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49|回复: 18

《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十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6 20:27: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4-11 10:54 编辑

《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十四)

2d0b6a6c0b3f92b9_edit_211946949045865.jpg

第四章万里航船

    我的脑海里常常出现一幅画面,在黄昏的草原上,一个健硕的男人骑着一匹骏马,鲜红的夕阳做了他们的背景,光线倾洒过来,男人和马,就成了一幅黑色的剪影。同样,还有另外一幅画面也常常打动我,那是在南方的水边,一群几乎赤裸的人,他们把巨大的树木推到河中,一根、两根、三根,捆扎成排,然后出发,向着遥不可知的远方。我不是摄影师,不着意传达画面的美,而只是模糊地感觉到,这样的画面,应该写满了人类认识自然、契合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勇力。吹万不同,文明的起源,在于向野马群吹响的那第一声唿哨在于望着激流中漂木时的突然出神。
    谁能想到马会成为战争的工具,谁会想到漂木会成为商旅的行船。我相信澧水上游而来的人,他们的独木舟、他们的木排顺流而下时,只是想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停泊在河流的尽头,踏上岸时,一座未来的城市便响起了微弱的心跳。以致很多个世纪过去,这座城市的人们,依然还记得他们的歌声:
    枞树围子(幺妹子嗬嗨)杉大棹哦,
    新撬木排(幺妹子嗬嗨)顺江漂,
    岸上大姐(幺妹子嗬嗨)远望我哟,
    津市回来(幺妹子嗬嗨)再看娇……
    津市是一座内河港口城市,因水而兴,发达的航运历史是它繁荣富庶的另一面写照。 曾几何时,关山之下的津市就是澧水上下往来舟楫的天然良港。至明朝中叶,号称“万户之聚”其中应当包括了云集津市的各省船舶。当时航运业的具体管理情况,因缺乏史料记载,只可于文人诗赋中略知概貌。清朝两百余年,百姓相对安居乐业,澧州人口骤增,当时交通落后,人员出行,水路第一。津市得天独厚,经济发展迅速,至清末已成九澧第一商市。随着汉口、岳州相继开埠,西方教会进入,外国资本也开始逐鹿津市。此时,澧水之滨,九个大型码头业已形成,长期来往于此的船只已有千艘之巨,各地船民长期寓居津市,设立帮口,建造会馆,畛域分明。进入民国,船运工会和行业公会成立,漂泊流浪的船运业者有了形式上的半官方组织。之后轮运业兴起,中外资本家纷纷投资成立轮船公司,澧水河中,一时轮、帆竞驶,汽笛长鸣,白帆蔽日,蔚为壮观。抗战时期,都市大多陷落,陆路阻隔,津市偏安一隅,又成为各地流亡船舶的栖身之处。此时江南战略物资输送川、渝,津市为重要通道,为救国图存,航运业者百折千回,另辟蹊径,历尽艰苦,保证物资运输的畅通,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航战”之歌。
    新中国成立初期,津市航运业者积极配合全国解放事业,从事军粮转运工作,之后,配合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献船捐股,加入国营。至此,所有旧社会的船运业者,无论老板、船主,还是船工杂役,一律脱胎换骨成为新社会船业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过上了平等、自尊的劳动生活。以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物资供应以区域分块管理,津市的物资集散功能削弱,一部分外地船舶回乡返籍,航运业的发展受到约束。
     1960年代,津市城市经济产业转型初步完成,地方工业发展迅速,航运围绕窑坡工业区建设、湘澧盐矿建设等,调整思路,开辟航路,既保障了生产生活资料和工业产品调运,同时也将内河航运拓展到沿海。1970年代,为支持农业生产,津市航运职工积极走上支农前线,运石灰、运化肥、送农资,周边县乡小船汇集津市,津市港一片繁忙。1970年代中期,竟然创造了货物吞吐和运载总量的历史之最。1980年代,改革开放方兴,陆路交通逐渐发展,航运萎缩不可遏止。除津长一线客运尚能一时抗衡外,传统的水运物资均向陆路转移。此时澧水之上,木帆船已逐渐淘汰,千帆竞驰景象不再,后起的机动驳船,除大宗农副产品尚赖其运载外,只能转向基建材料运输.1990年代以后,高速公路网陆续建成,社会生活快速运转,千年航运日落西山,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先是惨淡经营的津市航运公司破产改制,随之体量庞大的湘航津市轮运公司也轰然解体,航行了整整一百年的长沙班,最后一次鸣笛后,再也没有回来。
    这很像是一本书,读过之后便轻轻合上了,似乎所有的故事都没有发生只有阳光照耀在封面上,偶尔一阵风吹来,吹开它的扉页,一只青蝇,留下了它的指爪。而河流依旧,两岸的歌声依旧,兰草丛生的堤岸上,蝴蝶纷飞,让人联想起白帆的样子。
第一节 船与航道
一、津市的船
    民国以远,津市的物资集散基本上倚靠水运。而水运无论是大河直线运输还是小河横向集散,皆非帆船莫属。故帆运是当时的津市水运之唯一形式。民国时期,津市虽然已出现轮船,但规模不大,加之受航行条件影响,帆船仍是主要运输工具。往来于津市港的帆船种类庞杂,名目繁多。大者有本地、客籍之别;小者有大河、小河之分。
    澧水船 又称上河船,其木质好,坚固。首尾较窄,船尾高过船头,宜驶风打戗与披浪过滩,载量二三十吨。不择货种,多航行津市以上澧水干流。按其干舷甲板之高矮和满载时平板上是否走水,又可分“高平板”与“低平板”;“高跑跳”与“低跑跳”数种。
    九澧驳船 又称津市驳船。其头尾平阔,结构坚实。吃水深,稳定性好,舱容大,起卸方便。能利用风帆与摇橹自航。载量20~100吨。多航行津市以下洞庭湖区和长江、湘、资、沅、澧诸水。
IMG_20230406_201530_edit_5908976035192.jpg

