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336|回复: 10

【序录】拙著《荆楚风》两序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19 05: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梦初序
2011年6月

       风者,气也(《庄子·齐物论》云“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所以动物,所以摇情,所以易俗,所以感人者也,故有“风光”“风物”“风情”“风骨”“风神”“风教”……“土风”“世风”“民风”“吏风”“文风” “诗风”……之云云。孔圣删诗,首言“国风”,则文艺礼俗之风气有地域之别明矣。然三百篇中十五国风独不及荆楚,不得不令楚人抱憾。
      今毛君先金取沅澧民间歌谣习俗,依儿时乡里亲所见闻,佐以网络,证以实勘,广征博引,钩隐搜遗,且叙且论,都成一集,名之曰《荆楚风》,揣其情,有以补《诗经》之缺者耶?作者人虽不敢比圣贤,但“系一国之风”“察四方之变”之微意存焉;文虽不敢比诗骚,然描山川风物,纪民情俚俗之功用一焉。昔归有光序五岳山人前集有云:“荆楚自昔多文人,左氏之传,荀卿之论,屈子之骚,庄周之篇,皆楚人也。”千年流风,余韵延绵,绳绳继继,代有人出,至于今者,先金君其一也。
       先金君生长涔澧之间,正宗南楚之产者。幼即游戏乡里,熟稔人情习俗;长则仕宦常德,周游全国各地,参阅异域风情,于是荆楚之风愈显,乡土之情日深。硪歌灯舞,情词小调,不禁流走笔端;排工号子,车水乐章,自然涌来案头;《哭嫁歌》《姜女谣》乃至《劝亡词》《灶王经》亦逡巡而至,纤悉必备,大有纵横驰目,一览千里之概,可称荆楚腹地乡风土俗之大观也。
       读是书,可以知历史、识礼数、厚人伦、美教化。“常德龙灯有布龙、草龙、夜龙、板龙四种”,“重阳节在明代曾称女儿节”,“春节是民国后才开始叫的”,是史在也;团年须忌口,做菜有象征,哭嫁有伴女,丧葬请道士,上梁唱吉词,是礼在也;清明扫墓,七月祭鬼,中秋团圆,正月拜年,尊老爱幼,重生奠亡,是人伦也;“夫妻双双要恩爱,恩恩爱爱去发财。公公婆婆要孝顺,兄弟姑嫂要尊敬。见人说话留三分,无事莫把是非生”,是教化也。至若《年关话年粑》《石公桥的年》,清新幽默,煞是好玩,少年心性,感人至深,颇有鲁迅《闰土》之妙;《涔阳糍浆》《作坊溢香米面油》《八仙高擎栋梁来》,细录櫑子、碓磈等器具,精描打糍粑、整大米、榨菜油之过程,极尽工巧,又具刘禹锡《机汲记》之奇。更有五句子情歌、《灯草花儿黄》《单身汉歌》《十叹》《散花词》等,或劝勤劝善,或赞爱赞美,足令研读者赏心悦目,升华精神。
       先金君本官人,上大学前即已当过大队干部,七七年考入大学,一直是吾辈班长。毕业旋又执事于政坛,先后出任常德市供销社副主任、农垦局长、乡镇企业局长、市委副秘书长等职,在经济部门担任“一把手”十余年,正值体制改革“摸着石头过河”,乱象横生,贪腐遍地,然君夙兴夜寐,殚精竭虑而未尝为一己谋也,工薪之外,虽毫厘而不取。此诚何风哉?岂非荆楚风之正、之美者耶!
      夫君抱忠爱之忱,持敦厚之本,以耳顺退职之年,专其研矻征考之力,索古今礼俗之奥秘,振幽潜未发之光辉,放厥词于三湘七泽间,备贞淫而该正变,觇得失而考盛衰,其在斯文乎!其在斯人乎!
      辛卯夏谨识于武陵白马湖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资深教授)


自序
2011年7月1日
   
    《荆楚风》这本解读常德民俗的书,是继《涔澧月》之后我的第二本博客散文集,这几十篇文章均选自我的新浪博客“民俗天地”栏目。常德本土的民间歌谣、民间灯舞、节庆习俗、婚丧礼仪、传统美食、涔阳故事和姓氏繁衍,可从中窥见一斑。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广大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而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常德民俗,也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于人民,又深藏在人民之中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我不是民俗专家,充其量也只能算一个业余的民俗文化爱好者。因此,我记录和撰写的有关本土民俗的文章,完全是兴之所至随手拈来,随心所欲自然成篇,根本没有什么写作计划,也没有依照什么民俗体系,更没有规范的文章体裁,即使偶尔成篇并有几点见解,也是孤陋寡闻,挂一漏万,甚至是班门弄斧。
      如果说《荆楚风》有一点作用的话,那就是她将那些渐行渐远而不再生的东西止住了脚步,为《常德民俗志》众多的空白填了一空。

