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81|回复: 1

朗州司马刘禹锡(71): 韩愈 《顺宗实录》·卷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9 11: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3-6-10 08:39 编辑

朗州司马刘禹锡(71)
韩愈《顺宗实录》卷四

104530slfpggj9pa49r2bx.jpg
凌烟阁


卷四(起六月,尽七月)  
【原文】
   六月己亥,贬宣州巡官羊士谔为汀州宁化县尉(1)。士谔性倾躁,时以公事至京,遇叔文用事,朋党相煽,颇不能平,公言其非。叔文闻之,怒,欲下诏斩之,执谊不可(2),则令杖杀之,执谊又以为不可,遂贬焉。由是叔文始大恶执谊,往来二人门下者皆惧。先时,刘辟以剑南支度副使(3),将韦皋之意于叔文(4),求都领剑南三川,谓叔文曰:“太尉使某致微诚于公(5):若与其三川(6),当以死相助。若不用,某亦当有以相酬。”叔文怒,亦将斩之,而执谊固执不可。辟尚游京师未去(7),至闻士谔(8),遂逃归。  
  左散骑常侍致仕张万福卒(9)。万福,魏州元城人也。自曾祖至父皆明经,官止县令州佐。万福以祖父业儒皆不达,不喜书,学骑射(10)。年十七八,从军辽东,有功,为将而还。累迁至寿州刺史。州送租赋诣京师,至颍川界(11),为盗所夺。万福使轻兵驰入颍川界讨之,贼不意万福至,忙迫不得战,万福悉聚而诛之。尽得其所亡物,并得前后所掠人妻子财物牛马万计,悉还其家。为淮南节度崔圆所忌,失刺史,改鸿胪卿,以节度副使将兵千人镇寿州,万福不以为恨。许杲以平卢行军司马将卒三千人驻濠州不去(12),有窥淮南意。圆令万福摄濠州刺史,杲闻,即提卒去,止当涂陈庄。贼陷舒州,圆又以万福为舒州刺史,督淮南岸盗贼,连破其党。
  大历三年,召赴京师。代宗谓曰:“闻卿名,久欲一识卿,且将累卿以许杲。”万福拜谢,因前曰:“陛下以许杲召臣,如河北贼诸将叛,以属何人?”代宗笑曰:“且欲议许杲事,方当大用卿。”即以为和州刺史、行营防御使,督淮南岸盗贼。至州,杲惧,移军上元。杲至楚州大掠,节度使韦元甫命万福讨之。未至淮阴,杲为其将康自劝所逐(13)。自劝拥兵继掠(14),循淮而东,万福倍道追而杀之,免者十二三,尽得其所虏掠金银妇女等(15),皆护致其家(16)。代宗诏以本州兵千五百人防秋京西,遂带和州刺史镇咸阳,固留宿卫。李正己反,将断江淮路,令兵守埇桥涡口,江淮进奉船千余只,泊涡口不敢进。德宗以万福为濠州刺史,万福驰至涡口,立马岸上,发进奉船,淄青将士停岸睥睨,不敢动,诸道继进。改泗州刺史。为杜亚所忌,征拜左金吾卫将军。召见,德宗惊曰:“杜亚言卿昏耄,御乃如是健耶!”图形凌烟阁,数赐酒馔衣服,并来度支籍口畜给其费。至贺阳城等于延英门外,天下益重其名。二十一年以左散骑常侍致仕,元和元年卒(17),年九十。万福自始从军至卒,禄食七十年,未尝病一日。典九郡,皆有惠爱。
 【注释】
 (1)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后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2)文本“不”上多一“云”字。
 (3)“支”,原本及诸本并作“节”。“节度副使”,两唐书本传及《通鉴》卷二三六作“支度副使”。今按《旧唐书.宪宗纪》:永贞元年十月“戊戍,以宰臣剑南安抚使袁滋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等使,以西川行军司马刘辟为给事中。”十二月“己酉,以新除给事中、西川行军司马刘辟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据此,知刘辟为节度副使,在永贞元年十二月。方六月时,辟仍为剑南支度副使。则此处“节”字,当为“支”字之讹。据改。
