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3-6-12 15:31 编辑
永远难忘雄磺矿 王渊渊根据龚敏龙《雄磺矿史事》缩写 位于石门、慈利两县交界处的全世界储量最大、砷含量最高的雄磺矿区,其开采时间历来有两说。其一,东汉桑钦著《水经》说,“澧水支流有黄水,因产雄磺得名”,以此为据证其开采始自东汉。其二,《水经》问世数百年后,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说,“……黄水出零阳县西,北连巫山,溪出雄磺,颇有神异。采常以冬月祭祀,凿石深数丈,方得佳磺,故溪水取名焉……”,以此为据证其开采时间始自北魏,迄今1600余年。 全球有雄磺矿藏资源的国家很少,仅美国、罗马、瑞士、捷克、奥地利等西方国家有少量矿藏,但品位低,远不及石门雄磺矿的藏量和品位。我国有雄磺矿藏资源的地方也不多,而其他省的雄磺矿不仅储量少品位低,且其雄磺与别的矿物联生,很难提取。据我国著名有色金属专家、“中国稀土之父”肖祖炽说,他曾代表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专程到雄磺矿取样化验,认定其砷含量极高,确定为大储量、高品位的矿区。解放后,国务院地质部门详尽勘察认定,石门雄磺矿储藏的雄磺无论是“量”还是“质”,都雄居全球之冠。 石门雄磺矿矿区以一条长约2.5公里,宽约0.8公里的狭长山峪为核心。此地原名界牌峪,距石门县城40余公里。界牌峪北端3公里为慈利县国太桥,界牌峪东端3公里为石门县望羊桥。“一峪牵两桥”,共同构成以界碑峪为中心的雄磺矿核心区域,总面积9平方公里。因此地有着金贵的雄磺,人们便将其地名也叫成了雄磺矿。 雄磺,色桔红,因其艳丽夺目流光溢彩被称“鸡冠石”,又名石黄、黄金石。雄磺通常为粒状、紧密块状或粉末,是一种含硫和砷的矿石。不溶于水和盐酸,可溶于硫酸,溶液呈黄色。经日晒,变为黄色的雌磺和砷华。砷华,俗称砒石。天然产出的为砷华,人工炼成的为砒霜。雄磺可炼出砷铅合金、砷铜合金等。制造军工产品、雷达零件、加工皮革、木材防腐都要用雄磺,也可供中医入药。我国古籍《千金方》《医宗金鉴》《瑞竹堂验方》等,都详细记载了雄磺的药用效果。晋之葛洪《抱朴子·登涉》载:“昔圆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磺,而众蛇皆去。”唐之韩愈写《清河张君墓志铭》说:“医饵之药,其物多空青、雄磺诸奇怪物,剂钱至十数万……”。1908年德国生物专家埃利希用雄磺提制砷,第一次合成有机砷化合物而发明了特效药“666”及其改进剂“914”,为千千万万的梅毒患者解除了病痛,他也获得前所未有的荣誉——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正因雄磺用途极为广泛,雄磺便被视为稀世之宝,又因其稀贵,常引起吸血鬼们火併,争夺雄磺的斗争愈演愈烈:“1920年12月,罗效之率部攻进雄磺矿……”;“1929年4月,朱际凯(朱疤子)率部抢劫了雄磺矿,打死打伤矿警多人,抢劫枪支20多支,劫走银元3000多块……”,各方土匪也常在此杀人越货。 1913年,德国冒险家兰格士闯进国门,潜入雄磺矿区,昼察夜访,深感其藏量之巨,品位之优,天下无双,顿起贼心。于是,无视官府戒律,擅与山主私定合约,以租借矿山采矿权99年为标的,欲霸矿权。时任澧洲镇守使的慈利溪口人王正雅,手握重兵,闻知此事,自恃有枪,岂怕擅入山乡矿区的洋鬼子,急派干练部属捉拿归府,缴没所携巨资,即刻驱逐出境。这件事,也便成了外势侵权未逞的第一例。 为争雄磺矿的开采权,诉讼官府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笔者查《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卷十三第653页载,常德府同知黄文琛于同治五年(1866年)撰《禀奉委会勘石慈交界之雄磺山洞绘呈图说并酌拟开采章程》,文中述说了矿山概况及诉讼纷争的由来及处理办法。