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承武 于 2023-6-8 09:38 编辑
建言献策
从三个企业看安乡工业的发展方向
第一个企业是凯斯公司。它的前身是1969年由几个手工业者组织起来的三线机厂(集体企业),后发展成为工业缝纫机厂,再后成为中国标准缝纫机集团(总部在西安)的最小分厂。在改革的激烈竞争大潮中,标准缝纫机公司的其他厂家先后破产倒闭,最后仅剩下交通最不发达最不起眼的安乡缝纫机厂了。这个厂1997年改制,靠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县委书记徐万发多次到厂调研指导拍扳决策,靠有一个好的带头人申建春,这个厂发展壮大了,目前形势可观。这个企业现有员工600多人,产值3.5亿元,税收1500万元左右(最多时超过1700万元)。是安乡最大的纳税大户。
第二个企业是金牛公司。1970年建厂(安乡氮肥厂),就成为安乡的骨干企业。改制后在孙逢雪等同志的努力下,几经改造、治理、搬迁,挤垮了全省83家氮肥企业,发展成为有员工400多人,年生产合成氨24万吨, 产值9-10亿元,税收1500多万元的大厂。这个企业在安乡,有一定基础,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安乡是农业大县,周边都是广阔的田野,其下游产品(复合肥、尿素、硝酸铵、硝铵等系列产品)也不愁没有销路。所以安乡工业的发展空间,重点应该把这个企业放在突出位置。 第三个企业是恒安(包括穗安)公司。1980年代建成。是当时的县委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福建引进的,其卫生巾及“心相迎”品牌响誉全国。企业发展红红火火,这个企业在安乡是最有前途的,因为原村料芦苇可以就近供应。而就是这个企业,在2000年后就整体搬迁到了常德。为了搬迁这个厂,市财政还给安乡有一定的补贴。但一个活的企业与一个死的补贴数字,谁轻谁重,不得不好好算算呀。再就是安乡当时的招商环境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企业,现在在常德发展也非常红火。
从三个企业的情况看,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还有须极待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发展安乡工业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力:
第一,抓住重点,做大做强。突出凯斯、锦豪、金牛三个大支柱,重点扶助。在这里要大胆合理使用人才,特别是企业的一把手,要大力支持企业负责人履行权力和义务,进一步优化环境。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一把手,凯斯公司的成功很能说明这点。凯斯公司要积极创造条件“上市”,我们要举全县之力为凯斯公司上市作出努力。
第二 ,立足现状,狠抓项目。在做大做强上进一步拓开思路,拓展市场。安乡企业都存在巩固发展问题。发现项目,找准项目是关键所在。要响亮提出“项目强县”,把运用高新技术结合本地资源、配套补短的项目列为重中之重,全力争取,尽心作为。如金牛公司,发展瓶颈非常突出。可以考虑从建设 “化工园区”入手,通过合理规划,整体配套,改造完善,达到巩固提升合成氨产量,着力把下游产品搞上去的目的。通过建园,达到产值30-40亿元乃至更多是没有问题的,下游产品上来了,销售活了,同时争取集团公司进一步投资也就不成问题了。这个公司的税收过亿更是指日可待。
第三 ,立足资源,挖掘潜力。引进企业,办好企业,并要留住企业。办企业是本事,留住企业、发展企业更是本事。在这里,一是拓展视野,在“基地活县”上下功夫。安乡值得开发的地方还很多。如农副产品资源还可以拓展到药业制造(药材种植加工一条龙)和烟草,利用安乡广袤肥沃的田土,争取批量生产抗癌生物和烟草半成产。安乡是水网湖区,河道开挖中的砂石加工,安乡外洲的充分利用,特别是芦苇等都是有用的资源,利用得好都可以多次增值,这都是安乡的宝贵财富。二是加大科技含量,把“品牌兴县”要放在突出位置。在饲料加工,食品精加工方面,利用“长寿之乡”“劳模效应”打出自己的品牌,汤家岗的米,黄山头的鸭,珊泊湖的渔要作为首批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