  (4韦皋(745-805),字城武。京兆府万年县人。唐朝中期名臣、诗人。韦皋出身“东眷韦氏郿城公房”,排行第二十三。唐代宗时任建陵挽郎,转调华州参军,历佐地方使府,累官至殿中侍御史、署陇州行营留后事务。泾原兵变时,韦皋起兵举义,力抗叛军,被唐德宗特授为奉义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年),入朝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次年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总镇川蜀。以功加官至同平章事、中书令、检校太尉等,封南康郡王,世称”韦南康“。永贞元年(805年),韦皋去世,年六十一。获赠太师,谥号“忠武“。著有《开复西南夷事状》,今已佚  。《全唐诗》《全唐文》及《唐文拾遗》等辑录其诗文。“于”文本作“干”。  
  (5)“某”,朱熹云:“‘某’,或作‘辟’。”
  (6)“其”,朱熹云:“‘其’,疑当作‘某’。”魏本作“某”。
 (7)朱熹云:“‘尚’下或有‘以’字。”祝、文、魏本均有“以”字。
  (8)朱熹云:“‘士’,或作‘贬’。今按:‘士’上当别有‘贬’字。”
  (9)张万福(716—805),魏州元城(今大名)人。唐代中期著名将领。出身儒学世家,弃文从武,学习骑射,少年时从军。随后在军旅数十年,讨淮南盗、破平卢叛军,战功卓著。李正己叛乱时,张万福率军疏通江淮航道。累官泗州刺史,后被召拜为左金吾将军,唐德宗将其绘像于凌烟阁。贞元十一年(795年),因称贺直谏的谏议大夫阳城等人而名闻天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张万福以左散骑常侍致仕。同年,张万福逝世,年九十。
  (10)文本无“书”字。“骑”上多一“善”字。
 (11)“颖”,祝、文、魏本作“颖”。“川”,祝本、魏本作“州”。
 (12)“杲”,魏本作“东”。今按:许杲,许敬宗子。见《元和姓纂》卷六。
 (13)“劝”,原本作“勤”。朱熹云:“‘勤’,或作‘劝’。下同”祝、文、魏本及《册府元龟》卷六九四均作“劝”。两唐书《张万福传》及《通鉴》卷二二四亦作“劝”,据改。下同。
 (14)朱熹云:“‘拥’,或作‘权’。”文本作“权”。
  (15)朱熹云:“‘女’,或作‘人’。”
  (16)“护”,原本及诸本均作“获”。方成珪《笺正》:“‘获’当作‘护’,笔误矣。”今按:《册府元龟》卷六九四正作“护”。据改。
  (17)“卒”字上原有“元和元年”四字。诸本并同。魏注:“孙曰:‘元和元年’字误。盖贞元二十一年五月卒。”今按:《旧唐书》本传:“贞元二十一年,以左散骑常侍致仕。其年五月卒,年九十。”今删。
【翻译】
    六月己亥,贬宣州巡官羊士谔为汀州宁化县尉。士谔性情偏激暴躁,当时因为公事到京城来,赶上王叔文主持朝政,结党营私,朋比为干,他很是气愤不平,公开说王叔文的不是。王叔文听说后,很愤怒,要下命令斩杀他,韦执谊认为不可以;随后王叔文下令杖杀他,韦执谊还是认为不可以;于是,将他贬职为宁化县尉。因此,王叔文开始非常痛恨韦执谊,往来于两人门下的人都很害怕。早先时候,刘辟任剑南支度副使,把节度使韦皋的意思转达给王叔文,请求兼领剑南三川之地,对王叔文说:“太尉让我来致微薄的诚意给您,如果答应让他兼顾三川之地,当用生命来帮助他。如果用不到他,我也会有用来酬谢你的东西。”王叔文大怒,也要斩杀他,而韦执谊坚决持反对意见。刘辟当时还在京师逗留游玩,没有离去,等到听到羊士谔的事情之后,马上逃离京城回到剑南军中。  
    以左散骑常侍致仕的张万福去世。张万福,魏州元城人。从曾祖父一直到他的父亲都考中明经科,官至县令州佐。张万福认为祖父、父亲学习儒经都没有显达,所以不喜欢读书,学习骑马射箭。十七、八岁的时候,从军辽东,有功,升为将军而回还。多次升迁到寿州刺史。州里押送田租赋税到京师去,行至颍川地界时,被强盗抢夺。张万福派轻装部队驰入颍川地界讨还。强盗没有料到张万福的到来匆忙之中不能组织起来抵抗,张万福将其全部包围诛杀了,完整地夺回了丢失货物和钱两,并缴获盗贼前后所抢掠别人得来的妻儿子女,和数以万计的财物、牛马,都送还给了各自家庭。张万福被淮南节度使崔圆所忌恨,丢掉刺史官职,改任鸿胪卿,以节度副使之职率领士兵千人镇守寿州。张万福不把这件恨事放在心上。许杲以平卢行军司马率领三千士卒驻扎濠州不肯离去,有窥视、夺取淮南的意图。崔圆命令张万福代摄濠州刺史,许杲听说后,马上率领士兵离濠州而去,停止在当涂陈庄。叛贼攻陷舒州,崔圆又命张万福为舒州刺史,率兵负责围剿淮河南岸盗贼,接连攻破叛贼匪巢。  