什么“……互争山价,讼延莫诘,……详请封禁,……以息浮言……。”由此可见,官府处理矿权诉讼为图清闲,常以封山关洞了事。他撰此文如此云云,之乎者也,根本不能解决实际诉讼纷争。满清时期,龚德滋、龚万九先以下井打磺做工谋生,后以合伙开采雄磺兴家。因与阅边大人覃玉次为争雄磺开采权,龚万九状告覃玉次。告状自县衙始,至州、至府、至京城。没有政治、军事后台的龚万九无论告状至何处,均因覃玉次位高权重,无人敢接状纸,折腾时日之久,花费钱财之大,难以回望。忍受着满腹委屈的龚万九返回家中给后裔留下遗言:“勤读书,苦发奋,戒诉讼”。一场没有枪械做支撑的龚万九与手握军政大权的覃玉次之间的矿产开采权诉讼,以龚万九败诉告终。 清末以降,争夺矿山开采权的闹剧愈演愈烈,矿山常易其主。据《慈利县志》第237页载:“……到民国时期,官宦富贾竞相开采。从民国四年至民国廿六年,先后易主5次。……” 一块块雄磺由矿工们辛辛苦苦的采出矿井,成了官宦富贾钱库中的一块块银元,肠肥脑满的老板们发财了,辛苦穷困的工人们却仍只能挣扎于穷困辛苦。 雄磺矿的千年开采,矿工们在恶劣的生产环境中劳作,在生活苦海中挣扎,忍受着矿方残酷盘剥压榨,于是先后用反抗,罢工、聚会、闯卡等等多种形式反抗斗争。据史载,雄磺矿工人们的反抗斗争有着悠久的历史。袁世凯称帝后,指使湖南督军汤芗铭镇压反袁运动,湖南革命党人开始了“倒袁反汤”斗争。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下,贺龙于1914年9月,按中华革命党指示到石门、沅陵两县的团防局、巡防军中策反,组织反袁武装。此即贺龙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后担负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贺龙始在沅陵受挫,几经磨难,辗转来到由湖南省署督办的雄磺矿下井背磺,贺龙以此为掩护,实则为了解石门、慈利一带驻军情况,发展革命力量。 贺龙体格雄威,力大豪爽。他无论在井下生产时,还是在井上生活中,总是视劳苦矿工为同胞骨肉,无私相助。因之,深受矿工喜爱。某次,一位矿工意外身亡,家人生活无以为继,贺龙十分同情,领着矿工家属与矿方交涉,严正提出三点要求:第一,矿方负安葬死难矿工之责;第二,给死难矿工之家属发放抚恤金,现洋兑现;第三,增添矿井设施,改善生产条件。 矿方初始不以为然,百般拖延时日,不愿履责。岂知贺龙是何等敢作敢为,勇于主持公道且乐此不疲的伟岸英雄。贺龙见矿方老板及帮办竟然如此狡诈,于是领头与之较量,真可谓“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矿工们有了贺龙领头,真个是“怒由心中起,勇从胆边来。”但见矿工们涌至老板住室处,团团围住惶惶欲逃的老板……。刹那间,趾高气昂的老板成了唯唯诺诺的可怜虫,讨饶磕头犹如鸡啄米。原则面前,毫不让步的贺龙,深知可怜之人,实有可恶之处,毫不含糊让步。矿方只得应允矿工要求。 此事是贺龙进入矿区后取得的第一个胜利。贺龙也因此而获得了矿工们的普遍尊重与信任。这次胜利在石慈两县边界影响甚大,贺龙的高大形象成为矿工及山野四乡农民心中一面旗帜。贺龙在矿区前前后后居留数月,与矿工们的深情厚谊与日俱进。矿工们对他更加深信不疑了,此后在他的引领下,加入中华革命党的矿工不少。1916年3月下旬,贺龙再次成立“讨袁护国军”时,又有不少矿工应招从军。 1897年,出生望羊桥比贺龙小一岁的龚再生在矿井与贺龙一同背磺,日渐相熟,此次便毫不犹豫随贺龙从军去了。至于龚再生后来混职旧军队,再回雄磺矿时当了副经理,解放初成了石门县人民政府参事,为雄磺矿复采做了许多工作,那是后话,暂且不说。 贺龙在雄磺矿背磺不及半年而产生的影响巨大。1927年贺龙拉开南昌起义大幕后,于1928年2月下旬辗转至石门官渡桥张海涛家,经杨家溪到矿区,又一批矿工及青年农民随之去了桑植成了红军中的一员。