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大街小巷都感觉不到清明节的丝毫氛围。而南方老家正是香烛缭绕、亲幡翻飞、烟花怒放的时节。敲打几段文字遥祭三千里外的父母在天之灵。 星移斗转,瞬间父母先后离开我们即将二十三年、八年了。 母亲九十六岁离开我们时,思维敏捷,起居方便,生活基本自理。要不是仙逝那年春节髋骨骨折手术大伤元气,说不定依然健在。母亲虽然没有跨过百岁,但也算稀有高寿老人,为我们子女树立了生命标杆。回首母亲一生特别是老年在常德生活点滴,母亲能长寿,我认为除长寿基因外,主要有三大法宝。 心宽第一宝。母亲性情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大度,善解人意,随遇而安。我从来没看见她忧伤过什么,从来没有听见她抱怨过什么,从来没听见她私下议论过别人,从来没有听见她骂过人,也没看到她与谁吵过架。有时她和父亲拌嘴几句,即便委屈,几分钟也就没事了,从不赌气。她们老一辈三妯娌、六姑嫂,亲如姐妹,一团和气。老家俗话说“婆婆一饼鼓,出门港(讲)媳妇”,而我们母亲却是“出门夸媳妇”。三个媳妇两个婿,个个优秀,人人孝顺,但也难免瑕疵,而在母亲的心里、口里只有她(他)们的优点。母亲非常开明,与时俱进,充分信任子女,支持我们的工作,认同我们的生活,她的唠叨仅成了我们的稀罕物。我在机关工作几十年,力所能及为亲友们办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好事,但没有一件是父母交办的。母亲的这些作为,一般成年女性尤其是老年父母都是很难做到的。 体勤第二宝。母亲热爱劳动,喜欢运动。父母是农民,养育三儿两女,含辛茹苦,一生劳碌,起早摸黑快快乐乐地劳动,早把筋骨练硬了。母亲跟我住的那些年,八九十岁了,坚持独住,除拖地板等体力活和技术活外,生活事务基本都谢绝我们动手。她起居很规律,天大亮起床,上午沿街逛个把小时,慢走三里路。在穿紫河边、在机关院内,按她自己练就的套路锻炼身体。晚上,夏天乘凉,冬天看电视,八九点睡觉。要是在六楼招待老家亲友,母亲一直坚持自己爬楼,讨厌别人接她扶她。2007年初夏,我陪88岁的母亲瞻仰毛主席纪念堂,前后三个多小时她老人家余兴未尽,接下来还看了天安门城楼、王府井步行街。母亲最开心的是玩点小牌,一般在下午玩上两三个小时,见好就收,赢了不喜,输了不忧。她的居所经常是老人们打牌聚集点,当人不齐时,母亲就自己出访,看邻居玩牌,邻居们都热情地招呼她或让她玩几把。有时索性和王奶奶在家中用扑克牌比大小,小屋里传出阵阵笑声。 孝友第三宝。孝亲好友,母亲作为高龄老人,非常感人。无论是企业局小院,还是市委大院,没有不喜欢她老人家的,无不“毛奶、毛奶”的称呼她。她结识的王奶奶、万奶奶、张奶奶、孙奶奶等七八个奶奶都和她关系非常好。八十多岁的郑老两口是母亲的牌友,不幸相继逝世,母亲每次都自觉跟着他们单位的车,去殡仪馆吊唁,事后我才知道。有次母亲邀来三位老太太参观德山乾明寺,由于香客游人蜂拥,孙奶奶不幸走丢了,母亲急得寺院内外寻找不停。她和企业局传达室的三任保安关系也很好,夏天在那儿乘凉,冬天在那儿取暖看电视,盼到我们平安回家,她舒心的一笑,跟着我们走了。沿建设路至大桥这五百米一段街,也至少有六七位同龄老人是母亲的朋友,我们经过此地,总有奶奶们问她,捎信请她来玩,有时候也有进院子找她的。搬到市委宿舍后,还有几位奶奶带着礼物经常来看她,她也即时回步回礼。 更感人的是,母亲还是个大孝子,九十多岁了,出全资给她父母我外公外婆立碑。母亲三个兄弟早就先她而去。为了实现心愿,母亲专程从常德回娘家小住,现场祭拜父母,察看父母坟墓,和侄子们共同策划立碑事宜,预付现金委托侄子们操办。清明节专程从常德回杨家立碑,侄儿侄女及其亲友相聚共三十多人,三桌饭菜母亲全包。 对照母亲的长寿三宝,我羞愧汗颜!论“体勤”,仅马马虎虎,受母亲影响锻炼二十多年了。论“心宽”,有差距,总为琐事困扰,不顺眼、不放心、不丢手,自我折磨,经常生气甚至怒火中烧。至于“孝友”,差距大,自我封闭,遨游网络,故纸堆里寻古人,认亲不走亲,交友不聚友。这些都是老年痴呆症的起因,并有征兆。如此,谈何长寿? 母亲的长寿三宝,既是法宝、传家宝,也是家风、家范,务必代代传承,代代健康长寿。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