       仅仅反映常德本土民俗的一本小书,美其名曰《荆楚风》,自以为当之无愧。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沅水下游和澧水中下游,洞庭湖西岸、武陵山脉东北部,素有“荆楚要地.黔川咽喉,湘西门户”之称,辖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桃源县、石门县、临澧县、澧县、安乡县、津市市。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南部,战国晚期属楚黔中郡,与楚都城郢相距只有百多公里,境北竟几十公里。楚文化于春秋中期进入澧水流域,春秋晚期进入沅水中、下游并不断遍及常德全境。
       因此,处于荆楚和湖湘文化的交汇处的常德,其民俗文化发展既兼有二者的特征,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由于远古时代常德高士善卷与尧舜齐名,善德文化始终是常德历史文化发展的主线,并因此素有“常德德山山有德”美誉。战国时期,楚文化在常德境内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辉煌局面。屈原的祖籍有常德汉寿县一说,宋玉的“赐田”和晚年的流放地及去世后的墓葬也均在常德的临澧县。屈原被楚顷襄王流放江南后主要活动在沅、澧流域,其作品《离骚》、《天问》、《九歌》、《哀郢》等大多是在这里创作的。在他的这些作品里,常德的澧兰沅芷、涔阳、澧浦、枉渚等众多地名和民风民俗反复出现。特别是读他的《九歌》等辞赋,更觉得常德的民风民俗,确实有许多与之密不可分的联系。常德地方民俗信巫好神,古老的傩戏和巫舞一直在民间流传,保留了许多楚文化遗风。浏览原楚域尤其是荆州、宜昌、恩施一带的民俗文化,总感觉楚国腹地与常德民俗文化几乎没有两样。
      常德的楚文化遗风,在历代文人骚客特别刘禹锡的诗文中也可见一斑。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贬谪常德十年,其文学创作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旧唐书》称他在朗州:“惟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词,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歌以教巫觋,故武陵溪问夷歌,率多禹锡之词也。”
      《荆楚风》根据我个人经历、兴趣、爱好,选择性地从七个方面陈述和鉴赏了常德地区而更多的又是澧水流域的民俗风情。
       歌谣鉴赏   9篇文章:以山歌、小调和号子为主的常德民谣充分表达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意志、诉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常德民俗文化的精粹。澧水流域传唱的五句子山歌不仅句式独特,委婉含蓄,通俗生动,而且音韵流畅,极易上口,余味深长。锣鼓山歌一领众和,气势恢宏,场面热烈,让人热血澎湃,激情四射。小调不仅内容相当丰富,而且风格迥异,长篇叙事、三句子、女性苦情等特点,以及独特的“情姐”称呼和以鞋传情的习俗,在我国江南独树一帜。苦情长篇《灯草花儿黄》故事完整,情节生动,悲情浓烈,扣人心弦,妇孺皆唱。《孟姜女传说歌谣》则充分表达了常德人民对家乡女儿孟姜女贞烈的赞赏、景仰和对自由的追求。
       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澧水船工号子为代表作的夯歌、硪歌、车水喊线以及各类行水号子,粗犷豪迈,其节奏或铿锵有力,或短促轻捷,或绵长舒展。尤其是澧水号子在内容上的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很强。澧州硪歌既是号子,又是山歌。为了减轻车水的劳累、计量的枯燥,聪明的常德人民也就唱歌般地喊线喊槽,悠扬悦耳,飘荡田野。
      新居建筑乃人生要事,因此上梁仪式隆重热烈。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上梁歌》,历史、宗教、生产知识相当内丰富,语言幽默,音韵和谐,场面热烈。
      灯舞说略   8篇文章:集中叙述了龙灯舞、板龙灯、狮灯舞、采莲船、蚌壳灯、竹马灯、虾灯舞和麒麟舞的前世今生。常德民间灯舞源于灯节,它是灯的制作工艺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彩灯作道具、以群舞为主、借鉴荆河戏、武陵戏和花鼓戏的舞蹈形式,其名称因模拟的动物不同而各异,是常德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每至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常德城乡灯舞呈祥,锣鼓激烈,烟花怒放,热闹壮观。每一项灯舞无不伴随着几个优美的传奇故事,无不寄托着人们驱邪祈福的愿望。常德灯舞涵盖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风俗等诸多领域,是一个综合性文化载体,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
      节俗漫谈   17篇文章:漫谈中突出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的习俗。节庆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以石公桥、毛家湾的年俗特别是年糖作为特写,去见证常德丰富的年俗文化;从祭灶习俗及灶神崇拜展开探究春节的起源与传承。浓墨重彩地叙写屈原精神、龙舟文化及划龙船,旨在突出常德在端午节习俗中的重要地位。相对而言,中秋和重阳习俗的陈述略显简单,尽管放歌《龟虽寿》也只能是以一补万。
       可能导致读者误解的,也许是对鬼节的连篇累牍。作者是唯物的,从来就根本不信鬼神。但报本追源、敬宗怀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父亲逝世十多年来,每至清明节、七月半就自然多了几分思念、几分祭奠、几分遐想,毕竟自己也是耳顺之人了。所以,从清明节说到亡人节,从丰都说鬼到质疑筲箕神。
       婚丧钩沉   3篇文章:人生仪礼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寿诞礼、婚礼和葬礼,红白喜事是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常德人民特别崇尚喜,向往喜,以喜为福。民间有五福之说,福、禄、寿、喜、财,喜是其中之一。婚嫁与丧葬同为喜事,婚礼尚红,新郎,尤其是新娘所穿衣服以及被褥等等皆为红色;丧葬尚白,孝服、孝帽以及灵堂用具等都是白色。红、白相映成趣,除了色调不同外,红喜事与白喜事就要红火、热闹,婚礼如此,丧礼也是如此……