1935年贺龙领导红二、六军团长征前驻扎石门磨市,派得力部属再次到望羊桥的谢家台及慈利县国太桥募兵。据石门党史办编《石门英烈传》载:雄磺矿区的望羊,牺牲烈士46名大多是随贺龙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农民,其中世居雄磺矿炼砒厂附近血坪、鹤山、荷花、白羊山及望羊桥的矿工、青年农民参加红军后,仅1936年牺牲在贵州毕节、松桃等地的烈士有吴协仲、龚肇黄、龚世宣、龚世峰、龚世上、龚万满、龚肇菊、李开栋等便有21人之多。 另据《慈利县?》第602页载:受贺龙启发教育而坚定了革命意志的温炼之(国太桥人,地下党员,曾与蹇先任及石门地下党员龙在前、邓运生在石门仙阳第5高小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与罗效之同在磺厂教过书,曾是好友。“石中惨案”发生后,罗欲投敌。温炼之与龙在前、邓运生劝说罗应继续革命,未果,便只得去找贺龙汇报情况,亦未果。继之,去鹤峰五道水找到贺龙的姐姐贺英。贺英要他们三人潜至磺厂,分散隐蔽。不久,温再去鹤峰,投奔贺龙部队,担任湘鄂西特派员……。 上述史事,不仅看到在湘鄂西的斗争中,雄磺矿位置的重要,以及贺龙在雄磺矿强大的号召力。 1949年7月25日及7月30日,石门、慈利先后解放。省政府工业厅决定迅速恢复雄磺矿开采,并拨23万元前期开办经费。1950年9月13日,省工业厅在长沙市安江纱厂办事处二楼宣布成立“慈利雄磺矿筹备处”。筹备处成立当日,一部分公职人员即从长沙出发,赶赴石慈两县与当地政府接洽雄磺矿恢复开采事宜。石门县长康日新(河北鸡泽人,南下干部)、县领导张琢(河北鸡泽人,南下干部)、慈利县长丁锐锋(河北威县人,南下干部)、副县长莫和初(1927年7月曾任中共慈利县委书记),分别代表石门慈利两县人民政府热情接待了他们,并表示积极支持筹备处的工作。尔后,两县政府又分别召集熟悉雄磺矿情况的各界人士参加座谈会,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筹备处工作人员在两县政府支持下,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有关人士对雄磺矿复采的意见。慈利雄磺矿长沙筹备处人员,带着社会各界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建议,疾驰界牌峪雄磺矿现场勘察后,编制出《慈利县界牌峪雄磺矿调查报告及恢复生产计划书》。成立筹备处40天后的1950年10月23日,省工业厅以“矿字第3742号”令,任命黄伯逵、周苕清为慈利雄磺矿筹备处正、副处长,颜秋岚任工程主管,厉文濬任计划主管。1950年11月11日,筹备处仅用58天筹备,便使中断开采数年的雄磺矿重新正式开工。六天后,即1950年11月16日,省工业厅正式行文,原则同意筹备处提交的《慈利县界牌峪雄磺矿调查报告及恢复生产计划书》,并将筹备处改名为“慈利县雄磺矿工程处”。同年12月27日,常德地区专员公署令慈利县人民政府对省工业厅恢复雄磺矿开采“要加强领导并予以实际帮助。”1951年元月,省工业厅行文,将“慈利雄磺矿工程处”改名为“湖南慈利雄磺矿”,由省工业厅直辖,行政级别为“县处级”。 解放初,全常德地区仍有土匪67股,匪患严重的乃是石门、慈利、桃源三县。尤为特殊的是,石门县西北乡驻有国民党15军的两个师,为匪多年的朱际凯率部逃亡石门西北乡,又开始在雄磺矿周边山中流窜,旧恶势力相互勾结,作恶扰民,雄磺矿区域的治安秩序十分令人担忧。为保障雄磺矿顺利恢复开采,石门、慈利两县新政权,按常德地委对雄磺矿的重建复采“要加强领导并予以实际帮助”指示,决定两县联动,采取军事围剿与政治策反相结合的办法在石慈边界及石门西北乡剿匪。1951年4月12日,流窜在雄磺矿周边山中的朱疤子遭生擒后被处决。 且说雄磺矿周边匪患逐步消除,治安秩序正常后,复采工作顺利进行。1951年8月23日,湖南慈利雄磺矿完成了修复窿洞、巷道、车水等一系列前期工程,开始复采。这是建国后,矿工们为自己的国家第一次采出的雄磺。