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强 者 不 停 息 ——石门县体育工作六十年发展走笔 跨进石门县体育局宽敞明亮的玻璃大门,一种光荣自豪的气场扑面而来。“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先进单位”、“湖南省体育彩票销售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匾牌熠熠生辉,昭示着几代石门体育人的艰辛、奋斗、奉献与拼搏,见证着石门体育事业的起步、前行、发展与跨越。有拼搏必有回报,有跨越必有启示。揭开拼搏与跨越的帷幕,我们看到的依稀是自强者棒棒接力的闪光足印! 六十年筚路褴褛,澧水河边崛起一座体育新城 站在石门县城方顶山巅,远眺绿水青山之间,十九峰如屏矗列,澧水河似带飘远。就在澧水河边,一座占地147亩的现代体育新城拔地而起,气势恢宏。每当晨曦微露,每至华灯初上,四面八方的体育爱好者纷至沓来,在这里挥汗如雨,健步似飞。青春的脚步无处不在,矫健的身影随处可见。年过八旬的石门县老体育工作者彭经麓身体硬朗,不时地到县体育中心散散步,看到这一切,老人的眼神中除了欣喜,更多的是回味和感慨。 是啊!新中国成立之初,石门的体育事业暂归县人民政府的文教科兼管。1956年,石门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体委设专干一人,与文教科合署办公。十年“文革”,体委机关名存实亡。直到1976年,新恢复的县体委才借用到石门二中一间破旧的偏屋作为办公之所。1978年,时任县委副书记兼体委主任的龚伦杰出面与二中协商,将其校办工厂作价5000元卖给体委,经过翻修,建起了共12间平房的小四合院,县体委这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和住房。1980年,城建部门修通由县城通往火车站的要道——澧阳路,体委的小四合院首当其冲,只好忍痛搬迁,暂时栖身县招待所。后来,又用城建部门补偿的7000元搬迁费和招待所的10000元征地费在新建的运动场旁重建体委用房。1984年,县体委与县文化局合并为县文化体育局。直到2002年,石门县才正式成立体育局。 与机关的变迁一样,体育场地设施的变迁也可谓曲折坎坷。五六十年代,县体委的体育场地沿用解放前一块地名叫蒋家洲的空旷之地。1975年,县委将县招待所门前的一片菜地和石门二中的西侧寝室一并划作体育场,县体委干部职工夜以继日,平整土地,终于建成了一个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运动场。可是不久,新建的县影剧院和文化馆占去一大半,剩下的3600平方米的运动场只有一个能容纳500人的灯光球场和三条内圈为150米的跑道。县体委只好因陋就简,在运动场外侧建起了一个长50米、宽4米的室内训练廊,县业余体校的学生和教练们就在这块狭小的“遮雨棚”里坚持训练,整整十年。1987年,按照城建规划,这片场地变卖给县供销社修建石门大厦,县体委在西溶征地40亩,作为体委机关办公和运动场地,由于建设经费有限,最后又只好不了了之。 “石门体育事业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而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和腾飞则是在1993年之后。”谈起石门体育的发展变化,石门县体育局局长邓新民感慨良多。随着石门电厂、石长铁路、皂市水库等国家重点工程陆续上马,石门的经济发展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石门的体育事业从此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1994年,石门县委、县政府面向未来,着眼长远,作出重大决策,将体育局机关和运动场地整体搬迁到石门经济开发区。不到两年,一个总面积达147亩的体育新城就初具规模。依靠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依靠石门县社会各界的全力配合,依靠石门体育人的奋力拼搏,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得以实现,几代人的蓝图终于在今天绘就。 如今,置身在功能设施齐全的石门县体育活动中心,每一位石门人都会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无限感慨和豪情。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射击馆、网球场、门球场、举重房、棋牌室、游乐场、轮滑场、乒乓球馆、跆拳道馆、健身路径、综合训练馆等十多种运动场所和设施,为各种不同需求的体育爱好者提供了各取所需的训练和健身平台,也为全县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活动舞台,从而也结束了石门县不能举办全省乃至全国性体育活动赛事的历史。 