▲澧水船(资料图片)

IMG_20230406_201713_edit_6009277990883.jpg

▲岩板船(徐立斌/摄)

    津市板划 船型肥短,平面阔底,无拱篷桅帆。有小棹。船体坚固,稳定性好。货物装甲板上,装卸便利,专事港口短途拨运。载量5~20吨。
    岩板船 又名呆(ai)板船。船体为木板构成,无橹。轻巧灵活,单人驾驶。深水用桨,浅水使篇。用软帆。平时以桨转向,顺风时才放舵下水。载量1~5吨。因吃水浅,故专用于小水滩河。为涔水、道水之常见。按船体肥瘦又有夹、单岩板之分。
    秋船 客籍船。结构坚固,稳性好,载量大。其因保养精细,面洁舱干,多装细货。有浏阳秋、长沙秋、邵阳秋等名目。临澧也有秋船,称夹秋船或小秋子。
    倒扒子 客籍船。又名湘壳子船。顺流浅载航行时习惯船尾朝前,以篙代舵。因而得名。船身窄长,首尾窄而翘。尾倾角小于首倾角,故而利于倒行。载量15~30吨。轻巧灵活,阻力小,易上滩。民间俗有“倒扒子,两头尖,有水上得天”的说法。有湘乡、醴陵、湘潭、长沙捞刀河等地方型。
    小驳 客籍船,又名湖南炭船。体长而窄,篷矮而坚,首尾微翘,专用于载运煤炭等粗货。有衡阳、衡山等地方型。
    乌江子 客籍船。为湘江支流沩水、乌水所行小木船。状似梭子。船体轻巧,板薄无橹。行驶以桨代舵,靠泊以篙代锚。有宁乡、武陵、湘阴等地方型。
    鸦艄船 客籍船。以艄部流线略似鸦尾而得名。宜驶风打戗。但吃水深,货舱口窄肚阔,装卸不便。有安乡、湖北等地方型。
    其他客籍船还有:长沙板驳,巴陵铲子,益阳七板子,邵阳、新化毛板,开艄,永绥北河船,靖县猫船,宝庆宝鼓子,麻阳子,辰条子,下江船,四川船,松滋摇船等。
    1960 年代以来,机帆船广泛使用,按其造船材料又分为木制、水泥、钢板三类。
    木质敞口驳 多就本地木帆船改制而成,载量15~40吨,装配柴油动力后,航速快,机动灵活,并置灯光等夜航设备,运载能力比原来提高很多。
    水泥敞口驳 船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头尾宽平,体长仓深,稳定性好,造价低廉,保养方便。但船体笨重,航速慢,使用周期短,后陆续淘汰。
    钢制甲板船 1970年代出现的新型动力船,体长且宽,头尾微翘,吃水较深,稳定性好,装卸方便,航速快,安全性强,载量30~120吨,且现代化航行设备配置齐全,是目前航运主要船舶。
    此外,目前所从事货物运输的船舶中还有本地打造的小拖轮、顶推驳船、机动渡船等。非运输船舶则有趸船、挖卵工程船、航标船等。
二、津市的航道
    津市水运航道大致有三条:(1)出津市循澧水干流而西,称澧水航道;(2)出津市穿越洞庭湖而东,称滨湖航道;(3)出津市逆松滋河、虎渡河而北,称荆江支流航道。由于山河变迁,自东晋南朝荆江南侵以来,澧水下游改道,洞庭湖变化,荆江九穴十三口出现,虎渡、松滋河形成,尤其是近数百年堵口筑堤、围湖垦殖,兴修水利,致古今航道支离漫漶,面目全非,现仅就近百年变迁大势记述如下:
    1、澧水航道
IMG_20230406_201815.jpg