这一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标?着千年老矿走向新生了。此后,雄磺矿在长沙坪塘炼厂建炼砒炉,开始提炼白砒(砒霜)。 1951年10月,常德专署将湖南慈利雄磺矿区划归石门县管理,决定设立“石门县雄磺矿区人民政府”,将雄磺矿附近望羊桥、鹤山、血坪、矿洞山等地划为管辖区域。同时,调石门县磨市区委书记卜文俊任矿区(河北广平县的南下干部)任“石门雄磺矿”第一任矿区党委书记。当时身处解放初期动荡环境,要打开工作局面何其艰难。但卜文俊凭着以下看似简单却十分难以做到的办法,把雄磺矿的历史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他特别亲民,特别务实。1951年初冬,他咬紧牙关在矿工大会上宣布:“天大的困难,也要修路!” 很快就修通了磺厂至袁公渡的7公里公路,彻底摆脱了肩挑背负的历史。他选贤任能,事实求是。面对极其复杂的形势,他以求是的精神,深入细致调查情况,处理每一件事,都让人心服口服。1951年11月,湖南省委副书记兼省工业厅厅长高文华来矿视察,对雄磺矿党委的工作给予极高评价,并对该矿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1952年1月8日省工业厅行文,雄磺矿定命为“湖南雄磺矿。”1952年5月卜文俊到长沙学习后调任省工业厅。未久,调任涟源钢铁厂筹备处工作,任主管思想教育和人事组织的副书记。卜文俊在雄磺矿工作时间不长。离开矿区那天,骑马至袁公渡去乘船。人们闻知他要走了,纷纷赶来送别。在黄水北岸,“桌儿岩”边,“金鸡洞”旁,“袁公渡”码头,闻讯赶送行。当他在袁公渡上船时,岸上惜别哭声不断。一帆河风一船情,刹那一别成永恒。他的精神和品质至今仍像一盏矿灯,照亮着矿区的时光。 建国初百业待兴,国家资金短缺,但省政府一次又一次的拨款,支持雄磺矿建设,1951年元月,省工业厅拨款92万元(当时,92万元是一笔巨款),购买锅驼机发电,带动35台电动水泵井下排水。自此,结束了千百年来用“孔明车”排水的历史。1953年,省政府拨款购买安装15千瓦、30千瓦、60千瓦、70千瓦、12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各一套,以适应不断朝前发展的矿区用电需要。矿山修了电站发电后,在井下架400余盏电灯供井下照明。自此,结束了千百年来用桐油灯在井下照明的历史。为了有利于雄磺矿的发展,省市两级根据矿区发展情况,不断简化管理程序,调整管理权限。1953年9月,常德专署决定撤销石门县雄磺矿区人民政府,改为磺厂镇,行政事务直接由石门县人民政府管辖。1958年7月1日,雄磺矿作为湖南省第二批下放企业下放给常德专署,行政级别定为县级单位。 1958年11月11日,省政府拨款280万元修建石清公路时,各相关部门反复讨论线路走向。因考虑资金不足,初议沿渫水河岸确定线路走向。但县政府综合考虑,以串连雄磺矿为线路走向,虽暂时增加了资金投入,但有利矿区长远发展。因此力主线路应走雄磺矿区,并表态发动全县人民克服困难,支持线路建设。最终,确立经雄磺矿区至清官渡线路。继之,省工业厅拨一辆苏联嘎斯车交雄磺矿使用。当时,全县有汽车的单位仅雄磺矿一家。石清公路建成,汽车运输物资,缩短了物资在途时间,加快和扩大了矿区人流、物流、促进了矿区发展。 雄磺矿自1950年复采至1988年底,在册人员已达1034人(不含编外人员),其中产业工人892人,国家共投资1507.75万元,先后对矿山进行14次技术改造。雄磺的矿山,发展为既开采雄磺又生产硫酸、普钙等多种产品的化工企业。共计实现利润2787.98万元,上缴税金1323.39万元。这组数字在今天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但在物资贫乏,经济贫困的短缺经济时期,却是一组令人瞠目结舌的天文数字,彰显着雄磺矿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功绩,成为了全省工交战线的一面旗帜。 