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6|回复: 2

夹山茶禅文化对湖湘文化之影响(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14 16: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3-6-14 17:01 编辑

夹山茶禅文化对湖湘文化之影响(三)
龚敏龙
    湖湘文化是一个兼具时空双重属性的地域文化体系,由生活在湖湘大地的各族民众,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层层积淀而成。夹山茶禅文化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文化内核——湖湘文化精神内核——宋明理学,其内里有着来自夹山的万丈佛光。有人说,中国文化演进孔、朱、曾三大成。又说,湖湘文化两杆子,一曰笔,二曰枪。玩笔杆子的朱熹——朱大成,集理学之大成。既玩笔杆子又玩枪杆子的理学大师曾国藩——曾大成,成了清末中兴名臣,古今完人。朱大成,曾大成,没有茶禅一味难大成。

程朱理学绵延夹山一脉
朱张渡口荡漾碧岩余波
    南宋时,湖南兴起“湖湘学派”。湖湘学派先驱胡安国及儿子胡宏都以“性”为宇宙本体,认为理学中最高范畴是“理”、“性”,显然受禅宗心性说影响。而圆融儒释道的朱熹集宋代理学大成,更是促进了湖湘文化的成型。可见,禅宗极其深刻影响了湖湘文化的思想传统。
    朱子理学绵延夹山一脉——朱熹从小生活在“和尚窝里”,喝着碧岩品牌的禅宗思想乳汁。
    他的先祖大多与禅宗青原系和尚有着拉拉扯扯的联系,或从其禅宗思想中吸收了营养。朱熹的祖父朱森、叔父朱槔以儒入禅。朱熹的父亲朱松、岳父刘勉之两人都因习禅而成为道谦禅师的朋友。朱熹的外祖父祝确也是一位出色的禅徒。朱熹的母亲以及两个舅舅——祝华、祝莘也是以儒生习禅的角色。
    朱熹的很多学友也参禅且吸取了理学体系建构者“二程”的學養。程颢自称“出入老释几十年”,而后借用禅学思维方法反过来读儒经,方始有所悟了。所谓“格物致知”实受禅宗 “顿悟”的影响。
    朱熹本人也向道谦和宗杲习禅悟道。道谦禅师是大慧宗杲的得力弟子。宗杲是圆悟徒子,道谦为其孙,源出圆悟一脉。朱熹17岁认识道谦后,道谦以禅宗兼儒学教育他,朱熹悟到了纳释入儒的妙处。他18岁参加会试,唯一带的那本书,便是道谦编的《大慧语录》,居然中了进士。受道谦影响,“半日静坐半日达摩,半日读书半日汉儒”的朱熹多次致书宗杲,他与宗杲在天心寺畅谈佛禅,朱熹豁然开悟后,给宗杲写了一首《天心问禅》诗:“年来更惑青苔路,欲叩天心日不撑。几度名山去作客,半墙禅院水为僧。漱流枕石心无语,听月煮书影自横。不待钟声驾鹤去,犹留夜籁传晓风”。宗杲收到这首充满敬意的诗后,也回寄一偈给朱熹:“天心一晤朱元晦,相忘已在形骸外。莫言多日不相逢,兴来常与精神会”。
    他俩互相珍视着“兴来常与精神会”的情感,形如一人。日后的考据学者评价说:“刘子暉为朱子取字‘元晦’,与宗杲字‘昙晦’有关系”。可见,他俩密切的情感不同一般。
    随着朱熹与宗杲相识后的密切交往,朱熹更清晰看到了皇帝御赐法号的宗杲禅学中有着:一是积极进取;二是慷慨批判,给报国无门的士人以安慰;三是独立不羁,颇具反潮流精神;四是强调“妙悟”等四大特色。这类特色构成了朱子理学的思想营养剂。
    思想或精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思想精神。从朱子“社会关系”和“家庭出身”的渊源中,我们看到了朱子在其成长的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思想与夹山茶禅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导演出两个后果,一是直接造成朱子理学中佛禅成份。二是直接影响了朱熹对佛禅的态度。两个后果使朱熹在承前启后,创建朱子理学时自觉不自觉吸收了佛禅思想。
    如朱熹论述“穷理”的途径——“格物致知”时,认为先是“格物”,而后豁然贯通的思想,就是禅宗渐修和“茶禅一味”中“顿悟”思想的反映。
