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津市解放初期的演剧宣传活动
作者:周文仁
我是1949年自动脱离旧银行, 从南京回到津市的。在南京总行时就亲耳听到从解放区归来的同事谈起共产党、解放军秋毫无犯的事例, 回到家乡后, 受到袁生玉、詹苍云等同志的影响,便积极投入了津市的迎接解放活动, 暗地张贴和寄送解放军布告、 《约法三章》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并劝说商店老板不要疏散资财,安心经营维护市场秩序,参加这些宣传活动,心情十分喜悦。
1949年8月4日建立人民政权后, 在市委李明忠、魏子文领导下,“津市人民戏剧音乐社”成立,向市民进行宣传教育。詹苍云任社长,我为歌话剧部、 京剧部负责人。全部参加人员均系业余,并无丝毫报酬。 社址设在“津市日报社”临街楼上。
当时我们正处“而立”之年,目睹解放时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心头爆发不可遏止的革命激情, 在短短的20天时间里便聚合了近百人,排练演出了大型歌剧《白毛女》和大型京剧《九件衣》。当时在财力上两手空空,没有剧本,大家便分头抄写,没有资金,大家便分头筹募, 没有镜片大家分头找废物代用, 并自己动手制作。 我们夜以继日地工作, 哪里有什么上班和下班。除了供应白开水外, 肚子饿了,导演一声令下,大家回去吃饭,来去时间只限一小时。 排戏经常排到深夜,地点有时在报社(旧时叫财神殿),有时在豫章完小(江西会馆)。《白毛女》伴奏乐队请的是当时驻津人民解放军480团文工队, 我们合作良好。
我们演《白毛女》和《九件衣》两个大戏,因季节不对,寒暑颠倒,对演员是一次强烈的耐性考验和适应性锻炼。演出《白毛女》时, 我担任执行导演, 并扮演剧中杨白劳一角。 当时正当夏秋之交,炎天酷暑, 而剧中却是“北风吹, 雪花飘”的严冬。我穿一身破烂厚实的棉衣裤, 扮演黄世仁之母的李明穿着皮袄, 扮狗腿子穆仁智的易国栋穿的长皮袍, 一场戏演下来浑身汗湿成水。特别是演到第四天时,津市大水上街,那时未修大堤,市面顿成泽国。演出地点在夹街的“众乐戏院”,舞台也被大水浸泡了几天。水退后,为了满足观众的热烈要求,我们不等舞台晾干,立即继续演出。有一场戏是我饰演杨白劳服卤水自杀躺在地上(湿透了的舞台木板上), 饰演喜儿的王月华(当时王在津兰医院工作,演前喜儿:后喜儿由陈淑兰老师扮演)扑在我身上痛哭,有一段较长的歌词,要唱十多分钟。 我一动也不能动, 内部汗流胸背, 外部湿地浸入,温差极大,真是“内外交困”,表里夹攻, 难受极了。我一下场,就由津兰医院的医生、护士打强心针和喂药, 保障我在下场执行“舞台监督”的职责和次日能坚持继续上演。其他演员也大多如此, 这样才顺利地演出了7天。
我们演出多场大型京剧《九件衣》时, 正是春节前后,大雪飞扬,数九寒天,而扮演申大成的熊佐泉(已故)要打着赤膊, 插标绑赴法场:我演花二,只穿一件绸料单褶子, 是要有股精神支持的。 那时司鼓的, 前面是车长津,并兼演了一角;申大成一角被杀后,后面由熊佐泉司鼓。 服装行头是前台负责人易伯(易国栋之父)借给我们的。 那时有个职业剧团因亏本,把衣箱抵押在前台。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1950年夏,我与我儿时演戏的老搭档余剑林(现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执教)联合执导了吴祖光的大型话剧《野猪林》。 我主演林冲, 余扮演陆谦,戏虽不多,反派演来入木三分, 甚获好评。 李西园(现在常德师范执教)演鲁智深, 吴传新演高俅,李俊华演高衡内, 周乃珍演林娘子,李法端演董超。演出地点在后街“白宫戏院”。 当时周兆源还为我们拍了许多剧照。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几十年的业余演出剧照全被抄走, 包括抗日战争时期与四大戏剧家之一的熊佛西和一些名噪全国的电影明星的合照,颇令人惋惜。
同年和次年在正街(老商业局)隔壁的一个火场内,演出过几天京剧。我与夏业章等演过《龙凤呈祥》,与雷鸣春、杨丽娟(均作古)等演过《审头刺汤》,与周梅艳(职业京剧演员)演过《打渔杀家》,与吴波卿等演过《黄鹤楼》,等等,以上,是为了迎接第二野战军过境和抗美援朝而义演的。
1951年人民银行组织储蓄宣传晚会。我与当时正在津市演出的“沙市京剧团”周东洋(较有名气的下海演员, 是个跛子)合演了《仁贵回窑》。我演薛仁贵,由银行的小通讯员周运才演薛丁山。 一折戏三个人,三个人都姓周,当时被人们都戏称为“周家班”。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