焕发青春活力的千年老矿,开采的雄磺在满足国家生产建设需要的同时,矿党委也着力投资建设矿区生活环境,改善工人生活条件。鼎盛时期,大礼堂、俱乐部、冻库、医院、学校、澡堂、球场、电影院等设施一应俱全。全矿房屋建筑面积达70885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32931平方米,非生产用房37954平方米内职工住宅占用了22491平方米。矿山工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每临节假日,员工们都可平等享受生活福利,领到鸡鸭鱼肉及新鲜的蔬菜和蛋品,矿里自养的奶牛每天可给员工供应鲜奶。雄磺矿员工的消费水平已远高于县城居民的生活水平。据老矿工回忆:“雄磺矿名气大,效益好,奖金工资加起来是其他地方的几倍,许多大学生、退伍军人、还有外省的人都想进来工作……” 雄磺矿开采逾千年,究竟开采了多少雄磺?1949年前,已无可考。但有学者专家按1950年复采前的采场开采的垂直深度及开采面积测算,采出的优级块磺不低于6.3万吨。1950年至1988年期间,开采含硫化砷90%以上优级块磺52863.5吨,另有含硫化砷85%以上及精矿粉等雄磺447951吨。38年间共开采各类品质的雄磺500814.5吨,是雄磺矿自东汉开采至1947年停采千余年间的8倍。 共产党新政权对矿山特别爱护。解放后严格规定要探、采、掘同时并举。为了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实行限制开采。因此,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一定要彻底弄清雄磺矿地质资源。 1950年,省工业厅组建第5探矿队,由慈利县雄磺矿矿长黄伯逵兼探矿队长,进行勘测。1958年,湖南省地质局调403地质队入驻石门,对雄磺矿实施勘测。1963年,省地质局将矿区地质普查与勘探列入全省地质勘探计划,并按国务院地质部指示明确勘探任务为:“通过地表地质工作,查明矿区地质构造及构造关系,以发现新矿体,了解矿体深部变化。……钻矿工作量为1000米,坑深工作量为150米。并于年底交详勘报告。”1976年——1979年,省地质局又令403队驻矿勘探,先后钻探24573米,地面槽探9549米……1980年5月,403地质队提交《湖南省石门县界牌峪矿区雄磺矿详细普查地质报告》,系统提供了雄黄矿的地质、矿体、水文、矿石等综合情况。目前已经探明矿体形状复杂,一般呈不规则脉状、藕节状及简状。从地表标高178米向下,以40至80度倾角延伸负360米,矿体厚度达到20米至40米,走向长度600米。在地表东至白云镇枧桥,西至慈利雷打岩,南北宽约1公里,长约17公里的范围,均见雄磺矿石露头迹象。1988年底,据专家测算,湖南石门雄磺矿的储量十分丰富,仍有53.47万吨。明白点说,自东汉始至今日,近2000年所开采雄磺矿总量也未超过目前的雄磺矿储量。这可是属于人民的巨大财富啊!所幸的是,乱采滥挖的旧时代过去了,已经并将继续谱写矿山历史新篇章的人们,一定会十分珍惜这稀贵的宝藏。 雄磺矿因其储量大,砷量高,是人间一种稀有宝藏。但因千百年的乱采乱挖乱堆乱放,导致历史遗留问题甚多。且用土法炼制砒霜,同时利用炼砒尾气生产硫酸,不仅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而且大量含砷、硫烟气直接排放及砒灰泄露,造成数十平方公里环境污染,尤以9平方公里核心区为烈。污染区土壤含砷量超标24.2倍,几乎所有农作物都含砷。亦因砷污染物长期无序排放,严重污染渫水流域水系。流经矿区鹤山村的黄水含砷量超标157.8倍。雄磺矿鼎盛时期员工福利优裕,远超石门其他单位。矿里双职工家庭甚多,他们的后代又继续接班,其家族成员中普遍存在砷中毒情况。矿区农民长期生活在高砷环境,引发肺癌、皮肤癌、肝癌等诸多恶疾。