    大历三年(768),奉召赴京师。代宗皇帝对她说:“我听说你的名字,很久就想见一见你,并且准备让你去对付叛贼许杲。”张万福跪拜谢恩,顺势上前说道:“陛下因为许杲而召见为臣,如果河北的诸将叛乱谋反,把这事交给谁去办呢?”代宗皇帝笑着说:“权且想商议对付许杲的事情,正该对你委以大用。”当即委任他为和州刺史、行营防御使,负责清剿淮河南岸的盗贼叛匪。到了和州,许杲很害怕,把军对移到上元。许杲到了楚州大肆掠夺抢劫,节度使韦元甫命令张万福讨伐他。张万福还没到达淮阴,许杲就被他的部将康自勤驱逐下台。康自勤率领部队继续抢掠,顺着淮河向东而去,张万福加快速度,日夜兼程的追杀康自勤叛军,幸免一死的只有十分之二三,尽数缴获叛军其所虏掠的金银、妇女等,把这些人物送归各自家中。代宗皇帝下诏让他率领本州兵卒一千五百人到京城西面执行防秋军务,于是张万福以和州刺史镇守咸阳,便留在那里担任京西地区的警戒任务。李正己谋反,要截断江淮路,下令军队防守埇桥、涡口,江淮地区进贡物品一千余只船,停泊在涡口不敢前进。德宗皇帝任命张万福为濠州刺史,张万福策马来到涡口,坐在马上,立于岸边,命令进贡的船只向前进发,淄青叛军将士停在岸边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却不敢有所行动,诸道相继进发。张万福又改任泗州刺史。遭到杜亚的忌恨,又征拜为左金吾卫将军。张万福被皇上召见,德宗惊讶地对他说:“杜亚说你昏花年迈,你却像这样健壮!”让他在凌烟阁画像,多次赏赐他酒馔和衣服,并敕命度支司拨借人口、牲畜,拨给他额外费用。到庆贺阳城等人于延英门外,天下更加敬重他的声名。贞元二十一年(805)以左散骑常侍之职退休。元和元年(806)去世,年九十岁。张万福从始从军到最终去世,做官七十年,没有病过一天。他做过九个州的长官,都蒙受过他的恩惠和仁爱。

105732l9ki7azq7rb9qlfk.jpg
陆贽(754——805)

【原文】
    癸丑,韦皋上表请皇太子监国,又上皇太子笺。寻而裴均、严绶表继至(1),悉与皋同。七月丙子,赠故忠州别驾陆贽兵部尚书(2),故道州刺史阳城左常侍。
  贽,字敬舆,吴郡人也,年十八进士及第。又以博学宏词授郑县尉,书判拔萃授渭南尉,迁监察御史。未几,选为翰林学士,迁祠部员外郎。德宗幸奉天,贽随行在,天下搔扰,远近征发书诏一日数十下,皆出于贽。贽操笔持纸,成于须臾,不复起草。同职皆拱手嗟叹,不能有所助。常启德宗言:“方今书诏,宜痛自引过罪己,以感人心。昔成汤以罪己致兴(3),后代推以为圣人。楚王失国亡走,一言善而复其国(4),至今称为贤者。陛下诚能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臣虽愚陋,为诏词无所忌讳,庶能令天下叛逆者回心喻旨(5)。”德宗从之。故行在制诏始下,闻者虽武人悍卒(6),无不挥涕感激。议者咸以为德宗克平寇难(7),旋复天位,不惟神武成功(8),爪牙宣力,盖以文德广被,腹心有助焉。累迁考功郎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丁母忧。免丧,权知兵部侍郎,复入翰林,中外属意,旦夕竢()其为相(9)。窦参深忌之(10),贽亦短参之所为,且言其黩货,于是与参不能平。寻真拜兵部侍郎,知礼部贡举,于进士中得人为多。八年春,迁中书侍郎平章事,始令吏部每年集选人。
