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4-16 11:39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十六)
第四章《万里航船》
第二节 航运简史
二、轮船运输 1.轮运组织 光绪廿四年(1898),湖南绅士蒋德钧等发起内河轮船运输,是为湖南轮运之始。光绪廿五年(1899),岳州开埠,外轮始航岳阳。光绪廿八(1902)、廿九年(1903)“中英马凯条约”“中日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相继签订,长沙定为通商口岸,于是英日各公司轮船纵横湘、汉。时省内少数进步人士,痛感利权旁落,纷纷出资集股或购轮、或造轮,开展内河轮运,长潭、长常、长津航路次第开辟。宣统元年(1909)湘北大水,为赈饥,清政府租英商太古轮船公司蒸汽轮一艘,载米,由长沙驶津是为津市出现的第一艘轮船。 1917年,长沙日星昌绸布店老板吴伯熙,购得太古公司汽轮一艘,取名“通和”(即前次赈饥送米船),航行长津一线,从事客货运输。同时,长沙人王桂生。以一艘柴油动力浅水轮“快利”号,开辟津漕航路。继又有津市商人购一艘以木柴为燃料的蒸汽轮“津澧”号,往来于津市、澧县。此后,轮船日多,航线渐广,从事轮运的企业乃纷纷出现。其或合营或独资,或公司或轮局,形式不同,名目各一其航政均属交通部长江区航政局管理。该局在长沙、常德设有办事处,行驶长津线的轮船属长沙办事处,行驶常津线属常德办事处,船籍归属,以此为准。 当时,津市乃湘西北重要商埠,各轮局、公司竞相来此设立机构。自1921年设“六轮公司”开始,干津市设立的轮运机构先后有12家。此外,外国公司如英商怡和洋行、日商日清汽船会社、戴生昌轮船局等,也派船或设立机构来津参与竞争(直至抗战爆发始退出)。1956年,各轮局、公司重新进行组合,后经社会主义改造,乃由私营、公私合营而国营,最后统一于湖南省航运厅轮运局。 六轮公司 1916年,长沙商人吴伯熙在长沙开设日星昌绸布店,时常至上海、汉口等处购货。当时长沙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有一艘轮船在长沙,经上海太古公司介绍,将此船售与吴伯熙,取名为“通和轮”。开始行驶长沙到津市一线,以带拖民船为主。1919 年年遂自制拖驳,开始客货两用,行驶津市一线,由于经营独揽,别无他轮竞争,因此业务兴旺,发展较快,经济效益很好。同年有益阳矿山郭梅舫、张司耀等人合资购买轮船一艘,定名为“新安庆”,也行驶津市到长沙。尔后又有周友成、杨广元等共同购买“新安轮”“新安泰轮”和“长泰轮”,于1921年在长沙联合成立了六轮公司,津市设分公司。其股东为吴伯熙、王桂生、张师佑、郭梅舫、杨广元、周友成等六人,当时他们分别拥有“通和”“通泰”“长泰”“新安泰”“新鸿安”“新安庆”六艘轮船,故名“六轮”。总公司设长沙,负责人王桂生。津市负责人为杨广元。主要经营长津线客货运输,1923年改组。 长津公司 1923年,由原“六轮公司”改组而成,长津公司在原有六艘轮船的基础上,增置“强华”“长安”“新永主”三艘轮船,成九轮八拖,并于长沙、安乡、津市设置趸船,航线也拓展为长津、津沙、津宜、津澧四条。由于长津公司业务兴旺,垄断了津、长航运权,在货运价目上经常上涨,引起津市货主客商的不满。这时有浏阳秋船卢东海等发起,与津市部分大商人合资组成福利公司,购买两艘轮船,定名为“鑫盛轮”及“杨子轮”,又租货轮两艘,行驶津市至长沙间,班次与长津公司相同。1923 由于竞争,互不相让,因而双方导致亏本。后由津市商会出面与长津公司商洽,长津公司主动提出两方合作,将运费降低,改为一家公司经营,定名为长津福利联合公司。1924年又改组为长津轮驳股份有限公司。长沙为总公司,由王桂生负责。嗣后又成立董事会,董事长为郭梅舫、副董事长为胡德彪(津市商人)。这时拥有轮船12艘,拖驳12只,汽船2只,津市设分公司,经理黄庭瑞,副经理张司耀,营业日趋兴旺。仅一年多时间,将两公司所负债务全部还清,货运费也合理调整趋向稳定,按照长江航运局规定价格计算。