索源古远,古迹断代,可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2 17:22: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知津史,点赞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2 17:32: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2 18: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佳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2 20: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21世纪的今天,古镇虽修建了许多仿古建筑,可历史遗留下来的真正古祠,古庙,古街,古楼已不复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3 10:30: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4 18: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老师邱渭波老师的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4 18: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张汉平老师的关注和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22:23 , Processed in 0.0390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