    又如朱熹最喜欢的那本《大慧语录》卷28中,有宗杲说的这样一段话:“儒即释、释即儒、僧即俗、俗即僧;酥酪醍醐,搅成一味”。这则源自《碧岩录》中的所谓“截断两头”的不二法门,被宗杲演绎成这般境界,显然促进了朱熹日后提出“即物穷理”,而为“实事求是”的衍生奠定了学术思想基础。此处所谓“搅成一味”,笔者认为就是我们说的“茶禅一味”。
    可见,朱熹集理学之大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和经学家,是在绵延着夹山茶禅文化气氛的社会关系网和家庭环境中完成的。朱子理学有着夹山一脉。
朱张渡口荡漾碧岩余波——公元1167年8月,满脑壳禅宗思想的闽学代表朱熹来到长沙,专程造访满脑壳禅宗思想的岳麓书院主事、湖湘学派代表张栻。从此史称“朱张会讲”的论坛展开了。两位圆融儒释的大师开坛讲学,湘、赣、川、浙及江苏等地学者纷纷而至,席地而坐。此一盛况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两宋之交各类矛盾的引发与徽宗成了“三沉”皇帝关系极大。尽管他的字画诗堪称一绝,前几年,北京嘉德拍卖会上,他的一幅画创下2350万元的天价,可见他的一流的艺术才华之一斑。但他的“三沉”:沉恋字画诗,使他不理朝政。沉恋道教,自称“道君皇帝”,大兴道观,干扰朝政。沉恋女人,与李师师风花雪月,疏于朝政。文人说他迷于艳事。老百姓说他“嫖堂客”。因而,使得他政治上一塌糊涂,可谓古代的“两个凡是”——凡是中国皇帝有的毛病他都有,凡是英明君主的优点他都没有。在历史上写下——他就是昏庸、无能、懦弱的化身。
    据史载,靖康二年正月开封城破,“哭泣之声遍于闾巷,闻者不胜其哀”。金兀术掳走徽钦二帝及后妃、皇室,贵胄家人等,共一万四千多人的大批俘虏北去。漫漫数千里,一路之上,金兵随时于队伍中拉出一名女人,就路边奸淫,同行者以袖掩面,不忍相闻。而金兵嘻嘻大笑,笑完,继续捣鬼。徽宗皇帝艰难的熬到了黑龙江的五国城,过着羁押的日子。他的夫人,就是那个南宋高宗的母亲,时常被金将从大雪封门的冷室中拖出来,令她陪睡。尔后,放回赵佶身边。两人只能相对而泣,绝不敢大哭,……
    斯时,文明处于无文明的脚板下,文化处于无文化的掌心里。你跟野蛮的金人讲廉耻,讲人伦,讲礼仪,讲孔夫子的儒家伦理,完全是对牛弹琴。
    在汉族知识分子眼中,金兀术之流的恶行,绝不是对昏庸倒霉的徽钦二帝的侮辱,而是对中国数千年文明的践踏。“臣子恨,何时灭”?于是,他们决心“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于是,以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以“一旅孤军”,一鼓败虏。眼看可以“一鞭直渡清河洛”,捣碎金朝黄龙府。但是,奸佞当道,高宗皇帝的私心所虑:上届皇帝回来了,他这个宋家铺子的“法人代表”往那摆呢!于是,求和。于是,把那杭州当汴州。
    儒教文化让野蛮践踏得“斯文”扫地,信道教的皇帝做了俘虏,神州女子成了野兽的玩物。战将岳飞屈死风波亭。忧心重重的知识分子绝望了,只能壮怀激烈的“仰天长啸”,空有泪满襟。老百姓也绝望了。朝野上下梦魂无所依。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素有忧患意识的士人满腔热血,拳拳之心急需谋求精神出路,寻找到一条渲泄情感的通道。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当宋人不能用传统的儒学解释社会现象和安慰烦闷热燥的心灵时,充满禅宗思想的“朱张”论坛,便在粉墨登场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朱子理学也就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日益走向成熟。如果没有“茶禅一味”的忝入,朱张论坛也只会门前冷落车马稀。
世界上所有“事”的发生,都有一个“理”。这就是朱熹说的“即物穷理”。朱张论坛兴盛的“理”,主要是——
