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69|回复: 1

杨卓群:故乡,让我刻骨铭心的香椿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4 11: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40 (9).jpg

我的故乡,在石板滩玉皇庵,一个草木葱茏的小山村。

走进小山村,我能看到自己曾经的身影,也能看到许多从前。

在许多从前中,让我刻骨铭心的,是我家禾场边上那株年屆期颐,树高十丈的大香椿;尤其是初春时节,千百枝头绽出的有如闪烁火苗的香椿芽!

香椿芽,具有奇异的药用价值。中医典籍《唐本草》明载:“香椿叶,主治疮疥、风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叙述较细:“香椿叶苦、温,煮水洗疮疥风疽,消风去毒。”我的半文盲年逾古稀的奶奶,不知道《唐本草》和《本草纲目》的记载,但她熟知“椿叶洗疮疥”的民间土方。记得我十岁时,左腿上突然鼓出几个疱,仅三五天时间就又红又肿了,疼得我彻夜难眠。正是初春时节,奶奶采来半篮嫩香椿叶,细心选择,几次清洗,然后切为寸段,再放入注满山泉水的铁锅内,用小火熬着。汤熬浓了,又放一勺食盐,这时满屋飘溢着清醇的香味。奶奶盛了满碗热腾腾的香椿汤,强令我喝下;又端来半木盆替我轻轻擦洗患处。那喷着醇香、热气的浓汁,一擦上疼得难受的红疱,就觉得麻麻酥酥的,顿时疼痛减轻了许多。连喝带洗七八天之后,左腿上的大疱、小它逐渐消失了,走起路来两腿如风,我背起书包返回了校园。

香椿芽,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以及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吃起来,口感香醇,回味悠长。晚清,曾号召一千三百多名赴京赶考的举子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后,避难徐州皇藏峪吃了香椿卷,挥笔写下《咏香椿》一绝,对它大加称赞:“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满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这首诗讲了香椿的三大特点:誉以“山珍”,食材地位之贵;“长春不老”,药用价值之高;“竟月香齿”,入囗感觉之好。关于“长春不老汉王愿”,在这里还补述一下:汉高祖刘邦与项羽决战兵败,逃至徐州皇藏峪时饥肠辘辘,当地百姓以香椿做成食物款待。刘邦吃得十分满意,便问:“所食何物?”百姓答:“香椿”。刘动情感慨:“但愿香椿长春!”北宋词人晏殊的《椿》也情热如火地写道:“峨峨楚南树,杳杳含风韵。何用八千岁,腾凌诧朝菌。”其中“八千岁”的典故来自于庄子的《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古时期,大椿树的树龄,是以人间的八千岁作为一年来计算的,可见它的寿命的长久。所以,我们为长辈祝寿时,常用“椿寿”二字。

采香椿芽,是我童年一大幸事。初春,太阳刚刚出山,我家香椿树的枝头蜷曲着的叶芽,为晨雾浸透,红艳艳、晶莹莹,新鲜得十分可爱。抓住时机,抢摘下来,口味格外好,卖价更加高。一学期的学费、文具费,以及热天添置裤褂的钱,全靠它哩。这时,比我年龄大,还能爬树的姑姑帮我忙起来。她双手紧抱粗大的树干,双脚套着粗麻绳圈,用它“卡”住一个个树皮疙瘩,一次一次用力往上爬。到了半腰,我再把绑着茶树钩的长竹篙送到她手上,然后又在草地上铺开打过几个补丁的床单。姑姑喊:“我摘芽了,注意接住。”只见她舒臂伸篙,钩稳叶芽底部轻轻一扯,一朵火红色的嫩芽缓缓落下来,我赶紧把它收在竹篮。这时的“钩、捡”,最讲究轻和稳,不能损坏嫩叶,否则就卖不起价了。太阳爬上树巅,姑姑下来了。我俩赶紧选择香椿芽:把那些“肥、嫩、鲜”,而且无损伤的叶芽整整齐齐叠起来,鲜红嫩叶、油绿肥梗用一根红头绳系着,俨然炎炎燃烧的火炬。我挑着两个竹篮,大步流星地赶往石板滩镇。我把它摆在十字街头,用天生的好嗓子唱起来:“香椿嫩芽格外鲜,每把只收两角钱。伯伯阿姨都来买,吃了个个活百年!”歌声刚落,就引来团团一群人。太阳偏西时,我挑着空竹篮回家了。一大堆五分、角儿票,清了老半天,计有十来元。我给姑姑几元后,剩下的我包了又包,捆了还捆,收藏在棉垫褥底下,那是我的一份期望啊。晚餐桌上,奶奶端上一盘开水烫过,拌上小麻油的香椿芽,那是择下来的次货。但我们吃得有滋有味,饭后真的“口齿留香”。

今年开春后,我特意去老家一趟。那里山更清,水更绿,楼房更漂亮了。不过,那棵老椿树早已不在了,我们铺床单接香椿芽的地方,已铺上了灿亮黝黑的柏油,它成了上通北京,下至广州的乡村公路的一部分。当然,车辆满载的不再是两角钱一把的香椿芽,而是美化大街小巷、美化万户千家的奇花异草!我想,古香椿如果地下有知,也会高兴万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8 16:58: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6:51 , Processed in 0.04598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