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4-7 11:43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影像卷)》连载(七)
《世纪回眸》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津市设邮政自办分局,开常德范围内先河,隶岳州关税务司。清宣统三年(1911),分局改支局,隶常德副邮界邮政分局。辛亥革命后,易名为中华邮政分局,隶长沙府分局。1914年,津市邮政局列省属二等邮局,为常德唯一最高等级邮局。至 1929 年,其被已定为省内六个甲级局之一。
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为民国时期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制度,其特征是以户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设户长;十户为一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长。保长兼任国民学校校长和壮丁队队长。1938 年,澧县废区扩乡,津市由澧县第二区改为津市镇,划出两乡,保留市区,设镇公所,张平任津市镇长,镇以下划分为14保,196 甲,共计 4320 户,21424 人。第六保辖区为观音桥至太子庙,图中曾保长叫曾庆鸣,或为正中穿中山服者。1950年7月,市人民政府根据湖南省委取消保甲制度的指示市区改设居民委员会,郊区设窑坡、阳由、复兴、护市4个乡。至此,津市保甲制度宣告废止。
▲津市镇第六保全体同人与曾保长留别摄影(摄于1937年)
津市轧花厂 津市轧花厂是境内第一家省属企业,是湖南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机械轧花厂。1932年,省建设厅实行棉场合作计划,拨洋4万元给棉业实验场采购优良棉种 6800 余担,给滨湖各县贷放,成立合作棉场,由棉场在津市设立轧花厂。轧花厂旋在关庙街租赁伍葆元私宅,装置机械,设立车间。1933年,厂迁至汪家桥下首,新建车间、仓库、办公楼及宿舍,面貌焕然一新。1935年洪灾,工厂无花可轧。1942 年又遇火灾,损失尤惨。1943年日军南下,轧花机被日军焚毁大半,工厂遂成颓势,一蹶不振,1949 年以后才重获新生。
▲津市轧花厂同仁合影(摄于1932年,韩川/供图)
▲湖南棉业试验场讨论会(摄于1933年,韩川/供图)
▲津市轧花厂收花所收购棉花(摄于1932年,韩川/供图)
▲津市轧花厂轧花车间(摄于1932年,韩川/供图)
▲津市轧花厂搬迁后全景(摄于1934年,韩川/供图)
新华工厂 1942年7月,浙江铁工厂(抗战初期在浙江丽水建立的一家兵工厂)因日军犯境,被迫疏散机器,遣散工人,停办工厂。该厂地下党员李群、高培勋、仇甬夫等人决定转移内地,另谋出路。是年7月,仇甬夫率5人从浙江龙泉出发,徒步行走2千多里,在衡阳与先期到达的李群会合,于1942 年冬辗转来到津市,先在新洲皮家台建起简陋的弹棉机厂,后迁到津市油榨街,更名为新华制造弹棉机器工厂(简称“新华工厂”)。1943年5月1日,工厂正式投产。有6尺旧车床1台,生产“星球牌”人力弹花机,兼营机械修理。1944年4月,新华工厂党支部成立,李群任书记,高培勋任组织委员,仇甬夫任宣传委员,并借鉴浙江铁工厂地下党组织的经验,秘密组织起读书会、识字班,以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从中吸收优秀人员入党。该党支部成为津市在抗日战争时期唯一坚持下来开展活动的党的基层组织。
▲新华工厂部分创建者左起:张勤、高培勋、李群、贾劲生、仇甬夫。(津市党史办/供图)
▲新华工厂生产的“星球牌”弹花机倚靠滨湖棉区的市场优势,抗战胜利后业务一度兴盛,产品畅销省内外。职工由最初的10来人发展到40多人。(摄于1946年3月29日,津市党史办/供图)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