▲津市航道及变化示意图

    澧水上游航道,海拔高度在500~1200米之间,河水被束缚于高山峡谷,除近百年间修筑几处闸坝外,古今变化不大。而下游航道自明代起出现河水北移现象。如澧县城南澧水洪道即康熙五十四年(1715)自伍家凹故道北徙而成;津市青龙庙及附近的石制(挡水设施)现已没入水中。明清以后,大量筑堤,河床不断增高,一些小河也因此断航。据《直隶澧州志》载,清乾隆十三年(1748)大水,管公堤冲溃,“决出旧日堤身,正与今河身等”。所谓旧日堤身,乃指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澧州知州管宗泰所筑之堤。可见百余年间,澧水淤积之甚。1949 年后,对澧水干、支流航道进行了多次整治,如1956年的普遍疏滩、炸礁、改道,1958 年的涔水疏容,1966 年渫水磨市至三江口整治,1978年澧县至小渡口的机械疏浚,1999年的平垸行洪工程等,对通航进行了改善,保证了澧水航道的畅通。澧水主要航线有:
    津市至桑植 全线353公里,经过澧县城、张公庙、停弦渡、合口、易市、石门县城、三江口、慈利县城、柳林铺、岩泊渡、大庸县城、桑植县城、巴茅溪、五道水等30多个集镇街市,其间,津市至澧县航道枯水季节水深12~15米,能通行100~200吨驳船,澧县以上航道枯水季节水深0.4~07米,可通行12~25吨小船。此段航道,有九条支流小河可通航,如两夹拦至大沙洲可通行70公里,五道水至冬瓜棚可通行17公里,桑植至润保河可通行23公里。
    津市至澧县 历史上共有4条水道。第一条逆澧水上溯14公里,经大洼、道口、宋家渡、邢家河、黄沙湾至澧县城。此航道为津澧主航道。第二条走澹水水道,从小渡口经董家堰、伍公咀、蔡家河、蔡口滩、邓家滩至澧县城,全长26公里。第三条由津市观音桥经落虹桥、大石桥、邓家滩入澹水至澧县城。第四条由津市观音桥至蔡口滩,再西行仁和铺达澧县城东。以上2~4条水道均为小河逆水丰水季节可通行200担以下木船,枯水季节只能通行岩板船和划子,明清时为津澧间盐运的安全捷径水道。后因小河及各支汊自然淤塞、围堤堵口等原因逐渐断流,航道湮灭,至解放时,仅澧水、澹水可通航。1975年小渡口和黄沙湾堵口后,澹水亦变为内河航道。
    津市至毛里湖 历史上有两条航道:其一由津市经观音港、窑坡渡、新洲、张板渡、马颈至石龟山,全长37公里,为今道。其二由津市经观音港、窑坡渡、至新洲后由孟姜垸走夹堤口、过三不管、李家铺、庙基至保河堤,此道因淤塞围垦而废置。船至石角山后还可通行毛里湖湖内航道,湖内航道线路为石龟山一保河堤一毛里湖口-西湖口-拉鱼坝-八角嘴,共24公里。如再深入,由毛里湖口至白衣镇,14公里;至石板滩,16公里;由西湖口至棠华,10公里;由拦鱼坝至渡口镇,15 公里。
    津市至官垸、余家台 其航线为津市一观音港-新洲-马颈-三不管-彭家港-毛家渡-官垸一余家台,全长49公里。此段航道三不管以上为大河顺水,三不管以下北折入松滋河,水势变化顺逆时易,小水时为逆流,大水时因澧水倒灌又变为顺水。津市解放前,该线是经观音港到红庙,至南盘口后北折,再经东港出北河口至余家台;去官垸则至南盘口后东行。1959年松澧分流,北河口、观音港围堤堵口,改走今道。
    津市至石门官渡桥 此段为道水逆行航道,其航线为津市一道口-张家滩一大岩厂-临澧县城一王家河-佘市桥-白洋湖-蚂蚁潭一官渡桥,全长107公里。津市至临漕段可常年通行30吨以下船舶,临漕县城以上可通行5吨船舶。道水河原有诸多支流可通航,后因河床自然淤塞及上游修筑水库而陆续断航。