       古代婚嫁礼仪在沅澧水流域大致流传了两千多年,涵盖30余项细节,其婚俗规约分明,程序清晰,从“请红人”到“拜新年”,一般经过十多道程序。同时,酣畅淋漓的婚嫁礼仪歌谣也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几千年来形成的丧葬礼仪,既要让死者满意,也要让活人安宁。生人不免死人意,为了表达对亲人的情感和恩德,人们却违心地沿袭旧制。
       米粑写真   7篇文章:米粑粑是常德农村的传统美食之一。因为美食没有一致的标准,也没有贵贱之分,只要是自己喜爱的,吃前有期待,吃后有回味的东西,就可以称之为美食。米粑粑既是常德人的节庆时令美食,又是食品艺术。既有作为年糕的印子粑粑、糍粑,又有跟着季节赶的叶子粑粑、蒿子粑粑,还有那四季飘香、常德仅有、带着煎米茶迎客的穿眼粑粑。无论哪一种粑粑,无不彰显着主产稻粮的地方特色,无不记录着民族兴衰和农业丰歉的历史,无不演绎着常德人民勤劳智慧的故事,无不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
      白话开讲   6篇文章:澧县一带称故事叫白话,会说故事的叫白话佬。家乡流传的5个“四言八句”白话,独具地方特色。四言八句,既是叙事韵文,又是博弈组诗,也是精品段子,它内容丰富,文采飞扬,幽默诙谐。四言八句故事的三段式或两段式的反复咏吟,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充满着诗的节奏感和浓郁的韵味,从而增添了故事情趣。尤其是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展开多层铺垫,最后抖出来的笑话令人捧腹。
      谱牒举隅   独立成篇:通过常德毛氏的起源、播迁、繁衍,以及家谱文化来窥见常德若干姓氏发展脉络。姓氏是社团民俗的范畴之一,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是中国的独特文化现象。在中国几千年的迁播繁衍中,中国姓氏由中原向四周辐射,而次数最多、人口最众、持续时间最长的则是南迁。由于政府的强制措施,或改朝换代的战乱影响,以及仕宦做官,留守戍边,避仇谋生等种种原因,不同姓氏的家族,远离故土,流徙他乡,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家族自身的发展。
       常德民俗极其丰富,它包括各种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遵循的劳动生产民俗,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与行旅的日常生活民俗,包括血缘组织、地缘组组织、会社组织等社会组织民俗,还包括岁时节日、人生仪礼、游艺民俗和民间观念、民间文学等等。沧海一粟的《荆楚风》,旨在抛砖引玉。由于作者在学识、阅历、精力上的局限性,拙作挂一漏万,谬误难免,贻笑大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19 05: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19 07: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拜读了毛会长《荆楚风》自序,收集,整理,成书付出了艰辛。为您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19 09: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涵 发表于 2023-5-19 07:05
仔细拜读了毛会长《荆楚风》自序,收集,整理,成书付出了艰辛。为您点赞!

谢谢胡老师鼓励!向您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19 10: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先金 发表于 2023-5-19 09:03
谢谢胡老师鼓励!向您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19 19:44: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0 09: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会长的文章必读!拜读了《荆楚风》自序,收集,整理,成书付出了艰辛。感慨难以言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0 09: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序可钦,他序可敬,皆为范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1 15: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这两篇序言,很想得到这部常德民俗书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20 18: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序录】拙著《荆楚风》两序言,
“这本解读常德民俗的书”,即《荆楚风》,看来属于在我地这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这书,虽“是兴之所至随手拈来,随心所欲自然成篇”,可不简单,作用可大呢!
这就如梦初君的“序”所说的那样:“读是书,可以知历史、识礼数、厚人伦、美教化”。
难怪《刘梦初序》赞道:君抱忠爱之忱,持敦厚之本,以耳顺退职之年,专其研矻征考之力,索古今礼俗之奥秘,振幽潜未发之光辉,放厥词于三湘七泽间,备贞淫而该正变,觇得失而考盛衰,其在斯文乎!其在斯人乎!
我佩服作者,在古今礼俗方面的高识,成为有心收集积聚之人,并有毅力成就此书!
至于其传承“荆楚风”之功,必将大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11:44 , Processed in 0.0387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