航行班次,按时行驶,客货两用,班期稳定,两地客商满意,群众称便。 1943年,日寇侵犯长沙,长津两地轮船损失殆尽,只有津市仅存轮船两艘,长津公司全部财产只剩下20%左右。处于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津市由黄庭瑞主持,将长途改为短途行驶,仅开设津市至毓德铺、津市至澧县两地轮班,借以维持员工生活。 1944年,长沙公司负责人王桂生等来津,与常德鸿安公司、民众公司、津澧轮船公司合作,改名为“湘西轮船公司”,增设津市至常德航线。当时长沙仍在日寇盘踞占领下,长津班不能开航。1945年8月,日寇投降,公司迁移长沙,业务各自分开,恢复长津轮驳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将打沉的轮船打捞,重新修理,所有轮船集中,向长江下游开放,行驶长沙到武汉、长沙到津市、津市到湖北沙市、宜昌等处班次,接着又与四川民生公司签订联营合同,开展长江一带航运,业务蒸蒸日上,逐步获得发展,并召回失业员工。1946年3月,复改组为“湘西航轮联合局”;1948年拆伙恢复原名,公司后来发展至14轮、14拖,津市仍为分公司。其经理先后有杨广元、周友成、杨寿田、黄廷瑞。 1949年7月及以后,津市、长沙相继解放,所有轮驳船只,均投入支前运输,后又运送军粮物资等。由于海损过大,1951年长津公司在赔偿债务外,其余资产全部交公私合营新湘轮船公司经营。 太古公司 由英国商人所办,总公司设汉口,1931年在津市设立分公司,津市商人张锐泉为经理。主要经营津市至汉口货运,经常往来其间的轮船为“株洲”“城步”二轮。1941年因战争导致航路中断,遂停办。 福利公司 1939年,经浏阳秋船老板卢东海、卢俊义、柳锡凡等发起,由退出长津公司的张友金等邀集津市人孟体仁、胡德彪、张思佑等集资组成,经理为张友金,董事长为胡德彪。有“杨子”“鑫盛”“鑫利”轮三艘,经营长津线客货运输。1941年,因股东意见分歧抽走资金,加之与其他公司拼班竞争亏损甚巨,经营已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经津市商会斡旋,乃与长津公司合并。 省建设厅航轮管理处 1938年初,湖南省建设厅按敌产接收戴生昌轮船局后,以官办形式组建。在津市、安乡设立办事处,津市办事处主任为刘铁尊。有四轮四拖经营长津、津宜两线客货运输,因亏损过大,于1942年停办。 国营招商局 于1942年初在津市设立办事处,以所属1~5号小型轮船及租用“民众公司”轮船经营长沙、衡阳至津市的货运业务。 津澧商轮局 1943年常德会战,轮驳毁损严重,战后为保证军民物资运输航政处除动员抢修被损船只外,并要求利用现存船只组织开展运输。当时,停泊在津的“鑫盛”“江永”“馥记2号”三轮船老板李登科、宫幼泉、邵植钦遂组建此局,以邵为经理。经营津澧、津常、津桃、津毓(德铺)等线客货运输。1945年6月并入湘西航轮联合局。 湘西航轮联合局 为常德会战后,民众、长津、福利、宏安、津澧、和济.富利七公司联合组成。其时,因省内外残存轮驳集中在津市、常德一带,公司多船舶杂,为避免业务摩擦,故采取联合。当时有轮船12艘,拖船、货驳6艘。王毓麟为总经理,津市、常德设分局,津市分局经理黄廷瑞。津市分局主要经营津常津澧、津桃、津毓四线客货运输。总局抗战胜利后迁长沙,改组为“湘西航轮股份有限公司”,在汉口、常德、津市设分公司,津市分公司航线为津汉、津沙、津宜、津澧四条。该公司后因亏损大、意见分歧,于1948年3月拆伙。 新中公司 1946年成立于长沙,为一谭姓军官独资经营。1947年于津市设分公司,经理陈绍卿。有八轮八拖,经营长津线客货运输,1948年因经营不善倒闭。 湘津汽船公司 成立于1953年,为军粮转运处结束后,由彭孝、甘仁、李登科等就其船舶改组而成,总公司设长沙,津市为分公司。张瑶如为董事长,李登科为总经理,吴菊初为津市分公司经理,经营长津线客货运输。后购置“湘津”轮,1954年公私合营并入湘江公司。 新湘公司 1951年9月,由长津公司等12家轮船公司联合组成,为公私合营性质。总公司设长沙,总经理孟毅臣。