  旧事:吏部每年集人,其后遂三年一置选。选人猥至(11),文书多不了寻勘,真伪纷杂,吏因得大为奸巧。选士一蹉趺,或至十年不得官,而官之阙者,或累岁无人。贽令吏部分内外官员为三分,计阙集人,岁以为常(12),其弊十去七八,天下称之。初,窦参出李巽为常州刺史,且迫其行,巽常衔之。至参贬为郴州别驾,巽适迁湖南观察(13)。德宗常与参言故相姜公辅罪,参漏其语。参败,公辅因上疏自陈其事非臣之过。德宗诘之,知参泄其语,怒,未有所发。会巽奏汴州节度刘士宁遗参金帛若干。士宁得汴州,参处其议,士宁常德之,故致厚贶。德宗以参得罪而与武将交结,发怒,竟致参于死。而议者多言参死由贽焉。裴延龄判度支,天下皆嫉怨,而独幸于天子,朝廷无敢言其短者。贽独身当之,日陈其不可用。延龄固欲去贽而代之,又知贽之不与己,多阻其奏请也,谤毁百端。翰林学士吴通玄故与贽同职,奸巧佻薄,与贽不相能。知贽与延龄相持有间,因盛言贽短。宰相赵憬本贽所引同对,嫉贽之权,密以贽所戢弹延龄事告延龄,延龄益得以为计。由是天子益信延龄而不直贽,竟罢贽相以为太子宾客,而黜张滂、李充等权,言事者皆言其屈。贽固畏权,至为宾客,拒门不纳交亲士友。

【注释】
  (1)“均”,原本及诸本并作“垍”。《通鉴》卷二三六、《册府元龟》卷二五九并作“均”,据改。裴均(750-811年),字君齐,绛州闻喜。唐朝大臣,著名诗人。  大历中,明经及第。初为诸暨县尉,迁膳部郎中。贞元十九年,为荆南节度使,助平刘辟,加检校吏部尚书。奉侍权贵,为宦官窦文场养子。元和三年,入为尚书右仆射,判度支。寻出为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充山南东道节度使,累封郇国公,卒于任。
  (2)陆贽(zhì,754—805),苏州嘉兴人 。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唐大历八年(773)进士,中博学宏辞科。德宗时,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泾原兵变”后,随德宗出逃奉天,起草诏书,情词恳切,“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激发”。 贞元七年(791),拜兵部侍郎。贞元八年(792),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贞元十年(794),遭构陷后罢相。永贞元年(805)在忠州去世,年五十二。 陆贽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权德舆称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全唐诗》存其诗。
  (3)成汤罪己:也作“禹汤罪己”,见《左传·庄公》:“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己”,诸本作“巳”,惟祝本作“己”。今按:此处两“巳”字,皆当作“己”。“巳”,当为形近致讹。
  (4)楚王:指楚昭王。
  (5)“回”,文本作“回”。  
  (6)“人”,文本作“夫”。
 (7)文本无“议者咸以为德宗”七字。
  (8)“惟”,祝本、魏本作“唯”。
  (9)“竢”,祝、文、魏本并作“俟”。
 (10)“参”,祝本、文本作“参”。下同。
 (11)猥至:多而来。猥至见于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泝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
  (12)“岁”字,原本及诸本并无。今按:“以”字上,《唐会要》多一“岁”字,《册府元龟》多一“年”字。《新志》语同《唐会要》,两传作“每年置选”,是。此据《唐会要》、《册府元龟》增入。  
  (13)李巽(739-809),字令叔,赵郡赞皇县人。唐朝时期大臣,宰相李德裕族兄。举明经进士,授鄠县尉,迁尚书左司郎中,出任常州刺史。入为给事中,出任湖南江西二道观察使、检校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唐顺宗即位,入为兵部侍郎、度支盐铁使,迁兵吏二部尚书。元和四年卒,追赠左仆射。
【翻译】
     癸丑这天,韦皋上表敦请皇太子监理国政,后来又上奏皇太子笺表。不久,裴均、严绶相继上表,内容与韦皋完全相同。七月丙子,追赠故忠州别驾陆贽为兵部尚书,故道州刺史阳城为左常侍。