因砷而病,因病而贫,贫病交加,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农户并不鲜见。 据矿区鹤山村委会在《强烈要求解决我村村民受砷污染影响有关问题的诉求报告》称:“……第×组,一个组37人中就死了17人,幸存20人,其中龚××一家就死了6人……。” 矿区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的密切关注。石门县环保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及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对矿区污染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在实事求是科学对待矿区污染的基础上,矿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纳入了国家和湖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并拨款数亿元将矿区作为单独重点项目实施综合治理……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石门县人民政府申报了《湖南省石门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自2001年雄磺矿企业改制始,即着手启动以矿区居民为核心的砷中毒治疗、救助解困、住房安置、污染治理等一系列综合工程。 为了凝聚社会力量,彻底整治矿区污染,石门县人民政府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关注矿区污染治理。县老科协社科人文分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组成以杨万龙、金道德、龚敏龙为成员的调研组,在石门环保局指导下,对雄磺矿污染区考察调研。 人,需要积极精神。雄磺矿虽关闭了,但产业工人及其家属们仍传承着这种精神。调研组闻知黄水南岸那栋普通的宿舍中住着老矿长杨振凯。雄磺矿自1950年筹建始至关闭改制重组,前后矿长历十届之多,如今仅他仍在矿区居留。走进他的居室看到,老迈的矿长怏怏坐在椅子上凸显着怏怏的老迈。但神韵中仍留存着青壮时的风采。他说:“我从1950年由长沙来矿里,工作了50多年,经历了砒灰厂筹建到停产的全过程。……我当副矿长、矿长20余年……我的工作没有搞好……我的妻子和三个女儿也都在矿里生活,都是砷中毒……我很惭愧……”老矿长诚恳的言词和缓缓的举止,可使人窥视到他深藏内心的那种强烈的责任心。他生命的膏油在雄磺矿燃烧了一辈子。他带领工人们创造了雄磺矿前所未有的辉煌,把千年老矿带进了鼎盛时期。杨振凯辞世后,他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他把魂魄留在矿区与他共同工作过的工人兄弟永远坚守在矿区的清风中和月光下。令他和矿工们欣慰的是:如今,矿区污染治理已取得丰硕成果,黄水河道已硬化,砷渣砷泥已填埋,矿洞已封闭,比普通植物高20万倍吸收和富集砷能力的蜈蚣草广植田土,正在修复着曾被污染的农田。 石门雄磺矿已成过去。矿区鼎盛时期的风起云涌,千疮百孔的污染状况,都已淹没在岁月的风去雨去中。历史长河卷动着大大小小的浪花过去,唯有那些真诚为民的人和事,恒久留存人们心中,成为他们追忆悠悠岁月的悠悠回望。如今,那山、那水、那矿区,青草绿了秃山头,新路牵着新建楼,花果山上郁葱葱,砒烟荡然已无存。石门县人民政府还在县城专门为雄磺矿工们建了“新星社区”。住进新区的雄磺矿工们在这里笑谈往事,每位矿工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2023年6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