    津市至清泥潭 此段为涔水逆行航道,其航线为小渡口-伍公咀一白杨堤一梅家港一周公渡-新河口--梦溪寺-曾家河-清泥潭,全长59公里。此线原至清泥潭后还可经竹根潭、大堰垱、羊古庄、王家厂至方石坪,1960年王家厂修建水库后,致通航流量不足,因而全部断航。而清泥潭以下航道,也因20世纪70年代伍公咀和小渡口修建节制闸,成为分段通航河道。
    澧水航道除以上主要几条外,还有渫水、溇水及其支流航道,其通航能力或大或小,均是澧水航道的主要构成来源,也是地方物资集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限于篇幅,在此不作一一详述。
    2、滨湖航道
    津市东,澧水尾闾河道属西洞庭湖水域,包括七里湖、毛里湖、目平湖,由于洞庭湖西南汇湘、资、沅、澧四水,北纳长江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分流,湖面宽广,水路四通八达。近百年来,由于各水系挟沙灌注,河床日渐淤高调蓄能力逐渐削弱,影响船舶航行。经20世纪50年代的集中整治,滨湖水道乃为之改观,但因未能统筹兼顾,伴生闸坝碍航问题。现滨湖航道主要由澧水洪道、四水连线航道及开湖航道等组成。其中津市至茅草街航线是澧水经岳阳出长江必经之道;由沅江白沙至湘阴临资口为四水连线,有滨湖咽喉航道之称;茅草街至鲇鱼口线(开湖航线)横贯洞庭湖中部,为津市入长江之捷径。其主要航线:
    津市至茅草街 此线又称澧水洪道,共97公里,为常年轮船干线航道。其线路为:津市-新洲-石龟山-羌口-蒿子港-沙河口-牛旺咀-柳林咀-南咀一茅草街。整个航道处于澧水尾闾冲积平原上,两岸为防洪大堤,航道弯窄,淤泥易变,滩多水浅,每年要挖泥以维持15米水深。因此变化颇大。1959 年以前是走安乡循松、虎洪道至茅草街,是年松澧分流,改道由新洲经夹堤口、三不管、七里湖、保河堤至茅草街;1967年又改道经张板渡、成家坡、陈迹坪、保河堤至茅草街1970年始改走现道。
    此线岔道由石龟山经剅港东行13公里可至汇口。此线至茅草街后沿藕池河北行43公里,经三仙湖、青鱼口、小北洲可至南县城。
    津市至安乡 此线为津市至安乡主要轮驳航道,河宽水深,共115公里,可常年通行300吨级轮驳船舶。此线前段78公里为澧水洪道,后段37公里为松滋河道其线路为:津市-罗家湾-肖家湾-小河口-安乡县城。1954年以前,津市至安乡水道为津市-新洲-夹堤口一三不管一彭家港一濠口-汇口一安乡,是年治理西洞庭湖,乃改走观音港、北河口、青龙窖入松滋河,经张九台至安乡。1959年松、澧分流,观音港、北河口堵口,乃走今道。1959年以前航线直入松滋河,不需绕行,相比今道要近许多,仅62 公里。
    津市至常德 此线由茅草街经杨阁老转入沅水至常德,其中德山至茅草街航道又称沅水洪道。长112公里,水量丰富,水面宽阔,可常年通航300吨级轮驳船舶其线路为:津市-茅草街-杨阁老一周文庙-苏家吉(yue)-牛鼻滩-德山一常德城。民国以前,津市至常德航道不走茅草街,只需至汇口后西行经麻河、茄子窖、牛鼻滩到达;民国时期,改走汇口经凌家滩、中和口、马家吉达常德,史称凌马航道为津常捷径水道。1959年治理西洞庭湖后,多处水道断航,始绕行今道。
    津市至常德线中含津市至汉寿航线。线路重合,不再赘述。
    津市至长沙 共有两条线路:其一为走沅江县城过丁字湾线,全长272公里,其线路为。津市--茅草街-沅江县城--甘溪港-白马寺-临资口-铜官-丁字湾--一汉矶-长沙,此线中沅江县至临资口段为四水交汇处,航道弯、窄、浅、险,为洞庭湖危险航段,有名的阎王滩、油麻潭常发生海事。该航线中,至甘溪港后向西南踅入资江,过清水潭、东关可达益阳,此段航道为12 公里。其二为走黄茅洲过濠河线,全长267公里,其线路为:津市-茅草街-黄茅洲-茶盘洲-营田-芦林潭-湘阴县城-濠河-长沙。此线由茅草街入草尾河至湘阴营田,逆湘江而达长沙,航道狭窄弯曲,多险滩,航行条件险恶。1958年以前为季节性航道,后经疏浚整治,得以常年通行。