津市设分公司,经理师银阶,经营长津线客货运输,1952年底并入国营轮运公司。 湘江公司 1954年由湘津汽船公司等几家合并组成,为公私合营性质,公司总部设长沙,津市设分公司。1956 年转入省航运厅轮运局。 湖南省航运局津市办事处 湖南省航运局1951年7月于津市设立的办事机构,初名“国营湖南航业公司津市办事处”9月更名为“湖南省轮船公司津市办事处”1952年精简机构,政企合一,又更名为“湖南省人民政府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津市办事处”;1953年9月,将“湖南省民船联合运输社津市分社”并入,并代管大庸、慈利、石门三县帆船管理站,1954年增加代管临澧帆船管理站;1955年改名“湖南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津市办事处”;1956年1月又改名“湖南省航运厅轮船运输局津市办事处”,当年2月转入搬运工人245人,增设装卸大队;1958年省航运厅撤销,成立交通厅,复更名为“湖南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津市办事处”简称“湖南省航运局津市办事处”。“文革”期间,其名称随上级机构变化,曾加挂“革命委员会”等诸多称谓,1978年始复旧称。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港航分管、政企分家,更名为“湖南省航运公司津市分公司”,另成立“津市港埠公司”。 2.客货运输 抗战以前,津市轮运多是客货混装,航线较多,仅津长、津常为定期航线,时间比较稳定,其余均为不定期航线,开班与否,取决于水情与货源。抗战初期,长江下游地区沦陷,流亡轮驳多集于津、常一带,继之武汉失守,长江水运中断,经津市至宜昌成为大后方物资进出通道,津市轮运曾繁盛一时。后来沙市、宜昌沦陷,日军封锁长江,津沙、津宜线相继中断,长津线也因几次会战时通时阻,轮运航线转向常、桃。1943年常德会战后,城阙成灰,轮运业务清淡,各轮运公司转向联合,开辟津毓、津黄(金堤)、津桃(源)等新线,轮运业可谓相扶于途惨淡经营。抗战胜利后,流亡驳船返籍,本省公司迁长,本地船运企业改组重建,增补船只,调整航线,至1947年,战前航线方渐次恢复。其主要线路有: 津长班 战前主要由长津公司经营,起津市迄长沙,隔日一班,逢双日上午7时由津市开出,单日上午6时由长沙开出。抗战期间为大后方物资进出通道,虽屡因战事停航,但仍坚持不辍。抗战胜利后,由湘西航轮联合局为主经营此航班,仍为隔日一班;后新中公司亦参与运营,为每日对开一班。1948年新中公司倒闭,此线仍由恢复旧称的长津公司经营。 津常班 起津市迄常德,战前由无公司之属的“津市”“安乡”“朗江”“裕顺”四轮轮流承运。每两日一班,津市下午2时开出,次日拂晓至常德,常德上午8时开出,次日上午达津市。1943年后,因商市西移桃源,此线西延至桃源,成为直达桃源航班,1945 年后恢复原航线。 津澧班 短途不定期航班,开航于1917年,每日往返一次。先后行驶此线者有“快利”“飞鸿”“津澧”“郢平”诸轮。抗战时期因公路破坏,此线航运大为繁忙,津澧商轮局、滨湖轮局及部分单艘轮船都参与经营,航班由战前的每日一班增至三四班。战后恢复正常。 津安班 津市至安乡,此线为传统航线,抗战前以长津公司为主经营。抗战时期因战事影响,成不定期航班。当时经营此线的除长津公司外,还有民众公司及部分流亡于津的轮船。 津沙班 津市至沙市,战前由长津公司经营,属不定期航班。通航时间为每年丰水期的5月至9月,开航时为隔日班,津市开船为晚上12点,次日下午抵沙市。 津宜班 津市至宜昌,战前由长津公司经营,1932年开航,属不定期航班。受内河水流影响,此线与沙市相同,常驶船只为“强华”“重庆”“通和”号。战后长津公司在宜昌设分公司,恢复津沙、津宜定期航班(津沙四天一班,津宜两天一班),并与卢作孚的民生轮船公司合作,长津公司所运物资集中于沙市后由其转运入川。1948年,津市联安运输行也曾开津沙线航班,投入一艘“联安”轮运行。 