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14|回复: 3

胡亦文:我的知青轶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4 09: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胡亦文 于 2023-6-4 09:52 编辑

640 (5).jpg

“一代知青”油画作品之《新年》 作者:张大中


少时经历过的许多事情,随着时光流逝,已逐渐淡忘。而那段知青岁月,却总难以忘怀,常常十分鲜活地浮现在眼前,一切恍如昨天。

记得1969年的元月6号,我们常德卷烟厂的10名职工子女,每人胸前挂了一朵硕大的红花,坐上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一路敲锣打鼓地来到白鹤山下万金障前面的泉水桥边,在那里下车后登上早已等候在此的两条小木船,那是生产队特意派来接我们的,船尾各站着一位摇桨的大叔,待我们都坐稳当后,大叔叮嘱不要乱动,便开船了。船不大,人们称之为“木划子”。值此,我的知青生活便从这“木划子”启程了。坐在晃晃悠悠的小船上,我们兴奋地唱起歌来,在宽阔的柳叶湖上一路朝东,大约一、两小时光景,来到了常德县白鹤山公社同兴大队队部。

在这里,我们10个人被分到了4个生产队。我和同伴周屏到第7生产队。这个队田少人多,以种棉为主,不多的水稻田只是解决自身的口粮。全队十来户人家,除少数几间瓦房外,大多是泥草房,零零散散地坐落在沅江大堤内侧的洼地中,整个村落呈弯弯曲曲的“一”字形,从头到尾拉了几里地长。

上面按政策给每个知青拨了250元安家费。初到队上就听到一个趣闻:本队有对四十多岁的夫妻,无儿无女,也不识字,头一年年终他们按工分分得200元现金,两口子吃过晚饭后就开始数钱,直到第二天天亮了都没有数清白。两个人500块钱安家费,这在当时可说是一笔巨款,队里却未给我们置办家业,更别说搭个房子。他们的说法是,这地方不断有被安排来“下放劳动”的人,最后都落实政策回去了。队里断定我们也待不长,就安排我们俩到张嫂家堂屋后面的一个“倒廊”里安身。

张嫂一家4口,男人姓易,话不多,人也忠厚。还有一子一女,大的4岁,小的才2岁。张嫂胖乎乎、乐呵呵的,是个热闹人。

住进去头天晚上,张嫂主动找我们扯白话,一下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位说话声音好听、热情朴实的农村大嫂。从她口中,我们知道了她家泥草房子是怎么弄成的了。原来,除房顶上盖的稻草外,四壁是用竹棍缠上稻草索,一根根排紧扎成篱笆,然后抹上拌了碎稻草的稀泥,待干了之后,再糊上一层牛粪,现在想来,那牛粪应该算是如今的墙漆了。当时我和同伴就住在这纯天然的房子里。

第二天我们就开始了“挣工分”吃饭的生活。几天下来,队里的人都熟了,大家待我们也很热情,每接触一样新的农活,总有人耐心指点我们。冬闲时的活倒也不累,再说快过年了,干活也是有一天没一天的。

在张嫂家吃了几天现成饭后,队上给我们送来一满箩筐白花花的大米和一瓶棉籽油。那天刚好有个打爆米花的经过,我们立马打了几大盆爆米花,把另外几个伙伴喊拢来,饱吃了一餐。走时,他们脱下棉衣衫子,把两个袖口扎紧,每人装了满满两袖筒高歌而去。

我们决定自己开伙了。那天早晨,我和周屏分了工,她洗菜、淘米,我负责烧火。在张嫂厨房一角,队上为我们修了大灶,灶上安了个“斗朝锅”,锅旁边安了个“瓮缸”,说是煮饭时可以烧热水。

