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铁经幢俗称铁塔、铁树,建造于北宋初年,最初立于德山白龙井旁,后移至在乾明寺塔院的周金刚墓上面,形成铁质塔墓,名金刚塔。1979年铁经幢迁入城区滨湖公园湖心岛,1982年评定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尊铁质经幢。 经幢为古代佛教的纪念性建筑物,最初始于唐代中期,五代二宋时为盛。经幢刻制的佛经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最多,简称《陀罗尼经》。而常德铁经幢刻的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必有其原委。 今对常德铁经幢进行实物考证,它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个部分组成,第三层至第五层阴刻有162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等。 经幢一般为石刻制造,而常德铁经幢用白口铁铸造实为罕见。具有很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其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之高不言而喻。 常德铁经幢依据专家对经幢的形制、幢体花纹及铭文内容推断铸为北宋初期。 常德铁经幢迁至滨湖公园以前,矗立在德山乾明寺外左侧的乾明寺塔院内(后建为湖南七一机械厂职工宿舍)。唐代著名高僧宣鉴(782-865)是时担任乾明寺主持。 关于周金刚墓,袁宏道是晚明万历年间的著名公安派文学家,他当时游德山时看到的周金刚墓,墓的上面是座石刻的经幢,组合成石塔墓,而且上面刻的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由此可知,晚明万历年间原先的周金刚墓上面立的是石刻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幢,而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又有明末龙膺《周金刚塔》诗:“法轮悬宝塔,慧棒供珠龛。四相迎机破,三生悟石函。”证明明末时龙膺见到当年周金刚墓上的经幢不仅有法轮,而且有铁经幢上没有的慧棒,所以它不是现今的铁经幢。 据清嘉庆《常德府志》卷六的记载,国朝(清代)时: “周金刚墓 原置墓在德山。俱覆以铁塔。俱同上”证明周金刚墓上面的石刻经幢,到了清代嘉庆年以前,已经被置换成铁铸经幢了。至于石刻经幢何时换成铁经幢,应该在袁宏道、龙膺之后才改立为铁经幢,也就是在清代初期,此后周金刚墓改称为金刚塔。 当铁经幢立在乾明寺左侧塔院的时候,铁经幢旁边有个深水坑,称为白龙穴,它被讹称为白龙井。传说它与沅水相通,沅水中有条孽龙常常兴风作浪危害四方,被观世音菩萨镇在白龙穴,锁在铁经幢下,待此铁树开了花时,孽龙才能回到家。其实乾明寺左侧塔院离沅水较远,这个白龙穴传说故事是对德山沅水岸边白龙井的一种穿凿附会。 白龙井位于德山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老码头社区三组,地处德山文峰塔东侧的沅水南侧的小山顶,靠近沅水边。因而相传此井与山下老龙潭内的老龙有个神奇故事,故取名白龙井。 常德民间流传有许多关于白龙井的神话传说。后有清光绪《德山志补》志地对老龙潭、白龙井和它们的故事作了记载: “老龙潭德山下。传有白龙蟠伏于内,其底与山上之白龙井相通。《府志》 据考证,旧时在白龙井旁边建有一座铁塔,清嘉庆《常德府志·常德丛谈》卷三有记载,又有清光绪《德山志补》志地记载: “铁塔在本山白龙井前。昔梁天监(502一509)僧昙隐寓蒋山,日久恐有迁徙,……知龙性畏铁,故造铁浮图以永镇焉。” 我国汉传佛教常将佛经刻在经幢上,尤以在坟墓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最多,因为此经具有超强的救度功能。所以民间常在墓地上立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经幢。而1979年迁入城区滨湖公园湖心岛的铁经幢,上面刻的不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不是刻的与周金刚相关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而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由此看来,这尊铁经幢不是专门为周金刚墓制造的,而是后来迁移到周金刚墓上的。 周金刚墓上的铁经幢,应该是沅水河边白龙井旁立的那尊铁塔。老龙谭、白龙井、周金刚之间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其文化积淀非常厚重,所以可以推断,常德铁经幢于北宋初年铸造,最初立于德山钓鱼矶文峰塔东侧的小山顶,靠近白龙井旁边,到了清代初年,佛门信众将铁经幢迁移到乾明寺塔院的周金刚墓上面,组合成金刚塔,并在金刚塔旁挖了一个深水坑取名白龙穴,讹称为白龙井,将“铁树开花,老龙回家”“金刚说法,白龙化为老翁,时来听讲”的传奇故事,薪火相传,世代留存。 注:原文有一万余字。现精简为1600余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