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黄南林 于 2023-6-11 16:05 编辑
慈善痴--胡绍荣
( 连载 22)
为读报人搭建“心灵驿站”
那时候,由于没有电视,福利院的生活显得格外岑寂。为打发漫长无聊的日子,一些人就将别人丢弃的书、报纸捡回来,交给一个叫张卫平的人念给他们听。张卫平是福利院唯一读过书的人,识得一些字,头脑清晰,喜欢看书读报,但因身体瘫痪只能整天呆在房间。对他来说,时间更是空得漫无边际。所以,他非常乐意以这样的方式打发时间。读报听报也就成了福利院一天中最有趣的事。每天,当他们围坐在张卫平的房间里,像小学生那样聚精会神地听他一字一句念着报纸上的文字,琅琅书声从房间飞出去,在树梢、在瓦片上铮铮回响,苍白的日子就有了颜色,漫长的时间就有了期待。这件事传到傅绍荣的耳里后,他大为感动,他觉得关心他们,不仅在物资上帮助他们,还要在精神上帮助他们。1998年,他为张卫平订了一份《常德日报》,又为福利院买来一台电视机。一共花了好几千元。“除了傅绍荣,谁愿意花钱给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买东买西呢。所以,他真的了不起”!比王伯迟来福利院一年的刘伯说起傅绍荣,不停地竖起大拇指。据说,那份《常德日报》连续订了好些年,直到张卫平去世。那台曾经带给福利院所有人快乐的电视机,后来因为太陈旧,被福利院的一个门卫拿回去做纪念了。
说到订阅报刊,实际上早在九十年代初,傅绍荣就在租赁的门店前做了个公益报刊亭。那时候还没有手机,人们获取社会信息的途径主要通过电视和各种报刊,因此纸媒市场非常繁荣,几乎每个城市家庭每年都会订阅几份报刊,街道两边的书店、报刊亭更是随处可见,人们的阅读需求非常高。有心的傅绍荣为方便路人阅读,在门店开张不久,就在店门口做了个铝合金公益报刊亭,每年花五百多元订阅《文萃报》《湖南日报》《常德日报》等党报党刊供路人免费阅读。由于报刊架可拆卸,傅绍荣每天晚上都将之拆下来搬进店子里,早上又从店子里搬出来安装好,《湖南日报》《常德日报》亦坚持每天一换。报刊亭有顶棚,上面写有“向交警学习”的字样,类似于现在的公交车站台,在满足路人的阅读需求时,还能为路人遮风挡雨,在当时即是心灵驿站,又是避风港。这个公益报刊亭一直保持了十年之久,极大地丰富的人们的精神生活。二十一世纪初,因为城市管理需要,那里的门店全部被拆除了。据说为了保留这个报刊亭,统战部领导多次与城管进行交涉、谈判,但最后还是因为政策需要未能幸免。
现在,公益报刊亭的旧址上正坐着交警的岗亭,被拆除的地方已成为一个集游乐、健身为一体的休闲广场。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现在,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那座报刊亭,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座报刊亭存在的背后是傅绍荣的默默付出与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