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松秀班简史
(四)
作者:乐山
三十五来的变化
“松秀班”作为津市唯一戏曲团体,解放前走过了漫长的坎坷道路。津市解放时,“松秀班”还在湘鄂西边境演出,艺人们怀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决意回到津市,要和全国人民同享翻身的欢乐。但是,那时解放战争在这一地区刚刚结束,农村还没有复苏,社会秩序还未安定,演出困难重重,艺人生活困苦, 不得不靠替船主背纤维持生活,好不容易才在1950年冬回到津市。津市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对“松秀班”的归来,给予了热烈欢迎和妥善安置, 1952年改其名为津市群众湘剧团,1955年定其名为津市荆河剧团,从此,剧团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津市“松秀班”由一个旧的戏班改造成一新型文艺团体,历经了三个阶段。
1.恢复时期
1951年秋,津市文化部门举办了第一期艺人学习会, “松秀班”全体艺人参加学习。这一期学习主要是政治学习,组织艺人运用新旧回忆对比,进行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通过回顾旧社会的黑暗、 艺人的处境, 揭发封建地主阶级和戏班本家、头人对艺人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以提高阶级觉悟, 初步树立国家主人翁思想。 这次学习,还使“松秀班”艺人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虽已成立,但经济还处于刚刚恢复时期,不能依赖政府的补助和津贴, 必须自力更生,勤俭办戏曲事业, 逐步摆脱贫困。 从1950年到1952年的几年时间中, “松秀班”全体艺人表现出对集体事业的高度热爱和维护, 他们每天演出几场, 全部收入统统作为公共积累, 演职人员除吃饭由集体供给外, 每人每天按演出时贡献大小只分得劣质“老虎牌”香烟三五支,最多也只能分到10支。 当时生活之艰苦可以想见。由于大家勤俭办团,克己奉公,积累渐渐增加, 有计划地添置了服装、道具,并且到1952年每人发给了一件棉衣, 结束了长期戏服破烂不堪的局面,演员生活也安定下来。更由于市文化部门积极组织学文化,不少艺人摘掉了文盲帽子。
1952年,“松秀班” 全体演职员参加了市文化部门举办的第二期艺人学习班,这次学习为时半年,主要学习业务, 按照省文化领导部门提出的要求,集体学习了文艺为谁服务、戏曲存在哪些精华和糟柏、自觉清除舞台上不健康的艺术,禁演了一些有害的剧目。
通过这两次学习,艺人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对艺术的鉴别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松秀班”为了使戏曲艺术成为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针对舞台上不健康的艺术形象,从以下几方面采取了一些果断措施:
一是取缔跻子功。缠小脚是我国历史上妇女受压迫、受屈辱,以致生理残废的病态, 是对妇女一种野蛮的摧残, 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污点。但舞台戏曲中的跻子功,就是以小脚作为艺术供观众欣赏。如在《梁红玉抗金兵》《拾玉镯》《穆桂英挂帅》等旧戏中,旦行都要穿上小脚鞋帮,还要有意表演一番跻子功来博得喝彩。在一些台词中还有“莲步”“三寸金莲”的语言,学习后被取
二是消除迷信恐饰。旧戏中宣扬迷信、恐饰的特别多,最典型的有《玉清观》《活捉三郎》《游地府》《探阴山》等, 舞台上出现牛头马面,死户还魂,弄得鬼气满台:《三叉口》中, 一刀刺出肠子:《战宛城》中,典书举尸当武器;《侧美案》中,一刀去,血淋淋人头落地等。残忍,野蛮的动作,使人恐惧而浑身发抖。学习后,明确了神话与迷信的界限, 使舞台形象得到了净化。
三是纠正了淫荡、 低级内容。 旧戏中宣扬色情的戏更多,舞台上常常出现淫秽语言和色情表演, 演员在舞台上调情,眉来眼去, 用食指上下比划, 示意苟合等不堪入目的表演,还有些表现男女爱情戏如《莺莺与红娘》中, 红娘满口淫秽语言,令人闻之肉麻。这些迎合落后观众低级趣味、 败坏社会风尚和民族道德的内容也得到了纠正。
四是革除了打屁股、 流鼻涕等动作。 打屁股是封建社会对人的惩罚手段,在舞台上打得满台滚, 叫苦不迭,《打渔杀家》就是一例, 使观众看了难受,严重损伤了民族自尊心。《广华山》一戏中,演员鼻涕从鼻孔中垂下一尺长, 肮脏的形象使人恶心, 而竟被当作绝技叫人“欣赏”。此外,在台上时,或由检场的送上茶让演员边饮边唱等不良习惯,学习后也克服了。
总之, 舞台上一些不健康形象,通过学习后,得到了改正,这受到观众欢迎,
也使戏曲艺术得到了真正体现。
除了舞台艺术不健康形象得到改革外,在化妆上用油彩取代了土颜料,用大、中天幕和边条、 布景等取代了习惯上使用的竹廉当天幕和“出将”“入相”等马门吊幕。 在演出节目上,更是大胆尝试, 1952年从武汉移植了现代戏《血债血还》,经过一个多月排演,演出两个月共百余场,场场客满,有力地配合了当时镇反、“土改”和城市民主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时戏曲团体演出现代戏,这在全省是别开生面的创举, 受到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的好评。
“松秀班”经过学习和不断改革, 提高了演职人员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组织了“抗美援朝捐献义演”并赴黄山头参加荆江分洪工程的慰问演出,进一步改变了人们对“松秀班”的观感,各级领导部门更加强了对演员的培养。 “松秀班”改为剧团后,1950年代先后有彭化万、向华英等被选为政协委员,刘运志被选为人民代表,王天柱、 刘运志等6名演员光荣入党, 胡楚金、王天桂、王振文等还被接纳为省戏剧家协会的会员。
在这以后的几年中,剧团还大力组织对传统剧目的整理修改,改编的《反武科》赴省演出获得二等奖, 改编的《白罗衫》获得演出三等奖。
一个落后、穷困的戏曲团体,经过几年的努力,迅速改变了面貌,恢复了生机,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未完待续)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