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山茶禅文化对湖湘文化之影响(二) 龚敏龙 湖湘文化是一个兼具时空双重属性的地域文化体系,由生活在湖湘大地的各族民众,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层层积淀而成。夹山茶禅文化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文化内核——湖湘文化精神内核——宋明理学,其内里有着来自夹山的万丈佛光。有人说,中国文化演进孔、朱、曾三大成。又说,湖湘文化“两杆子”,一曰笔,二曰枪。玩笔杆子的朱熹——朱大成,集理学之大成。既玩笔杆子又玩枪杆子的理学大师曾国藩——曾大成,成了清末中兴名臣,古今完人。朱大成,曾大成,没有“茶禅一味”难大成。
“今之所谓理学者,禅学也。”夹山“茶禅一味”向宋明理学转入了基因, 揭开了湖湘文化新的一页 茶禅文化杰出代表圆悟克勤是两宋最有影响的高僧。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评价他:“圆悟克勤是个了不起的禅师。圆悟克勤之好,在于学问好、修持好、样样好,可以作为修证的榜样”。对圆悟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他指出:“南北两宋时期的圆悟禅师,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人物。研究起来,宋代理学家的思想发展及修养的变化,都与圆悟克勤有关系”。 所谓宋明理学,其最高范畴“理”的哲学基础即为禅学的“心性”。而茶禅文化的精髓——禅境,便是心性的产物。理学家们提出:“心即理”,“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两相比较,不难发现,理学不过就着禅学的框架而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至于理学主张的“静坐修养”、“收敛身心”,则更是茶禅 “静虑息念”的直接搬用。因此,梁启超把宋明理学称为“儒表实佛”是有道理的。王夫之也说:“无佛学即无宋明理学”。顾炎武说得更明白:“今之所谓理学者,禅学也”。 对此,圆悟克勤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正是他写的《碧岩录》,为理学的核心——“理、气、心、性”的体用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使宋明理学完成了这一圆融儒释的历史使命,使“茶禅一味”能站在儒的立场,可以称为“禅儒一味”。而站在禅的立场,又可称为“儒禅一味”。自此,禅与儒变为一体两面,半儒半禅,亦儒亦禅,或逃儒入禅,或逃禅入儒。 于是,南宋以后的儒学也出现了许多新面貌: 其一,南宋儒者的语录典籍,受《碧岩录》影响致深,理学家的不少语录由禅宗的语录转化而来。 其二,禅宗有“公案”,理学家亦有了“公案”。 其三,儒家“道统”观的形成与确立,因禅宗“宗统”观的影响,而同样强调“心传”。 ………… 至于南宋后,儒家思想及心性论方面的变化,也随“茶禅一味”的融入而焕然一新。本文以宋明理学的两个代表人物——朱熹和曾国藩为例,于后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