    朱张三次见面。第一次见面在宋孝宗隆兴元年腊月。张栻的老爸张浚是圆悟克勤的学生,也是岳飞的“战友”。张浚时为右相,张栻也为皇帝佬儿看重。父子两人都是天子大堂座上客。而朱熹既不是高干子弟,也不是高官。仅是泉州同安县的主簿,也就是说,他仅仅是衙门口跑腿的角色。而同安县的地理位置,用现在话说,是一个“老、少、边、穷”的地方。朱熹口袋里也没几个铜板,无权无钱,丢人现眼,没人瞧得起亦如笔者般的寒酸角色。朱熹依着两人在书信中建立的学术交流情感,怀着不怕座冷板凳的心事,冒着穿骨的冷风走上了拜访的道路。绝没有想到,高干子弟兼朝堂重臣张栻却非常热情的接待了他。眼前的现实与心中的预期情绪,发生激烈的碰撞,即刻点燃了友情的火花,燃烧出满胸膛激动的火焰,朱熹似毫不觉腊月的寒冷了。两人一见如相知若干年的老友。十分投机,十分激昂,十分真诚。各自畅谈学术思想。仅隔一年,朱张两人第二次见面了。这一次,朱熹千里迢迢赶来是为张栻的老爸张浚送葬的。尽管张栻有失父之痛,但却忍着悲痛与朱熹热热和和谈了三天。有了前两次友好交往,便有了湖湘文化史上一件大事的发生——宋乾道三年朱张两人有了长达两个多月的第三次见面。亲热的话题从“太极”之“理”展开,朱熹极为赞同湖湘学派胡宏的源自禅宗的“未发为性,已发为心”的观点。朱张论坛也随之开张,两人口水飞扬的大谈其心性关系,从禅宗“静悟”到“诚心、纯心、养心”等一系列心性理论及修养方法和“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思想。具体内容因当时没有录音机,已无法详知。但据史载,记录朱张论坛的活跃场面却十分详细。
    朱张两人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两地轮流讲演,同舟往返湘水之中,“朱张渡”由此得名。两地讲学达两月之久,听讲的人犹如身居深山老林从未看过电影的人,看了一场精彩电影之后,奔走相告。人来人往,不知是去了一批,还是来了一批。听讲之盛,有“一时车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之说。明白点说,因听讲的人太多,用来烧茶水的井水,很快吸涸了。这或许有点夸张。但更有夸张之说:听讲的人为了能坐在前面一睹朱子“芳容”, 个个快快跑,人人跑得快,跑着去争一个座位,免得在后面听不清朱子讲的什么,竟然连脚下的鞋子都跑掉了,而不愿弯腰捡起穿在脚上,担心后面涌来的人把自己踩倒在地上,以致地上的鞋子被清洁工捡了几箩筐。
    朱张会讲于岳麓,这一思想史上的大事发生,湖南才在中国正统主流文化中取得独具影响的一席之地。夹山茶禅文化也趁此机会走入文坛的合法席位。这一文化系统,从宋迄明清一脉相传,进而使其思想的光芒折射到近代、现代及当代。
    朱张二人讲学期间,横渡湘江来去两个月之久。此后,人们将朱张涉江渡口称为“朱张渡”。张栻辞世后的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史,移节长沙,仍取古渡口来往于岳麓书院与官衙公署。白天办公,晚间讲学。讲的就是圆融儒释的朱子理学,听讲门徒多达千人。如此看来,“文化”这个东西确实需要兼容并蓄的互相交流。而这个朱张渡口,便成了朱张圆融儒释进行交流的起点和桥梁。也可以说:朱张渡亦是夹山茶禅文化慧映湖湘的历史之渡。程朱理学绵延夹山一脉,朱张渡口荡漾碧岩余波。这类说法,也绝非空穴来风。

     2007年石门茶禅文化研究征文,入选论文。载2015年《夹山千年茶禅文化论坛论文集》。2019年12月11日《常德智库本土文化论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15 13: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15 16: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张渡亦是夹山茶禅文化慧映湖湘的历史之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3 15:44 , Processed in 0.0397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