    津市至岳阳 清朝以前,津市至岳阳航线为自津市60公里至安乡,又45公里至华容傅家圻,再穿洞庭湖105公里至巴陵,共210 公里。是时围垸未筑,洞庭为一大湖,舟行可劈波斩浪,一帆而达,但茫茫数百里无可栖止,颇有风波之险。今航线有二:其一、津市一茅草街-沅江-临资口-芦林潭-鲇鱼口-鹿角-岳阳共296公里,可通行300吨级轮驳船舶。其二,津市一茅草街-茶盘洲-鲇鱼1扁山一岳阳、共212 公里,此线经开湖航线至鲇鱼口,然后顺湘江直下岳阳,甲程与古航道相仿佛,为津、岳捷径水道。
    3、荆江支流航道
    与津市水运有关的荆江支流有三条: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
    松滋河因系荆江于旧松滋县城附近之分流而得名。清同治九年(1870),荆江新江口、沙道观两处江堤溃决,因堵塞不牢,十二年,复溃于黄金铺,遂冲成松滋河。现松滋河系松滋(马驿)、李家垴两口江流入洞庭湖的洪道。于瓦窑河入湖南后分为东、中、西三支。东支由黄金堤经安乡出午口长96公里;中支由黄金堤至张九台38公里;西支由青龙窖至毛家渡22公里;三支连线马颈至小望角,长28公里,与澧水洪道相通。
    虎渡河是荆江太平口之分流,其地因汉代有虎渡河而名虎渡堤,宋后期堤溃,遂名虎渡河。明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为保江陵大堤,开浚虎渡河,泄洪入湖,后虎渡河被松滋河部分夺占,被迫东移,现由黄山头南闸流入安乡,于小河口与松滋河合流,长41公里。
    藕池河为荆江于藕池口之分流。清咸丰二年(1852),马林铺江堤溃决,不塞至1860年冲成藕池河,分东、中、西三支。
    澧水东去,与松滋河交汇于汇口,又汇虎渡河于小河口,再汇藕池河于午口,三水成为津市北通长江,直达荆、沙、宜等地水路要道,历史上为湘鄂边经济发展、物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航线:
    津市至沙市、宜昌 共有两线。一线:津市-罗家湾-安乡县一小望角一大湖口-马坡湖-甘家厂一黄金堤-南平镇一黑狗垱--弥市-太平口--沙市。此线沿澧水洪道出罗家湾,逆松、虎洪道至安乡,再循松滋河东支北上而达沙市,共252公里。此线除津市至安乡段可常年通航外,其余段仅丰水季节可以通航。二线津市-新洲-马颈一毛家渡-汇口一张九台一夹夹一青龙窖一黄金堤-太平口一沙市。此线为帆船季节性航道,每年仅丰水季节可通航,共171公里,与一线相异主要在湖南省内,因不南踅安乡,故里程较为节约。经松、虎洪道进入湖北后,凭借荆江水道,自沙市东返22公里可至公安县城(陡湖堤);西行经枝江、松滋、宜都,152公里可达宜昌。走一线亦可在南平镇分道,在松滋河经蒲田咀、沙道观入荆江,过大口、松滋口、枝城、宜都直达宜昌,全程为 354 公里。
    津市至石首 此线为津市-茅草街-南县-梅田湖-老三咀一藕池镇一藕池口一石首,全长206公里。民国及以前,津市去石首,轮帆均走三仙湖沿藕池河中支或西支出藕池口,为常通航道,后因藕池河流量减少,淤积严重,改为季节性航道。
