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江西码头、义渡的起源
作者:黄友义
江西码头, 即观音桥码头(今轮渡码头),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津市士民倡建五通庙、大码头、汤家卷3处义渡。昔日的大码头, 包括观音桥一带,为津市最热闹街段,清人曾有“绿酒红灯大码头”的描绘。 观音桥又处于市中心,是南北两岸过渡的必经之地, 每天南来北往过渡者川流不息。摆渡由南岸私人板划操纵, 无钱休想过河。 每遇洪水季节,过河费比平时超出数倍。有时水大,南北两岸过渡中断,来往行人只是望河兴叹。当时“江西会馆”在津市人多店多,财力大,又乐善好施,对公益事业义不容辞。面对过渡中的问题,便积极主动筹划兴建义渡。 当商定以观音桥码头为义渡地点时,这引起了私人板划船主反对,几乎发生械斗, 幸好本地人极力支持,械斗才得以避免。 “江西帮”行好事,事件得以平息。码头初为毛岩所垒,比较狭窄。因是“江西帮”所建,称呼“江西码头”,并树立界碑,以防外人侵占。1914年“江西会馆”主持人喻瑞辉、王芝九、雷洪盛、熊良臣、聂春华、吴少梅等发起改建南北两岸码头的行动,码头用青石岩砌成,较原码头平整宽敞。1930年津市大水,“江西码头”南北两岸均被洪水冲毁,为修复码头,当时“江西帮”领头人李子洁、胡彬生、聂畅和、喻兰生、黄绥来、王紫芝、王德成、王兴财等成立修建会, 由杨汇川(隆兴和药号大管事)负责总监修,采用丁字湾麻石精工建造,南北两岸码头,历时一年建成。 为便于待渡者歇憩,还在南岸码头上建立了一座“豫章亭”因系江西籍人所建, 故得此名。 “豫章亭” 三字是津市名书法家黄镜如所书(福泰瑞油盐号老板),亭为两层木石结构,梁柱有雕刻彩绘, 亭侧有杨柳数棵, 临流迎风,傍绿席荫,环境颇称清雅。亭上下内外有楹联,分别为:
道出荆沙,区连鼎朗;庭芬兰芷,荫合便楠。
晚道人归沙岛外:收帆风停浪花中。
立定脚跟遵大道:放开眼孔看行人。
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实施焦土抗战,下令所有公路,桥架、码头一律毁掉。 “江西码头”遂遭挖毁。抗战胜利后,1946年,码头被修复,焕然一新。
江西义渡码头建成后,由“江西帮”南、吉、临、瑞、抚5府的南,吉、临各备渡船两艘,瑞、抚两府共备两艘,共计8艘,常年4条船在河上摆渡,4条船在岸上修理备用。渡船分壹号归南府(南昌,南货、估衣);贰号归吉府(吉安布匹、南货);叁号归抚府(临江,药业):肆号归瑞、抚府(瑞州、抚州, 金银业油业、纸炭业)。 总管由杨汇川负责。船只修理及其他费用,由各府按自管船号承担每条船雇请1人住在船上看管,行驶时掌舵,划浆由坐船的青壮年人负责, 不给过河费。遇有红白喜事过渡, 则略给船上舵工一点钱。 每天摆渡时间从凌晨到更前止,风雨无阻。每遇洪水季节,照常行驶。 义渡不仅方便了南北两岸过渡者还较以往安全, 再也不受板划过渡的卡索。有时私人划子争过渡人,往往靠近“江西码头”招客,常与渡船掌舵人发生争吵,但因害怕“江西帮”人多势大,日停靠在义渡下首,南岸则停靠襄阳街码头。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