六十年自强不息,渫澧大地竖起一座座体育丰碑 偏居湘鄂边界的石门县,历来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石门实在没有太多的金钱与精力投入到体育事业中来。然而,一个地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不仅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县域竞争力的具体体现。站在现实与未来的高度,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石门县历届决策层都把体育作为造福于民的“德政”来抓,从借用石门二中的一间偏屋作为办公之所起家,从沿用蒋家洲的一块空旷之地作为体育场地发轫,六十年的时代变迁,石门终于拥有了一座占地147亩的体育新城,这其中,政府的强力推进功不可没。而在社会层面,截止到2009年,全县已建有标准体育场地531个,非标准场地479个,健身路径27条,体育场地设施人均占有面积达到0.7平方米,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并已从城镇向农村延伸。这一千多处场地和设施犹如一座座丰碑,不仅见证了石门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壮大,更是昭示着石门县委、县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关怀与支持。统计数据表明,1966年,全县的体育经费总支出为1746.69元,到2007年,全县体育事业经费预算达到89万元,是1966年的500多倍。2007年,县城城区体育设施社会性投入达到500多万元。2008年,投资1300万元的石门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在县常委会上获得通过。2009年,中共石门县委、石门县人民政府又做出了《关于加强体育工作的决定》,“全民战略”、“金牌战略”、“品牌战略”、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开放体育、科学体育、快乐体育、体育产业等一系列崭新的体育发展理念进入决策者和实践者的视野,必将为石门体育的再次腾飞插上强劲的翅膀。 历届政府的倾力支持成为石门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助推器,而一代又一代石门体育人的自强不息又犹如一台永不停息的发动机,驱使着石门的体育事业不断地走向辉煌,走向卓越。彭经麓、卓仁锦、陈启初、陈宏政、樊振浩、毛忠文、张治安、邓新民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早已扎根于石门人民的心里。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绿茵场上,以自己伟岸而坚实的身躯,托起一轮又一轮明天的太阳。于是,在石门体育的冠军名录里,我们虽然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却看到了和他们如影相随的金牌和奖杯。 白少绪,这位壶瓶山耍武村里的残疾青年,1989年被业余体校校长樊振浩慧眼识珠,在教练毛忠文的精心指导下,田径成绩突飞猛进。当年11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青少年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上,初出茅庐的他大展雄风,勇夺A8级800米冠军,成为石门体育运动有史以来的首位全国冠军。 覃云峰,这位壶瓶山镇的土家运动员,从1996年在北京获得全国皮划艇青年锦标赛金牌开始,先后5次获得全国皮划艇赛金牌。 李丽滢,这位石门县楚江镇的女子举重运动员,从1998年获得全国青年女子举重锦标赛63公斤金牌开始,先后十多次获得全国和世界女子举重比赛冠军。2007年11月,在萨摩亚举行的世界女子举重比赛上,她一举夺得63公斤级金牌,终于使石门实现了世界冠军“零”的突破。 还有举重运动员涂海红、熊贇、赛艇运动员柴中星、乒乓球运动员丁雪、射击运动员覃雷军都曾经在全国或世界级的比赛上摘金夺冠…… 这一座座丰碑,都是由体育教练和运动员共同用辛勤的汗水和钢铁般的意志浇铸而成。金牌的光环永远不会退去,冠军的榜样将永远激励石门人民特别是石门青年才俊,就像石门先贤申悦庐先生所勖勉的那样—— 十九峰兮苍苍 渫道澧兮汤汤 澧兰沅芷产此乡 秀峰天门启曙光 石门后起应自强 应用手脑辟大荒 挟九澧、汇洞庭、下长江 涓涓不息到海洋…… 六十年开拓创新,事业和产业的双赢成就“石门模式” 在长达60年的漫漫征途中,石门体育人有过太多的苦闷与彷徨,有过太多的思考与探索,也有过太多的喜悦与欢庆。2003年,在石门体育局工作了近20年的邓新民走马上任县体育局局长,这位对石门体育了如指掌的新“掌门人”一直在沉思着这样一个问题。坐井观天办体育,体育之树长不高;依赖政府办体育,体育之树长不大;因循守旧办体育,体育之树叶不茂;只说不干办体育,体育之树根不深。石门体育在各位前任的努力下,已经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是,赶超之策,何处下手?