津汉班 津市至汉口,战前由英商太古公司经营,为不定期货运航班。班次视货源而定,主要载入煤油和运出桐油。 津毓班 此线于抗战末期的1944年开辟,为津长线中新辟的备用航路,此线所运客货至汉寿县毓德铺镇后,改为陆路,经三堂街、江石坪、荣坪、道林、再由靳江小河入湘江,可北上长沙或南下湘潭,以绕开益阳、沅江等日军活动区。抗战胜利后,此航线停航。 津黄班 此线于1945年七月开航,终点为湖北石首县黄金堤,水路 60公里。由湘西航轮联合局“楚大”轮行驶,每天一班,当日往返。 津草班 此线为抗战末期1945年初开辟的临时航班,终点为沅江草尾镇,由湘西航轮联合局“鑫盛”轮行驶此线,两天一班。抗战胜利后停止。 3.津市解放后的轮运 20世纪50年代的轮运,在初期军粮转运结束后,各公司进行了新的组合。1950年开始,湘津、新湘、湘江与国营航业公司相继于津市设分公司或办事处。五十年代前期,津市轮运为此四家公司营运,此时各传统航班先后恢复,并新辟津市至梦溪航线。1953年实行客货分运,长津线首改客班为快班,其时航班有: 津市至常德 隔日班,1950年开航,1960年停航。 津市至安乡 隔日班,1950年开航,1960年以后改为不定期航班,1990年以后停航。 津市至沙市 每日对开,1953年开航,与湖北航班对开,1960年停开。 津市至澧县 每日两班,1950年开航,汽车运输恢复后停航。 津市至梦溪 不定期班,1953年开航,不久停航。 津市至汉口 不定期货班。 1956年后,全省轮船公司并入省航运厅轮运局,津市分公司也随之并入其驻津办事处,此后津市轮运乃由省航运厅轮运局驻津办事处统一营运。五十年代末由于治理西洞庭湖与淞澧分流,河道发生变化,津长线也改由七里湖经澧水洪道直下茅草街,不再经过安乡。津常客班则因绕道沅江杨阁老、加之汽车运输已经方便而停航。六十年代,津沙、津安线因水小只能于洪水期开航而改为不定期航班。常年客运定期航班仅余津长一线。 1984年,改革开放方兴,人员流动更加活跃,后因公路客运班次的增加,便捷的汽车又成津市人出行的另一种选择。轮船公司因时制宜,增加长沙快班。快班上设施完备,辟有棋牌室和电视,且在时间上作了巧妙的安排;晚五点上船,翌日早晨抵达。也就是一晚的时间,乘客可睡可玩,各自选择。于是,因公因私出行,津市人仍愿选择乘船。此时客运航班情况是: 津长线慢班 每天一班,早晨4点由津开出,当晚23时抵长沙。 津长线快班 隔天一班,逢单日17时由津开出,次日上午抵长沙。 津安线 洪水期客班,每日下午由津市开出,傍晚抵达安乡。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津市的客运航班最为鼎盛时期,虽然常年仅存津长一条航线,但每年的客运人数仍达百万左右,是1950年代初期的5~10倍。当时,乘船出行已是津市人甚至是澧水周边区县人民生活中的一个常态。昔日的候轮厅早已焕然一新,七层楼高的大厦如图腾般的矗立在码头之上。因修了防洪大堤,人们乘船需从候轮厅的二楼途经一道天桥走下河边的趸船。人们提箱携包,从天桥上走过时,有如走向飞机舷梯,自有一番惬意。 这时的澧水,因上游多处拦坝,早已断了帆影。水岸沿线码头日渐减少,河面上仅过往些三三两两的驳船,长沙客班也就成了澧水河上独领风骚的景致了。 20世纪90年代,常德至长沙高速公路开通,津市至长沙的行程由原来的8小时缩短为4小时。改革开放的提速,人们视时间为金钱,多数人选择了乘车。为改变航运颓势,轮运公司又想法从俄罗斯购进飞艇从事津长线客运,这种在水面上如同风驰电掣般的交通工具一经出现,便吸引了津市人的眼球。它不仅在时间上与乘坐高速客车等同,更有那一片水帘般飞溅的浪花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一时间,人们乘坐快艇趋之若鹜。眼见生意热火,市邮电局也购置两艘飞艇加入竞争。但好景不长,一天一个班次且在价格上高于乘车的弊端终显出水运的劣势。俄罗斯快艇在营运几年后终于偃旗息鼓。 最后一班客轮停航于2008年,距离1909年蒸汽船首航津市,刚好是一个世纪。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