    陆贽,字敬舆,吴郡人。他十八岁时考中了进士。又以博学宏词授官郑县尉,因为书判出类拔萃,授官渭南县尉,迁升为监察御史。不久,遴选为翰林学士,升迁为祠部员外郎。德宗巡幸奉天,陆贽随行护驾,当时天下纷扰繁乱,远近地区都有乱事发生,每天都要书写几十份诏书命令,都出自于陆贽之手。陆贽拿起笔,按着纸,一会儿就写成了,不用重新起草。同事们都对他拱手叹服,对他帮不上忙。陆贽常常启奏德宗皇帝说:“现在书写诏书,应该痛切地自我援引过错,责备自己,借以打动人心。从前成汤因为责罪自己招致兴旺,后世的人推奉他为圣人。楚王失去国家逃亡在外,因为说了一句善话而恢复了他的国家,到现在人们都称他为贤明的人。陛下如果诚能不吝惜改正自己的过错,用语言来谢罪于天下,那么臣虽然愚钝、鄙陋,写诏书的时候措辞就没有什么顾忌了,大概能让天下叛逆的人回心转意,明白圣上的意旨把。”德宗皇帝听从了他。所以施行之后,制定的诏书刚刚发下,听到的人即使是武夫悍卒,也没有不挥泪感激不已的。议论的人认为德宗皇帝平定叛乱,不久恢复帝位,不只是他的神功武威发挥效力,他的手下身边的人也出了很大的力气;以文治德行广泛施与天下,身边的心腹之人也有辅助之功。陆贽多次升迁官职,历任考功郎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他的母亲去世,要丁忧。皇帝免去他服丧,权知兵部侍郎,复入翰林。朝廷内外的人都在盼望,早晚等他做宰相。窦参非常忌恨陆贽,陆贽也揭露窦参的短处,并且说他贪污财物,因此与窦参不能和平相处。不久他真被拜为兵部侍郎,知礼部贡举,在选中的人当中多数是人才。贞元八年(792)春天,陆贽升任中书侍郎平章事,开始让吏部每年集中选拔官员。
    以前旧例:吏部每年集中选拔官员,其后每三年遴选一次。被选的人众多齐至,文书档案大多不能一一查勘,真假纷乱,杂堆一处,官吏因此可以大大地作弊犯奸。被选的人一个差失,有的十年得不到官做;而缺员的官职,而有的多年没有人任职。陆贽让吏部把朝廷内外官员分为三部分,把计算缺员、集中挑选官员当作常例,当中的弊病去掉了十之七八,天下之人称道他。当初,窦参把李巽挤出朝廷,出任常州刺史,并且逼迫他早早赴任,李巽时常怀恨在心。等到窦参贬为郴州别驾,李巽正好升迁为湖南观察使。德宗皇帝常常与窦参说前宰相相姜公辅罪过,窦参把这事泄露出去了。窦参失败,姜公辅上上疏自我陈述那件事情并不是他的过错。德宗皇帝诘问他,知道是窦参泄露了他的话,很是恼怒,但是没有发作出来。恰逢李巽上奏状告汴州节度使刘士宁私下送给窦参金银丝帛若干。因为刘士宁得任汴州节度使,是窦参提议批准的,刘士宁非常感激他,所以送给他很厚重的礼物。德宗皇帝因为窦参得罪而且同武将交结,大发雷霆,竟然将窦参致于死地。而议论的人都说窦参的死是因为陆贽的缘故。裴延龄任度支司判官,天下人都很嫉妒,多有怨言,但他独为皇帝所宠幸,朝廷没有人敢说他的坏话;唯独窦贽一个人敢,每天都向皇帝陈奏裴延龄不可以大用。裴延龄本来就想除去陆贽而由自己来取代它,又知到陆贽不赞同他,多次阻拦他其奏请皇帝。对陆贽的诋毁诽谤多不胜数。翰林学士吴通玄以前与陆贽担任过同一职务,这人奸邪巧诈,圆滑善变,同陆贽也不和睦。知道陆贽与裴延龄彼此间有矛盾隔阂,就极力说陆贽的坏话。宰相赵憬本来是陆贽所推荐的,与他共为皇帝肱股大臣,但他嫉恨陆贽的权力,暗地里把陆贽搜集到的关于裴延龄的不利的事情告诉给裴延龄,裴延龄更加能够以此做好相应的对策。因此皇帝更加信任裴延龄而不看重陆贽,最终罢免了陆贽的相位,任命他为太子宾客,也罢免了张滂、李充等人的职权。说事情的人都要诉说自己受了委屈,陆贽本来畏惧惶恐,做了太子宾客,便拒门不出,不结交亲戚朋友。
(未完,待续)
走路(2023·6·6).jpg
2023年6月6日走路,在黑石渡与八旬街邻合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11 16: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都是记载当朝的重要历史史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15:59 , Processed in 0.05437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