振兴之道,路在何方? 邓新民带着局党组一班人来到长株潭等发达地区学习考察。长沙取经,株洲探宝,湘潭问计,考察归来,干部职工纷纷献计献策,一场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在局领导班子中持续展开,一颗颗思想解放的种子在党员干部的心田生根发芽—— ——唯有科学决策,敢想敢做;抢抓机遇,敢闯敢干;开拓创新,敢学敢试,才能从狭缝中杀出一条血路,走出一条体育发展的金光大道。 ——群众体育社会化,发展壮大各种体育协会组织。 ——市场运作各类大型赛事,争取社会、经济双效益。 ——千方百计搞好“体彩”发行,多渠道筹集体育发展资金。 ——合理运用体育产业成果,推动体育事业再上台阶。 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次次思想的裂变终于开启一道道体育兴旺之门。短短几年实践,石门的体育协会总数就达到7个,体育协会会员总数达到1200余人。从前,在石门举办的市级以上体育赛事凤毛麟角,而近五年来,体育活动中心先后数十次承办了各类国际性、全国性和省市大型赛事活动。2003年,湖南省第九届运动会射击比赛在石门县体育活动中心射击馆举行;2005年,“湖南屋脊飘洞庭”国际漂流大赛在石门举办,来自英国、俄罗斯、德国、捷克、澳大利亚、中国等6个国家的21支漂流队会集壶瓶山,挑战渫水河;2007年,全国青少年射击冬令营活动、湘鄂边第十一届门球邀请赛、白沙·迎奥五环潇湘行相继在石门举行;2008年湖南省青少年儿童羽毛球比赛、2009年湖南省青少年儿童乒乓球比赛又汇聚全省高手,角逐山城石门。 与此交相辉映的是,全县群众性的体育赛事活动逐步走上了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轨道。“香港张万福珠宝杯”乒乓球电视大奖赛、“佩佳珠宝杯”城区万人健步行、“梯云风尚杯”全县干部职工篮球运动会、“升富杯”石门县棋类大赛等一系列由商家或企业冠名赞助的大小赛事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极大地调动了全县人民体育健身的热情。统计资料表明,近5年来,全县共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200余场次,活动项目涉及田径、射击、篮球、门球、乒乓球、太极拳、拔河等32项,联办活动的单位100余家,参与人数达30万人次。 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犹如体育工作的双飞翼,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形成以体育为特色,集体育、文化、旅游、传媒、商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市场,是体育兴盛的必由之路。在体育与市场的对接上,石门体育人的精彩之笔在“体育彩票”的销售上发挥得淋漓尽致。2006年,全县“体彩”销售额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2007年,这个数字猛增到4800万元。在2008年元月召开的湖南省体育工作会议上,一篇题为《靠什么突破4800万大关?》典型发言材料一时变得“洛阳纸贵”,让我们摘取其中的几段共同揣摩其中的制胜之道吧! ——我们制定了确实可行的“体彩”工作规划,建立了全员网点包干责任制,明确了党组成员每人每月200元以上、干部职工每人每月50元以上的购彩任务,形成了人人有压力、个个有责任、真抓实干、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我们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开辟农村市场,在去年一次性向14个乡镇投放“体彩”终端机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增27家网点,其中农村就有22家。 ——我们多次邀请省市“体彩”专家来石门举办知识讲座,多次组织网点业主到外地考察学习,成立本地专家组集体攻关,分析发行走势,研究投注技巧,深入网点与彩民进行面对面交流,提高了中奖率,降低了彩民的投注风险,收到了良好效果。全县“体彩”发行量再次位居全市前列。体育支柱产业的强盛,为处于“发育成长期”的石门体育增强了吸氧造血功能。近3年,用体彩公益金建起的全省县级一流的石门县综合体育馆、漂亮的网球场、分布在各个机关社区绿茵上的健身路径就像土家姑娘身上的一件件美丽饰品,把石门山城和体育新城装扮得格外动人,吸引了无数省内外体育人的眼球。体彩公益金支持着山城人民在澧水河边竞技健身;助推着石门儿女飞跃壶瓶山、游洞庭、入大海,去摘取世界体育竞技场上的桂冠。 也许,这就叫“开拓创新”?也许,这就是石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实现双赢的“石门模式”?也许,这就是石门体育界“自强者”六十年奋斗不息的一个个真实缩影。 石门县 贺新初 伍法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