    津市去湖北航路各时都有变化,明清时去公安,由澧水东下至观音港即向东北折,至四水口北折入小河即可到达;去松滋则至四水口后沿虎渡河入长江,然后向西北溯江而达。另外经金雀咀、中和梁、五方咀、花畹岗,沿虎渡河北出长江达沙市、宜昌,为当时川盐入湘之要道。民国时去沙、宜,走观音港出北河口逆松滋河西支北上,于黑狗垱入虎渡河出太平口,为当时的黄金水道。若遇大水,从小渡口入涔水经梅家港出永镇河入松滋河西支出太平口,则为季节性捷径。抗战时期,太平、藕池二口不能通航,船民们又于松滋河开辟一条通宜昌的新航线,其线路为:津市-红庙-东港-瓦窑河-黄金堤-公安县一斑竹垱一米积台一沙道观-杨林市-松滋县-枝江一宜都一花套一宜昌,共255公里。该航线因弯多水浅,不能行驶大吨位轮驳,且其末段易遭日寇袭扰,只能聊为补充。
    ......待续。
640-1_edit_58466693969569.jpg



wKgBs1hh36yAJ2FBAAykIfM5XJM339_edit_17318774553070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6 20: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6 21:04: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6 21: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6 21:40: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6 22:16: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佳作,学习欣赏,为您点赞!顺祝春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7 07:07: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汉平 发表于 2023-4-6 20:49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谢谢张老师的首席支持与点评点赞!遥祝老师平安健康,美好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7 07:09: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月同修 发表于 2023-4-6 21:04
欣赏佳作,为你点赞!

谢谢日月同修老师的支持与点评点赞!遥祝老师平安健康,美好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7 07:10: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若水 发表于 2023-4-6 21:35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谢谢会长林主席的支持与点评点赞!遥祝主席平安健康,美好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7 07:11: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蔡业广 发表于 2023-4-6 21:40
欣赏佳作,为你点赞!

谢谢蔡校长的支持与点评点赞!遥祝老师平安健康,美好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22:45 , Processed in 0.0414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