我从屋外抱进一捆燃窝放在灶门前,往灶膛里塞进一个,划根火柴去点,火苗碰到燃窝便“哄”一下着了,可火柴一熄,燃窝也熄了。于是我一根接一根地划火柴,那麻花一样的燃窝就像一只炸了毛的鸡公一样“一哄一哄”的,燃过去的只是毛发。一盒火柴快划拉完了,燃窝老气横秋躺在灶膛内,只是闪着星星点点的红光。没办法,我找来张嫂家的吹火筒,对着火星子一阵猛吹,腮帮子都鼓疼哒,它却依旧毫无动静,倒是弄得满屋烟,满头灰。周屏拿把火钳说是要翻动,我接过火钳在灶里翻过来拨过去,脸上搞得鼻涕眼雨分不得家,火没燃,连烟也没得了。我心里的火却不打一处来,使劲把火钳朝外一甩。“哟嗬!”一声脆响,回头望去,原来差点就砸到刚从菜园里进门的张嫂了。她不但没生气,反而笑嘻嘻地打趣道:“哪门的?街巴佬烧不来俺乡里的火啵?”说着立马转身拿来几根棉梗和一些枯枝叶,蹲到灶门口边示范边告诉我该如何弄。只见她把棉梗架在灶当中搭了个喜鹊窝样的架子,下面空地方塞上一点枯枝叶,架子上再放燃窝。我注意到她放燃窝之前,先将它右拧了几下,把燃窝弄得松松软软了,然后划根火柴,果然,一点就着。原来农村烧个火都有这么多门道,这让我十分佩服。由此我也记住了张嫂一句朴实而饱含哲理的话“火要空心,人要忠心”。后来我才知道,这里属湖区,地里的出产除了棉花就是水稻,而社员们一年四季的烧柴只有棉梗。虽然有些稻草,但那是生产队耕牛过冬的口粮和社员们修整房子的材料,是万不能当柴烧的。棉梗是硬柴,且远远满足不了生活必需,所以每年双抢过后,队上的男劳力都要划船到柳叶湖去捞丝草,由妇女负责晒干。然后用一种自制的手摇工具搅成索,再挽成麻花状打捆,按人口和工分发放到户。因此,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垛满了那种略带腥味的丝草燃窝。

转眼到了农忙时节。1969年的夏天,沅江涨起了几十年不遇的洪水,人坐在高高的河堤上可以在水中摆脚。我所在的生产队内涝十分严重。队里大部分男劳力都抽去防汛了,只有妇女和少数几个男人在家抢收早稻。记得那天太阳很大,我们正在远处的田里割稻,上午10点左右,突然听到高音喇叭里传来上游溃垸的消息,尽管不清楚离这里还有好远,人们却如触电一般,拔腿就朝各自家中跑去。一时间,到处是捉鸡撵猪,呼人吆狗的嘈杂声音,人们不停地来来回回朝高处搬运着所有能搬动的东西。我和同伴收拾好床上铺盖和几件衣服,还有半筐米和一小瓶棉籽油,一根扁担就把全部家当抬到了住在大堤上的另外三个伙伴家。站在堤上,当我怀疑是不是真的会淹到这里时,突然发现裹挟着泥沙和稻穗的洪水已经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顷刻间,我们的家园变成了一片汪洋。后来,由大队干部出面,用船接来了另外两个队的同伴。我们10个人团聚了,住在大堤上的黄大爷家,分男女占据了黄大爷的两间正屋,他自己则和17岁的儿子住在偏屋里。

起初我还暗自庆幸这场水灾让我们免却了烈日下的劳作之苦。可是,没过几天烦恼的事就来了,油盐虽还有一些,蔬菜却很快吃光了。吃了二天光饭后,我们试着往油开水里放盐,取名叫“神仙汤”。神仙汤泡饭吃了几天,一个个心里堵得慌。一天上午,有位姓杨的大婶给我们端来了一碗酸辣椒和一碗干萝卜,这可真是雪中送炭,大家连连道谢。她却说:“莫谢莫谢,你们这些城里伢儿遭孽哒,可怜几时受过这种罪唦。”其实,当时我们倒真没觉得有多苦。每天晚上,我们将黄大爷家的门板下下来,搁在沅江大堤上,对着大堤内外的水面高歌“洪湖水浪打浪”。自杨大婶送菜后,住在大堤上的社员,隔三差五的会给我们送干菜。一次,有位年纪很大的婆婆竟然送来两枚鸡蛋和一碗酸盐菜。两枚鸡蛋在当时的景况下简直就说得上“奢侈”啦。现在想起这些,忍不住还感动地想哭。那些朴实的乡民,他们自己还处在衣食两难的窘境之中,对我们这些素昧平生的外乡人,却给予了如此的同情和关爱。这份情义是多么可贵和令人感动啊!

我们听说这里有种插蓼花可以吃。那是一种常绿灌木,当地人把它栽在房前屋后菜园周围当篱笆,用它的叶子烧水洗头,说是可以让头发又黑又亮。它开的花有红色、白色和紫色,只有白色的才可以吃,大堤上的农户家家都有。于是,我们摘来一盆白色的花洗净做汤吃。也许是熬得太久,谁也没问吃不吃得,好不好吃,花汤一上桌就被大家三下五除二瓜分了。还好,没什么问题,大家都安然无恙。记得那花吃到嘴里的感觉是滑滑的,淡淡的,没有香味,可也没有败味。现在想来,那或许就是生活的味道,平淡无奇却回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4 10: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8 17:16: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24 16: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入农村生活 ,心情挺乐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6:55 , Processed in 0.0367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