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99|回复: 2

儿时“赶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23 09: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3-5-24 13:05 编辑

儿时“赶闹”
覃若彬
    儿时,我随父亲下河赶过一次闹。
   “赶闹”是土家语言,即获悉有人带着药水去河里“闹鱼”,大伙就去“闹鱼”的河段摸鱼捞虾活动的通俗表述。非身居大山或亲历其景的人,是无法从字面上理解这种活动的。
    土家人“赶闹”,通常都是夜间进行。这是因为一方面可不耽误白天干农活,同时,也是土家人把“赶闹”当成了一种既可改善伙食,又可聚会娱乐的集体娱乐活动。
   至今我清楚的记得那年端午节的前一天,我们生产队的老队长收工时对大伙儿吆喝:“明天端午节,咱们晚上赶闹去,捞点鱼虾打个牙祭。”大家听后欢呼雀跃,便分头做起准备来。
   根据父亲的安排,我帮他从门旮旯里找出了已沾满灰尘和蛛网的鱼娄和捞袋。因为那时农村很少有人有手电筒那种奢侈品,夜间照明主要是靠“火炉丝”和“油柴”(有松油的松树柴火,照明用)。于是,父亲将屋边柴火棚里的“油柴”剁成小块,连同“火炉丝”一起装在了背篓里。天刚黑定,父亲就带着我随老队长出发。
   这次赶闹的地点是山那边的商溪河。说河,其实有些勉强,严格地讲,是比河小,比沟大的溪流。这条河水流平缓,又多小滩,水中各种藻类营养丰富,有利鱼类繁殖,因此是赶闹的理想河段。
   出发时,老队长宣布了几条纪律:路上一律不准说话、不准打手电或点“火炉丝”。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主要是防止本生产队之外的人知道后“赶野闹”,参与的外人多了,他们会喧宾夺主,我们可就会白忙了。大家心知肚明这是涉及自己利益的事情,因此,当队长宣布纪律后,赶闹的队伍俨然成了训练有素的军队,个个蹑手蹑脚地沿着山路摸索着前进,整个队伍悄然无声。走在我前面的是老队长的小儿子,比我只大一岁。上坡时不慎跌了一跤,痛得哭出了声。老队长立即低声吼了一句什么,他便不敢吱声。这时,远处村子里传来的儿声狗叫,使夜空显得格外寂静。
   走了十多里山路后到达了目的地,大家按照队长的要求,先分别在河滩上或坐或躺地歇着。而老队长则安排人“洗药”,也就是把事先准备好的油茶枯饼粉倒进河里搅拌,然后伺机而行。
   大约过了一袋烟工夫,老队长率先掏出火柴点燃“火炉丝”中的油柴。这是老队长用肢体语言发出的活动正式开始的信号。于是,接着一个又一个火球燃了起来,随即照亮了河滩。“火炉丝”的穿透力很强,把它贴近水面,水底的鹅卵石和水中的鱼虾被照得清清楚楚。
   “洗药”立竿见影。鱼误食了“药水”,相继浮在水面上转圈,这时抓鱼的大好时机,大家便蜂拥下河捞鱼。我见父亲用捞袋儿捞了条又一条,心里便痒痒的。父亲见我一副猴急的样子,便把捞袋儿递给我。我学着父亲的板眼,朝着一条疯狂转着圈圈的“花板”鱼满怀希望地猛网下去。举起来一看,捞袋儿里却是空的。父亲见状便对我说:“迎着它的头捞,不要兜着它的屁股赶!”我心领神会。
   突然,一条象吃醉了酒一般的直朝我面前游来。情急之中,我忙用手去捉,结果,鱼没抓到,手上还被划出了一条血口子。父亲边为我包扎,边告诉我说,那条鱼叫“锯花鱼”,脊背上长满了锋利的“锯齿”,空手是捉它不得的。
   这次“赶闹”,我和父亲协同作战,收获不小,鱼篓都快平口了,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见到的这样多的鱼。父亲见我们隔壁的文三公没捞到几条鱼,便从鱼篓里抓了一些放到老人鱼篓里。父亲的善举感动了老人,同时也感动了我,他把善洒向人间,也把“善”字融入了我的血液。当时老人投向我们的感激的目光,至今仍深深印在我心里。
   最有意思的是,这次“赶闹”时,我看到生产队的男人几乎是成建制的“光屁股”。我生长在大山中,平时感受到的是比较封闭的传统文明,尤其女人是非常封闭的,平时不慎一旦看到男人光着屁股就感到非常害羞,就马上双手捂脸扭过头去,走得远远的。而这次“赶闹”时则完全不同。参与“赶闹”的男人几乎全是一丝不挂,而所有女人不仅毫不回避,反而还打着“火炉丝”迎着“光屁股”穿梭其中,或帮着自己的男人“吃亮”(土家语中类似帮助打手电的动作),或帮着“光屁股”男人“吃背篓”(土家语中帮助用背篓装鱼的动作)。还有女人甚至当众议论谁的东西大,谁的毛多,边说边发出诡异的笑声。而这笑声荡漾在山湾,荡漾在溪中,给参加“赶闹”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然而我当时就想,这些人平时很文明的,咋今天就这样不文明呢?带着这个疑问,几十年后,当我与文学结缘后,我便明白了。原来,文明是离不开背景的,当背景发生变化带来的回归自然和返璞归真,那是一种真正的文明。
   赶完闹回到家里,东方已经出现鱼肚白色。妈妈把小鱼清除内脏洗净后撒上盐后,放在大锅里小火油煎,一会儿鱼香便扑鼻而来。那一年端午节,我和弟妹们第一次吃到了赶闹得来的河鱼。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市场上到处都可以买到人工饲养的鱼,加上政府下达了“禁渔令”,在河里毒鱼、网鱼、电鱼都是违法行为,而“赶闹”“洗药”,正是用药水将鱼类毒致昏迷状态的过程,这是现在明令禁止的。于是,“赶闹”便成了一种永远无法复制的儿时的回忆。

作者覃若彬

    作者简介:
    覃若彬,湖南石门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会员。业余爱好写作,著有诗联集《雅韵如醪》、诗集《村庄的眼睛》、散文集《一起走过的日子》、新闻集《山旮旯的那些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23 10: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市场上到处都可以买到人工饲养的鱼,加上政府下达了“禁渔令”,在河里毒鱼、网鱼、电鱼都是违法行为,“赶闹”早已成为一种儿时的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10 11: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王老师佳作,欣赏,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10:58 , Processed in 0.0342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