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3-5-20 09:01 编辑
新技术!“消失”的心脏支架!
来源:石门县人民医院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到冠脉介入治疗中。心脏支架不再局限于使用传统金属材质,一款选取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能够“消失”的心脏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为冠心病患者重获健康心打开一扇崭新大门。近日,石门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18病区团队成功完成院首例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手术。 患者为男性,50岁,因活动后反复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前来就诊,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右冠中段狭窄90%,需要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综合考虑年龄、病变复杂程度、意愿等多种因素,科室进修回来的侯长安医师向科主任刘倩建议采用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通过反复讨论、对比,并与家属沟通征得同意后,侯长安医师在刘主任的大力支持及介入团队的紧密配合下,为患者进行斑块切割、球囊充分预扩张后精准植入生物可吸收支架,再经过球囊后扩张修饰,造影提示支架充分膨胀、贴壁良好,术后患者胸痛、胸闷等症状消失,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冠脉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手术为县人民医院首例,同时也是院心血管科介入团队开展的新技术之一。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优势在于:它的基体和药物载体涂层均由聚乳酸材料构成,支架植入人体后将经历血运重建、血管修复、支架降解吸收三个阶段。通常在植入血管后三年内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被组织吸收代谢,排出体外。 生物可吸收支架相比于传统金属支架,它在在植入1年内,其支撑力和金属支架表现相当;植入1年后,生物可吸收支架开始逐渐降解;植入3年左右,生物可吸收支架最终降解“消失”。避免了传统金属支架植入后,远期可能出现的血栓和血管再狭窄的风险。同时,也为血管腔道的后续可能的再次治疗留出更多选择空间,不影响后续的影像学检查(核磁/CT)。与此同时,冠心病的治疗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据了解,一些冠心病患者因为要植入永久金属心脏支架,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左右为难,也有患者在植入心脏支架后担心出现位移、脱落等情况而产生担心、焦虑的情绪,影响患者顺利康复。因此生物可吸收支架,这款被誉为“能够消失的支架”,在增加冠心病患者的远期获益的同时,也解开了以上冠心病患者的“心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